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前出师表》“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中的“不毛”,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上注:“不毛,不生草木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指草木。”注“不毛”为“不生草木的地方”盖出于清吴调候、吴楚材的《古文观止》(见该书278页),因此选本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其实,此注实属主观臆测,与实际大相径庭。“五月渡沪(金沙江),深入不毛”说的是今云南省一带,云南地处我国西南疆,非沙漠之地,雨水调和,气候宜人,岂有不生草木之理?“不毛”之地到底生不生草木?且不说今日之云南林木遍布,花香鸟语,风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文,一直被选为高校文科和中学语文教材。然而,对文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中的“不毛”的释义,历来注家众说纷纭。或释“毛”为“草木”,“不毛”即“不长草木的荒凉地方”;或释“毛”为“苗”的借字,“不毛”即“不长庄稼(五谷)的地方”;或释“毛”为“生长在地上的植物”,“不毛”即“五谷不生、草莱未辟的荒凉地方”。这类训释,大同小异,不胜枚举,故不赘引。其实,这类解释都是误解,极大地影响了读者对该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及对历史事实的认识。故此,笔者不揣固陋,参之前贤之说,述以管见,以辨正之,并…  相似文献   

3.
沐俊敏 《学语文》2006,(1):46-47
一、“不毛之地”之“毛”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向沙漠进军》:“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有是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课文对“不毛之地”的注释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第六册《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课文对“不毛”的注释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苗。”  相似文献   

4.
《出师表》中“深入不毛”之“不毛”,课本注为“不生草木的地方”,对此,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地处我国西南的云南省一带并非沙漠之地,且雨水调和,气候宜人,岂有不生草木之理?这无疑是正确的。然他们在提出异议的同时,又都将“毛”说成是“苗”的通借,认为“不毛”即“不苗”(参见贵刊82年12期《出师表》补注》二)。愚以为此说亦不妥,它不符合通借的常规。洪诚先生在《训诂学讲义》中说:“就通借的可能性讲,凡是同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六册文言部分选编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该课对“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中“不毛”的注释为“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区。”认为“毛”同“苗”,意即生长庄稼。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六册》的译文将“深入不毛”一句译为“深入到寸草不生的地方。”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薛儒章、孔祥珍等知名学者编译的《中学语文课本文言语言分析》(初中五、六册)一书,该书也把“不毛”译为“不长庄稼的荒凉地区”,也认为“毛”“苗”同音,是个名化动词,为“生长庄稼”。于是乎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授《出师表》一课时,都把“不毛”译为“不长庄稼的地方”。或“寸草不生的地方”。对此诠释,笔者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出师表》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句、历来注家甚多。初语六册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泸〕水名,现在的金沙江。〔不毛〕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苗。关于“泸”,此外还有两种注解:(一)泸水,金沙江的支流;(二)泸,泸水,古水名。一名泸江水。指今雅砻江下游和金沙江会合雅砻江以后一段。新版《辞海》就是这样注  相似文献   

7.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说道:“[王]连谏曰:‘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有也。’”这里的“不毛之地”,很容易被人理解为不长毛草的地方。翻查新《辞海》的“毛”字,果然解释说:“指地面所生的草木。如:不毛之地。”“草木”之意是由“毛”的本义类比引申出来的意义,这种解释貌似合理,实为不然。《说文解字》“(?)”字下,段注云:“按毛苗古同音,苗亦曰毛,如不毛之地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初中语文教材上的课文《出师表》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中“不毛”的注释和翻译提出了质疑,并从词语的古今用法差异、古籍“苗”“毛”用法、气候特征、生产经济生活方式四个方面论述了文中“宋毛”注释的错误,提出了自已对“不毛”一词的译法。  相似文献   

9.
《包头函授》80年第3期渊林同志的《“茹毛饮血”新解》一文,就其中“毛”与“血”两字提出新的见解,认为“毛”、“血”非鸟兽之“毛”、“血”,当为“草”与“水”,“‘茹毛饮血’就是‘茹草饮水’”。细经审度,未敢苟同,质疑如下: 关于“毛”字,渊文据《左传·隐公三年》(文章误引作《左传·隐公元年》)中“涧溪沼沚之毛”一语及杜预注:“毛,草也”,而断定“毛”“并非鸟兽之毛”。其实“毛”字在上古作名词用时,有三种意义:即于人为毛发;于鸟兽为毛羽;于山泽为草木。此三义并见于《左传》。《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注云:“二毛,头  相似文献   

10.
读一九八四年第四期《教学通讯》(文科版)李定与同志《“深入不毛”一解》后,觉得有必要就“不毛”一词再慎重地做些探讨。李文认为,诸葛亮《出师表》中,“深入不毛”一句之后,不能加“之地”二字,也即诸葛亮南征时,并非深入不毛之地,而  相似文献   

11.
《新读写》2008,(6):17-17
“不毛”,不长庄稼、草木。“不毛之地”形容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语出《公羊传·宣公十二年》:“辱到弊邑,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相似文献   

12.
《辽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今年第1期所载陈殿玺同志的《“不毛之地”新解》一文(以下简称陈文)认为“不毛之地”应解释为“不长五谷的地方”,我赞成这个意见。但对陈文反复强调“毛通苗”的新解,读后却疑窦丛生。把“不毛之地”解释为“不长五谷的地方”,早已有之,略举几例如下: 1.近者如上海教育出版社《汉语成语词典》(甘肃师大编)第58页“不毛之地”条云:“不毛:不长五谷的地方。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公羊传·宣十二年》:‘锡之不毛之地。’”  相似文献   

13.
田久川同志的文章《关于“不毛之地”与“食土之毛”》(辽师学报八三年第四期)对拙作标题的批评极是,但所述见解难以令人信服,因此仍有进一步商榷之必要。田文认为“不毛之地”解作“不长五谷的地方”早以有之,似乎这个问题已经解决,无须再探讨了。其实不然,我们释义不能满足于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我们就不能不探求“毛”所以解作“五谷”的缘由了。田文认为“毛”的本义,除许说而外,还有早于《说文》成书近四十年的郑众说“五谷桑麻”也。并认为许慎身为晚辈所以不取,“盖因其末闻郑说或疏略”所致。首  相似文献   

14.
孙烷榕  文翔 《神州学人》2013,(11):20-21
位于日本千叶的稻毛海岸是一个天然的纳凉圣地,然而,每年夏季,这里都会经历一场浩劫。台风过后,美丽的海滨画面中总会多出一些不和谐的“点缀”:沙滩上四处散布着垃圾、腐败的草木,甚至鱼虾尸体,让乘兴而来的游客们不免败兴而归。  相似文献   

15.
侯艳 《陕西教育》2010,(4):14-14
自然界有两种现象耐人寻味:一是推磨.磨盘在外力作用下转动.推则动,不推则不动。二是草木.那满山遍野的草木,谁也不去管,也不用管,它们自然生长.生生不息。“推磨”与“草木”的根本区别在于:“推磨”的能量来自于操作者.“草木”的能量依靠自身,前者只能做机械运动.而后者能自我生长与发展。众所周知,我们学校的团队建设需要这种“草木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今年一月五日是毛澤东同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三十周年紀念。毛澤东同志在領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写了許多著作。这些著作科学地总結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毛澤东同志的著作是无产阶級領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青冢琐议     
照君墓又名青冢。为何叫青冢,古书中记载不一。《大同府志》载:“塞草皆白,惟此冢草青,故名。”清人宋荦说:“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濛作黛色,故云青冢。”近人张相文以为:“照君墓烟雾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捺度常理,《大同府志》、宋荦及张相文三说均有合辙之处。大同府距昭君墓不远,所记的误讹性当不大。“塞草皆白,惟此冢草青”一句,可能是由于昭君墓底下有温泉,故秋冬时节其它地方草木凋零,只有昭君墓地方的草还是葱茏如夏的。1991年12月5日在新民晚报上读到舒湮先生的一篇短文,指谪《大同府志》的记载“完全不符合事实”,因为“塞外广阔的草原,不也同样绿油油的?”显然,舒湮先生在此理解错了原文。原  相似文献   

18.
近期来,史学界有人提出“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存在一个战略反攻阶段”的观点,持这种看法的同志认为:长期以来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根据,认为抗日战争存在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最后的战略反攻阶段,即“第三阶段”,是不妥当的。笔者认为,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光辉思想为指引,从小平同志“黄山谈话”中选取最具纲领性意义的三个方面,即:“你们这里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和“你这个地方将是全国最富的地方”,来对比映照黄山市二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显然存在着三大问题:由于观念陈旧、思想不解放,一次次坐失了黄山发展的大好机遇,以至于使今日的黄山市的发展显得步履艰难;雄心壮志不够,策略不多,打“黄山牌”打得软绵无力,没有更好地把优势发挥出来造福黄山人民;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物产资源优势,是小平同志看好的地方,但二十年过去了,黄山人民依然贫穷,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面对现实,黄山市的发展需寻找新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同志在《西方美学史》(一九七九年新版)的“再版序论”中,谈到研究美学史的观点和方法,内容涉及如何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等问题,其中有些地方是值得提出来讨论的。朱光潜同志在“再版序论”中称他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几个方面的“迷惑”。他在“迷惑之一”中写道:“马克思本来不曾说‘经济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可是在‘序言’中是确实尽强调经济因素”。我们觉得朱光潜同志的这种说法和提出的问题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