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理念为切入点来探讨译者主体性,认为“译者为中心”和译者主体性言说是一致的,都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思想在文学特别是诗词翻译实践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诠释了许渊冲的诗词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研究表明,许渊冲诗词翻译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了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翻译过程的“弱汰强留”、以及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等生态翻译学理念。  相似文献   

3.
外宣翻译在我国对外交流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用理性、科学的应用翻译理论来指导外宣翻译成为必然。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翻译研究方向,虽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争议,但它将翻译放在生态系统中,考虑到了翻译的各个维度,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应用理论,对翻译实践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从生态翻译学“三雏”转化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外宣翻译,可以对外宣翻译有更深的认识和更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一位可以自由纯熟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的女作家,但对其翻译行为的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文章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张爱玲的翻译行为,从而发现: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的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以及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5.
对于时政类文体的汉英翻译,生态翻译学理论符合我国译者思维的新生态研究范式。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范式的逻辑定位于三大核心理念——“文本移植”“适应选择”和“生态平衡”;三大核心理念在翻译过程中呈现关联互动的思维态势。在时政类文体汉英翻译现象中,存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核心理念的交叉融合,其中“文本移植”在于语义和语用多方兼顾,“适应选择”力求最高度的翻译“生态效率”,“生态平衡”趋向于表达和谐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英译本,以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核心理念为前提和依据,以“生态平衡”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适应地进行“文本移植”,以“适应选择”为枢纽,切实把握了时政文体汉英翻译的翻译新“生态”。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阐述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社会科学论文英文摘要翻译研究的意义,应用生态翻译学主要核心理念,如翻译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论、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论、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论等来指导社会科学论文英文摘要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7.
生态翻译学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代表了翻译学科建设的新方向。本文主要以中国典籍中的《易经》翻译为例,论证了生态翻译学研究视角的可取性。同时生态翻译学也为典籍翻译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生态翻译学是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其研究注意两方面的内容,即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公示语具有显示、提示、指示、警告等功能,被誉为“城市的名片”。本文以西安市公示语翻译资料为研究素材,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具体分析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如何指导公示语英译,译者在转换过程中如何在考虑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下采用有效的翻译手段做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公示语译文。  相似文献   

9.
刘明舒 《海外英语》2023,(6):5-7+20
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旨在将生态学中“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引入译学研究中,并创造性地将翻译活动定义为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的适应与选择。生态翻译学的提出为当代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这一由中国学者提出的翻译学理论逐渐获得国际社会的关注。进行生态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的对比研究既有助于论证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合理性,又能促进中外不同理论视角的融合与发展。因此,该文章将生态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中现存的多元系统理论、归化与异化理论及副翻译理论进行对比,旨在发掘其中的异同点,为翻译理论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旅游文化文本的翻译在旅游推广中起到桥梁作用,而景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载体,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传播途径。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本文以黄鹤楼景区官方网站为例,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对当前旅游英语翻译进行了探讨,以便更好地推广中国文化景观,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1.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体系日趋完备,针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日渐增多,研究队伍不断扩大。作为一个全新的翻译研究范式,生态翻译学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国的译学建设,乃至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生态翻译学为研究翻译家思想拓展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研究视角。以生态翻译学核心理念为框架来考察,许渊冲翻译思想集中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的翻译生态整体观、和谐观以及译有所为、选择适应、译者中心和汰弱留强等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3.
隐喻作为一个非常巧妙的语言应用现象,非常值得研究。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对其进行研究。生态翻译学是一个从生态学角度研究翻译活动、翻译现象和翻译理论的新的研究范式。本文着重从适应/选择,三维转换和整体/关联的角度对《围城》这一文学巨著中典型的隐喻现象的翻译进行讨论,旨在开拓隐喻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汉语习语作为汉语中的精华和核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语言习惯、智慧和特点。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核心,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利用生态翻译学,将习语翻译纳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翻译生态环境)中重新审视,并结合具体实例,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原则的指导下,从单个词、整个句子以及篇章三个层次来使汉语习语译文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层面达到最高“整合适应选择度”,真正实现语用等效。  相似文献   

15.
生态翻译学是由我国胡庚申教授首创的中国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选择理论和“三维转换”极具创新性,是译者进行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一个极佳切入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票房荣获国内第一、海外第二的好成绩,该部国漫的成功离不开字幕翻译的贡献。本文基于对适应/选择理论的理解,从“三维转换”中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角度对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字幕翻译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6.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具备浓郁学科交叉特色的学科,其中引用了生态学的观点和办法,体现出学者对传统翻译的创新性研究。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具有跨学性特点的学科,是运用生态理性及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理论。利用生态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证明的过程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翻译工作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愈加得到重视。其中学者胡庚申提倡的生态翻译学中翻译适应选择学为确立译者的中心地位提供了巨大支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上探究"译者中心"的具体含义和主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谷绪薇 《英语广场》2023,(13):17-20
生态翻译学是近二十年来中国翻译界的全新理论,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指导方向。本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以《富萍》的葛浩文英译本为例,详细诠释译者对文本进行移植、适应选择,从而达到生态平衡的过程。本研究的目的是为生态翻译学理论在中国现当代小说汉译英中的运用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18.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领域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是翻译学与生态学有机融合的一个交叉学科。本文在对生态翻译学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提出了汉语典籍必须从三个维度入手,分别是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在具体论述中,选择儒家经典《论语》为例系统的阐述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盛俐 《绥化学院学报》2013,(11):108-111
“生态翻译学”是生态学和翻译学的联姻,提倡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文章将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探讨《生死疲劳》的英译本中源语和译入语间的三维转换,对葛浩文这一成功译作进行解码,为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以期更多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被更好地推向海外.  相似文献   

20.
苑诗悦 《现代英语》2023,(12):99-101
生态翻译学是21世纪初兴起的一种翻译理论,主张译者在适应翻译文本情景的基础上对不同译文进行符合情景的选择,然后对译本进行“汰弱留强”。生态翻译学主张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文章即利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对A电影的字幕翻译进行解读,以期为今后同类型电影的字幕翻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