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作了明确的概念界定和特征阐释,在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而提出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的内涵,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肇始有着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他不但是中国最早系统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独特的理论贡献,而且最早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中国问题,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最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反帝反封建革命,最早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团体和组织。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肇始发挥了开创性、奠基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涵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象"的产生及其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象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疏理与分析。第二大部分是重点部分,主要从时代背景、阶级和社会基础、组织基础、理论或舆论基础、实践基础、直接原因、思想文化基础等七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象能够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了初步探析。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象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研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重要性的理解与认识,进一步增强研究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能力及其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更加顺利地进行并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  相似文献   

6.
我党初期的重要领导人陈独秀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关于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为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积极作用;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则的确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西方学者以极大的热情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发展和创新过程中所面对的哲学困境: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哲学悖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维度缺失的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主客体间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性问题。基于对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思考进行梳理,同时对其偏颇之处进行了评析,以期对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出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运用的中国化和创新的中国化三层涵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从中国实际出发,把立足点定位在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标志性成果。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过程中难度较大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根据和必要条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 ,并以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说明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产生和确立的依据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对待中国传统哲学的科学态度和原则的说明 ,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作用的分析 ,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准确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充分体现了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性成果的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时代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时代课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新境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根本就在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对中国和世界问题的分析中,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真谛。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毛泽东是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开创者、实践者和发展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各种实情相结合的大前提大原则下,毛泽东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运行,促进了中国革命、建设和党的发展,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化的成功探索,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建设理论中国化的探索出现了一些挫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主要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命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研究、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共历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十七大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理论、发展动力、主体条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阐释,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为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化、民族化、具体化、方法化和创新化。科学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郭红军 《天中学刊》2011,26(3):21-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之维,阐释了谁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体之维,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形成了哪些理论的问题。从主客体之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审视,对推进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邓小平不仅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且还立足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贡献表现出了其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魄力和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创造性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谱写了新篇章。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之维,阐释了谁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体之维,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形成了哪些理论的问题。从主客体之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审视,对推进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探究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系,已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议题。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巨大理论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境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格和思想实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基础与前提,中国梦的实现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中国梦的执政理念和战略构想,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相联相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生动写照,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艾思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探索者、实践者与开创者.他笃信力行,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说明中国的实际问题,完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奠定了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发展史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历程中的地位.本文充分利用了相关文献,力图对艾思奇解放前的哲学贡献进行梳理,对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中的地位、贡献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并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完全一致的。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文章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启示来加深读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