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她是我们班的"无敌学神"——刘美。"刘美",看似简简单单的姓名,却书写着令人羡慕的"留美"故事。她沉默寡言,总是文文静静的样子,每天泡在书山题海中。我真怀疑,她一年说的话都没有我一天说的话多。从初一刚开始,刘美的"学霸"形象就树立在我的心中。初一刚开学,学习任务还不算重,  相似文献   

2.
美是教育实践的一种深度,没有这种深度,实践将是贫乏和肤浅的.追求实践美的取向使教师始终怀有寻找精神家园的永恒冲动.了解教育实践美的标准和外显特征,使我们认识到教育实践的美是"真",是"善",是思维方式,是精神追求,是一种"诗性智慧",同时也是一种遗憾的美.目前教育实践美的探讨仅停留在"思想的童年时代".  相似文献   

3.
陈建兰 《考试周刊》2013,(54):51-52
<正>一、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  相似文献   

4.
目前全国各高校对美育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欠缺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推广经典诵读能推进高校美育建设,帮助学生捕捉"形象美"、感受"韵律美"、追求"情感美"、回味"意境美"、获得"理性美",追求美好的人生趣味和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歌是一种美的"存在",一种美的"物质"。文章阐述了图式理论概念及图式形式,并就基于图式理论,如何高效开展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伏兰,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实验教师,现任重庆市朝阳中学教科室副主任。学习和研究是她教育教学时空里的蓝天白云,让她开阔了视野,寻找到了工作的意义。她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教育教学之余,找寻到学习和研究的乐趣,那就不仅仅是乐趣了,而是一种福分。学习是福,研究是福!她认为,教师应是一个有个性,有独立意识,有幸福追求的人。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谋求幸福人生,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发展,不断获得成功的幸福体验。她的教育追求是让课堂"活出生命的意义",让教育"成为生命的享受",立足于和谐教育,快乐实践,引导自己和学生共进步,与课改同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的成长座右铭是: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只为坚定教育追求,铸就生命辉煌,用真的品格、善的心灵、美的情怀去搭建人格的大厦,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人师"。  相似文献   

7.
学校是孕育文化的园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特色的表征,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成长发展的深厚土壤,是学校形成优良人文传统和校风的根本。几年来,我校秉承"尚美,做最好的自己"的育人理念,着力培育"尚美文化",旨在让"尚美文化"浸润师生的一言一行,把孩子培养成为"美的学生"、让老师成为"美的教师"、把学校办成"美的学校"、让教育成为"美的事业",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营造崇真尚美的和谐校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一、美的自然读《往事集》,我知道了冰心女士的家庭是一个不旧也不怎么"新"的家庭。冰心的父亲是海军军官,然又是风雅之士;他早年嗅过火药味,然而当冰心孩提时,已经"天下太平",他过的是和平生活。冰心女士的母亲是知书识礼,慈祥敦厚的贤妻良母。十岁以前,冰心"住在芝罘东山的海边上",她没有跟都市的人生接触,"整年整月所看见的,只是青郁的山,无边的海,蓝衣的水兵,灰白的军舰",然而这山是没有虎狼的,这海是平静地蓝着的,这水兵和军舰不是在紧张的战时状态。那时候,她又很少有表姑舅,甚至家里也没有小伙伴,奶妈和水兵是她的朋友。在这样的孤寂然而平静、富有"诗意"的环境中,小小年纪的她就有了独坐深思的习惯。她会"呆呆的自己坐在石阶上,对着大海",整整坐了三个钟点(《往事·十》)。也许,坐在石阶上的冰心从此开始了对大自然的审美历程。生活在山陬海隅,跟大自然朝夕相处,受故乡山水的熏陶如同家庭教养一样直接而深刻,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智慧",更在于"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育德导行",即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注重从情感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心灵、美的思想、美的行为,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然而,我们习惯了的传统教学,对于情感教育却不够重视。因此,在实施语文新课程的  相似文献   

10.
<正>刘慧,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校长,安于平静与思考,崇尚美丽与创意在她看来,教育是心灵转向的艺术,是美的苏醒过程。于是,她从"儿童立场"出发,带领师生在游戏化的生活中,探寻"美丽学校"的样子这是一场"未带地图的旅行"当美的价值主线,贯通于学校的物质结构与精神脉络时一幅文化审美地图得以清晰呈现。学  相似文献   

11.
TALK     
<正>不爰T台爱IT,见过这么美的"程序媛"吗?90后美国超模卡莉·克劳斯14岁出道,19岁登上维密舞台,22岁在维密大秀背上史上最重的纯金翅膀。明明生就一副超模身材,可她偏偏想做"码农",不仅下力气去学了编程,自己还设计出一台可以短距离运送饼干的无人机。她还做了一个惊人决定——解除与维密的合约,选择去纽约大学深造编程,并且成立卡莉·克劳斯编程奖学金,鼓励女孩学编程。  相似文献   

12.
汉乐府《陌上桑》开篇描写罗敷的惊人美貌,没有作正面描绘,而是运用了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罗敷的美:过路人看到她,不由自主地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目而视;少年人看到她,脱下帽子戴上帩头;耕者忘记了身边的犁,锄者也忘记了手中的锄……各种人都因罗敷而神魂颠倒,你想罗敷有多美!不直接写美的形象,而去写美的效果,引导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再创造"一个罗敷,"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这也符合模糊理论的原理。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在  相似文献   

13.
"更好的教育"就是不断回归教育本质的教育,好的教育就是要不断引导师生与美相遇的过程。"美的教育"理念得以实践的关键在于有"美的教师",学校要强化"美的教师"建设,孕育智慧之美。在"美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在实施美的教育过程中,要构建"美的课程"体系,体现育人之美。开展美的教育,需要努力寻找教育活动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创设"美的课堂"样态,彰显灵动之美。  相似文献   

14.
用无功利美或审美界定艺术并不符合艺术发展实际,也是对康德"审美无功利"思想的误读、误用。审美无功利主要集中在审美主体的态度上,侧重自然美,并非艺术美。康德曾较为明确地指出了艺术美属于"依附的美",并非"自由美",并且认为"依附的美"才是"美的理想"且高于"自由美"。康德对"美的艺术"说明和划分及其对无功利审美原则的应用,只是一种类比和尝试,并非成熟的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感受美、展现美、创造美;要让学生耳濡目染,在语文课堂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美的味道。学生经历初读感知课文,读中有"量";精读感悟课文,读中见"巧";诵读拓展课文,读中传"情",就能读出语文的味与美。  相似文献   

16.
张琳 《教师》2010,(25)
"美",多么富有魅力的字眼,什么是"美"?古今中外的美学家们给了它诸多定义.纵观之,美是生活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它用美的感性形象的展现,引导教育对象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从事初中美术教学以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美术教学首先应是"美的教学",美术课应是"美的课".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美感因素,让"美"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使教学各环节始终给人以美的享受,以美激爱,以美示真,以美启善,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17.
迟子建的小说充满人生温情与乡土风情,并构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守护庸常人生,归依宁静乡土.凡俗人生中天然淳朴的和谐关系是迟子建将庸常人生作为理想的人生状态的首要视点,乡土世界中的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和谐统一则是她将"乡土"作为理想心灵家园的深切探询.迟子建以对人性美的充分展示为母题所营造起的诗意的乡土世界,是人们共同渴望的"梦中田园",这种执著于温暖人性的小说,其创作的意义在于:作家以自己的"心灵返乡"完成了现代人"精神还乡"的旅途.  相似文献   

18.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美是当下彰显时代精神最亮眼的热词之一。教师谈论"美",最核心的就是建设"美的课堂",这是贯彻实践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需要,是学校深化素质教育,营造师生关系和谐,培养学生具有道德美、情操美、人格美的内在要求。本文拟就德育课程如何建设美的课堂,如何提升教学性品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李郦 《现代教学》2015,(Z1):90-91
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一说到古诗文教学,学生就会觉得头疼。这其实是一件让教育非常尴尬的事情。其实,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美",体悟"美",享受"美",但是随着教育实践导向的日益功利化,学之"美"变成了学之"苦"。随着上海二期课改的推进,"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树根立魂"说起来只有简单的四个字,但是足以塑造起一代强健勇毅的中国人,而不是成为随波逐流垮掉的一代。民族精神是美的,生命是美的,但是究竟美是什么?恐怕很难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但是,对于美的  相似文献   

20.
美与生活构成了一种"对话的辨证法".美的活动在直观中才能达到本质或者说,让本质呈现于审美直观之中,作为"本质直观",美的活动其实也是"回到事物本身"的本真生活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