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天祥是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交错复杂的南宋末年。文天祥的一生有过很多波折坎坷,但作为封建士大夫,他渴望有所作为,以一展宏图。忠君爱国是其最主要的精神品质。细读其诗作,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又表现为:豪情壮志、铮铮铁骨、幽愤情绪、耿耿丹心。  相似文献   

2.
凡是教过《谈骨气》一文的语文老师都认为:文天祥拒降元朝的故事是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论证的,这似乎成了定论。文天祥拒降元朝的故事果真是单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论证的吗?我看不尽然。 首先从这个故事本身来看,“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这应该是针对“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说的。文天祥在南宋身居丞相之高位,但是被拘囚的文天祥已是失去了钱财、自由的贫贱之人,他没有投降说明他“贫贱不能移”。文天祥“受尽了折磨”,但不屈服,说明了他“威武不能屈”。“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  相似文献   

3.
金陵驿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诗人简况】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20岁时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元军进逼临安时,他出使谈判,被无理扣押。后于镇江脱险,到温州拥立端宗,力图恢复,转战东南。景炎三年(1278),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拘囚元大都(今北京)4年,坚贞不屈,从容就义。有《文山先生全集》。【背景介绍】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  相似文献   

4.
名字与运气     
宋理宗宝祜四年(1256年),年仅20岁的文天祥到临安应试。在“御试策”中,他针砭时弊,并且提出了改革方案,主考官王应鳞十分赞赏,称他“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后将他选为进士第七名。宋理宗看到名单后不禁眼前一亮:天祥!这不是天降祥瑞吗?当即把文天祥钦点为第一名,文天祥就这样成了状元。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先生在浙江生活的时间不算短,但在温州的时间并不长。他于一九二三年九月应聘来温州省立第十中学任国文教员。教了一个学期之后,一九二四年过了春节,他就到宁波去了。当时在宁波的省立四中任教,并在上虞的春晖中学兼课。一九二四年九月三十日,他第二次来温州,只住了四天,十月三日便离开了。“此来系为接眷”(见1924年10月2日致马公愚的信。马为省立十中的英语教员)。以后就没有再来过温州。朱先生在温州的时间虽然短,但对温州很眷恋。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自己“颇厌宁波。在宁波时,常忆温州。温州之山青水  相似文献   

6.
对于文天祥的研究,人们往往比较重视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总体艺术特征、狱中诗、《胡笳十八曲》和《集杜诗》等。他的交往诗虽也占相当大的比重,但研究的力度却不够。本文着重从复杂的时代思想、社会环境、城市时尚和江西文化等方面,来分析文天祥交往诗特色的成因,并探讨它对文天祥行事和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课本第 110~ 111页 :“文天祥……转战江西、福建、广东。转战中 ,他写下《过零丁洋》一诗 ,表达宁死不屈的决心。最后文天祥在今广东海丰以北的五坡岭被俘。”编者显然将文天祥写诗的时间与被俘的时间搞颠倒了。无论文学书籍还是史书 ,均介绍文天祥写诗的时间是他被俘后押解过零丁洋的途中文天祥《过零丁洋》写于被俘之后$辽宁省锦西化工总厂一中@叶枫  相似文献   

8.
文天祥(1236—1283)在澳门外海留下了千古绝唱。 澳门位于零丁洋(亦有人写成“伶仃洋”)口岸。南宋末年,公元1278年冬,文天祥兵败被俘。张弘范(南宋降将)挟持他攻打南宋最后的据点崖山孤岛(今广东新会南80里海中),屡攻不下。张一再逼迫他致函南宋守将张士杰,劝其率部投降。文天祥决然回绝说:“父母  相似文献   

9.
1283年1月9日(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就义于元大都(今北京)柴市,距今已七百年了.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景仰,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诗句始终激励着后人,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在全国人民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的今天,我们以探讨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思想来纪念他就义七百周年,是不无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按课本第 110~ 111页所说 ,文天祥的不朽之作《过零丁洋》作于被捕之前。这跟《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也自相矛盾。“文天祥”一目中介绍说 :“12 78年在五坡岭 (今广东海丰北 )被俘 ,押解经过零丁洋 (今广东珠江口外 )时 ,他写下《过零丁洋》一诗……。元将张弘范要他写信 ,劝降张世杰 ,他坚决拒绝 ,并写下此诗作为回答。”另外据《中国通史》第五册 (蔡美彪等著 ,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 449~ 45 0页 )更详细的介绍 ,文天祥是在被俘后押解经过零丁洋时 ,写下了这首诗。因此 ,课本的表述 ,应为 :“12 78年 ,文天祥在今广东海丰以北的五坡岭…  相似文献   

11.
文天祥对儒家经典著作娴熟于心,融会贯通,又有所取舍。他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同时,自觉接受了新兴理学,并能将二者熔于一炉,交互阐发;对儒家思想,文天祥不仅潜心研索,真诚信奉,而且经世致用,身体力行。文天祥能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除其他因素外,也是他学习、实践、弘扬儒家思想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文天祥之死     
牧惠 《中文自修》2006,(7):27-28
文天祥兵败被俘,并在零丁洋上亲眼目睹元军在张弘范的指挥下最后歼灭宋朝水军的崖门大海战后,受尽折磨,仍不肯降元。对于如何处置他,元朝的统治者有两种意见。一种是释放文天祥,让他去当道士,以利于收买民心。对此,降元的前宋丞相留梦炎坚决反对。他担心文天祥出去后“忽有妄作,我辈何以自解”?于是,经过忽必烈亲自劝降仍无效后,文天祥被送上了刑场。  相似文献   

13.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皇恐滩头说皇恐”一句,究竟应如何解释?确有认真研究的必要。皇恐滩在江西赣江中,是著名的十八滩之一。文天祥并无皇恐滩战败的经历,只是做诗的需要,顺手拈来入诗。事实是,景炎二年八月十七日,文天祥指挥攻打赣州城,结果失败,退到空坑(今江西万安县境内),他的部将大多在此牺牲或被捕。后追兵又到,文天祥从一民家闻讯,仓惶逃走,在庐陵东固方石岭被元兵追上,部将巩信为了掩护文天祥退却,在  相似文献   

14.
文天祥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他少怀壮志,忠君爱国。严格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是文天祥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基础;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刺激,使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思想得以升华。他在闽粤赣地区的抗元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生动的具体体现。他宁死不屈,以死报国,其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对客家地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用他的碧血丹心谱写的这两句诗,作为我们民族轻生死,重气节的精神的写照而永垂史册。《明史·史可法传》称史可法为文天祥转世,其说固属无稽,但文天祥以身殉国、宁死不屈的精神,史可法加以继承发扬,却毋容置疑。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就是一篇史可法的“气节颂”。  相似文献   

16.
在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文天祥以独特的方式接受学习杜诗。一是学习杜诗的沉郁顿挫风格;二是模仿杜诗的“以诗记史”精神;三是集杜诗;最后,他还化用杜诗。在国难当头,生死存亡的关头,杜甫的忠义爱国精神进入文天祥的精神视野,成为他的学习榜样。南宋的灭亡,成就了文天祥在诗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天祥之死     
文天祥是个忠臣,他面对的却不是义帝,他被杀头是注定了的。文天祥兵败被俘,并在零丁洋上亲眼目睹元军在张弘范的指挥下最后歼灭宋朝水军的崖门大海战后,受尽折磨,仍不肯降元。对于如何处置他,元朝的统治者有两种意见。一种是释放文天  相似文献   

18.
陈清泉同志的《关于文天祥评价的几个问题》(见《北京师院学报》80·3期)一文中说:“……他(文天祥)想发挥的作用也确实发挥了,如作过县令的天台杜浒,就率领四千人到临安归文天祥节制”。这里作者把杜浒称为天台人是不符合史实的。 根据史书记载,杜浒不是天台人。《光绪临海县志·忠义》中有杜浒的传,但没有说明  相似文献   

19.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后有道"思考·探究"题:作者在第一部分中认为,假如文天祥在被抓的时候就死去,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但同时作者又说:"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从他的精神吸取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把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你认为文天祥未完成的使命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天祥是以其与金石同坚的忠肝义胆流芳千载的。人们交口赞誉的,无非是其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坚韧不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勉力支撑、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刚正坚守,以及以死尽忠的民族气节。然而,究其一生的艰难历程,甚至是在挽狂澜于即倒的征战与奔波之中,忠君与事亲、庙堂与江湖也都难以割舍地共处在他的意识深处。他至死不肯仕元,却衷心地希望弟弟去做元朝的官员;他积极用世,但也向往山水田园。这种丰富立体的情感人生,铸就了文天祥的伟大与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