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前,一位冒雨为残疾乞丐撑伞的苏州女孩成了"网络红人"。网友无意中用相机记录下了女孩的善举。我久久凝视着这幅从互联网上下载而来的照片:大雨瓢泼,一位女孩,低倾着身子,将雨伞撑在穿白色衬衫的残疾乞丐头顶上。为了能尽可能地为乞丐遮挡更多的雨,女孩将伞打得有点低,以至于她的脸都被雨伞遮挡住了,大半个身子露在伞外。他们一起在雨中缓慢前行  相似文献   

2.
真善美的追求:理科素质教育的价值回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出发,分析什么是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指出传统理科教育中过分追求固定知识而忽视真善美的统一的科学教育模式的局限,进一步阐述了理科素质教育中真善美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3.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难度较去年有所下降,这是很多高三学生和老师的第一感受,笔者也关注到了这一点。但让笔者感触最深的却是:今年高考的语文试卷特别凸显新课标所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中的"人文性"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在步入消费社会的同时必然以人的异化和意义世界的失落为代价,对消费社会价值谱系的思考和探讨在今天尤显必要。文章剖析了当前消费社会的时代特征及其价值取向对真善美的遮蔽,并从宏观上提出真善美价值谱系回归与重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真善美的素质教育及其哲学基础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针对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而提出来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民族素质,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这一思想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热烈响应,研究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榜样教育一直在软弱无力的状态下徘徊。本文从榜样崇高、榜样宣传以及榜样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传统榜样教育过程中对人性的偏见和误解,导致了种种扭曲与践踏人性的事情。因此.我们要理性自主地对待榜样教育,展现榜样教育的人性情怀,而且我们也要寻求榜样教育人性化的制度保障,才能使得榜样教育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7.
《尘埃落定》以第一人称"我"——傻子少爷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藏族家族的兴衰史。作品通过对土司制度下"人性"的沉沦、丑恶形态的展示,呼唤"人性"的真、善、美,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榜样教育却一直在软弱无力的状态下徘徊。我国传统的榜样教育因对人性的偏见和误解,导致了种种扭曲与践踏人性的事情。因此,我们要理性自主地对待榜样教育,展现榜样教育的人性情怀,还要寻求榜样教育人性化的制度保障,才能使得榜样教育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9.
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榜样教育却一直在软弱无力的状态下徘徊。我国传统的榜样教育因对人性的偏见和误解,导致了种种扭曲与践踏人性的事情。因此,我们要理性自主地对待榜样教育,展现榜样教育的人性情怀,还要寻求榜样教育人性化的制度保障,才能使得榜样教育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0.
严歌苓的作品一直备受关注,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寻找她作品中呈现出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底层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草根文化也早已波涛暗涌,严歌苓笔下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女性草根,书写不一样的苦难,通过她笔的女性我们看到了真善美的人性之光,她的人性的赞歌给读者甚至给全人类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相似文献   

11.
韦施羽 《广西教育》2008,(33):37-38
讽刺艺术一直是《围城》的一大亮点。钱钟书先生以幽默的笔法针砭时弊,描摹人情世态,调侃“芸芸众生”,以机智的笔触,在看似嬉笑中予以淋漓尽致的嘲讽。其讽刺艺术高超、独具一格,语言风趣幽默、妙趣横生,呈现出灵动机智、轻松洒脱的讽刺艺术风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作品中所描写的人性弱点做反面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感悟到人性真善美的珍贵。  相似文献   

12.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课堂不仅是科学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课堂教学不只是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再现和教师单人表演的过程,更是师生交流互动,教师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真谛是帮助人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使其能够全面、自由和主动地发展,以个体的自我改造为基点进入公共生活场域去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自由人性的回归意味着教育不再仅仅以传递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业,而是以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博爱的精神为务.教育回归自由人性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人格平等”的伦理原则,以及建构“和而不同”的公共精神.以自由个性的培养来实现共生世界的创造,是教育回归自由人性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14.
周朴因对侍萍的情感,历来被无数论家指认为虚伪、自私。本文重新审视文本后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心态是矛盾而复杂的:伤害与悔恨交接,恐惧与思念相杂,冷漠与真诚同在,经历了伤害→怀念→忏悔的嬗变,显化出周朴因人性的沦丧与回归,揭示了周朴园作为“人”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现的终极目标,人性的复归,即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科学发展现的人性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发展观符合人性的要求;二是科学发展现的发展过程即人性解放的过程;三是科学发展现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  相似文献   

16.
回归人性向善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引领人向善,违背教育本质善的教育思想和行为直接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有必要确立“人性向善”的价值预设,以此作为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础与前提。“人性向善”的教育帮助学生享有充分发展的自由时间,帮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教育回归人性,指教育要基于与利用人性之真,达成人性之善,促成人完满的生命体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理论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是在全面把握人性与教育的相互意义及其现实表现的基础上,给予教育根本性、基础性、总体性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引领,让教育更加尊重人性、更好地利用人性、更合乎人性,让人性在教育的作用下尽可能地向某种理想状态发展。教育活动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则是要踏上回归真实、走向至善、追寻智慧之路,尊重人的本性,贴近人性的真实存在——现实生活,以美善的方式实现对人性的改善与提升,让教育主体全面占有自身的智慧本质,成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达成完整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的异化到人性的回归--文化与人性演变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异化导致人性的失落。中国儒家文化自汉代发生异化而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由这一文化所塑造出来的必然是片面的人性和单向度发展的人。人性的回归需要文化的增殖,现代化将实现文化和人性价值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9.
耿银平 《师道》2009,(2):12-13
“尊敬的朋友:感谢您学习雷锋精神,帮助他人解决因难……”当你在车上给老人或孕妇让座,或做了其他好事后,你或许会收到一位老人递来的一张感谢卡,卡上印的就是这些亲切的话语。发送感谢卡的是郑州某公司的20多位老人。  相似文献   

20.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法定语言,是由我国干百年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决定的。也可以说普通话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普通话是一种具有一定本质和规律的客观事物,当我们对这种“自在之物”加以认识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