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闫民 《体育科学》2015,(2):90-95
某时代的哲学理念集中反映这一时代文化精神,一定时代的文化精神又是对哲学的最好诠释。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太极拳,与八卦掌、形意拳被称为传统武术的代表,无论是创拳思想、拳理、拳法以及传承机制,都印证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子,坚守"身心二元合一"、注重"内外兼修"身体观,动作方法的运用体现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明显区别于西方哲学"身心背离"的二元身体观。太极拳凭借身体的"体悟"和"习悟",达到身心一统、内外兼修的目的。基于传统身体观视野认为,太极拳运动立足于客观的身体、通过客观身体沟通自然、社会和自身、注重客观身与主观身的高度合一、从身体实践中感悟人生、关爱生命价值的身体行为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身心合一观相吻合,与儒家倡导的修身、道家养生的思想一致。  相似文献   

2.
身体哲学所论身体的此在性、差异性、历时性为从伦理学角度审视竞技体育提供了全新的视域,让竞技体育的身体德性着眼于体育人的外在身份条件与内在精神价值。而在激烈竞争与相互尊重中,竞技体育的正义内涵也融入了身体概念。无论是竞技规则还是体育制度,亦或是体育法律,都是从维护体育人的身体正义出发赋予竞技体育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入探究身体与体育之间的关系,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中西方的身体哲学,对身体修行进行探索和思考。研究认为:身体修行所表达的“身体”可被看作心——自我的实践场,它是自我道德实践、文化实践、社会实践、生命实践之本体,是人类将理想的自我建构为现实的自我的结果,更是人类反映自我精神诉求的一种方式。修行是一种实践,它是人类将想象的自我变为现实的自我的一个过程。在修行的过程中,人类对身体注入了其自身自我想象的因素,使其具有“超身体”的意义,其一切行为都是在为使理想自我的现实建构服务,其内驱动力来自对理想自我的精神信仰。在当代社会,体育是最佳的身体修行,它使身体在外在磨砺和内在颐养的结合中实现自我提升,旨向的是“天人合一”的大美身体;中西方体育在身体修行形式、修行特征和修行重点上存在差异,可以预见的是中西方体育如果在未来实现和谐统一,将会使身体修行方式走向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内外兼并,并有助于实现人身与人生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身体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存在,生物身体是体育的实践者、创造者和受益者。对抗身体:竞技体育尚力图腾下的产物,视觉身体:消费时代现代体育兴盛的魅力之源,教化身体:当前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休闲身体:未来体育发展的方向和归属。  相似文献   

5.
体育作为身体最直接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身体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身体从宏观角度可分为“生理身体”和“文化身体”。生理身体是体育的实践者、创造者和受益者。而文化身体则又是体育文化的基础与实质、标志和象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西方哲学身体观的历史考察和梳理,以身体为切入点阐述身体运动的发展嬗变,在哲学层面将身体依据其属性或特点分成几种类型,并以此出发提炼身体与体育的联系,阐述身体观对体育发展嬗变的影响,最后结合当下身体实践对身体文化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代哲学“身体”的转向,尼采宣称:“一切从身体开始”,梅洛·庞蒂提出:“世界的问题,可以始于身体的问题”.这一西方后现代主义“身体哲学”转向不仅是对西方传统的思辨哲学的根本纠拔,亦为我们真正切入东方古代哲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因此,重新回归“身体”,思索身体自身的直接的“表现”维度业已成为超越形而上学传统的一条可行途径.体育运动是身体的直接表达形式,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身体哲学视角对跆拳道运动的审美进行相关研究,从作为表达主体的身体、作为展现场所的身体、作为哲学本体的身体三个向度认识跆拳道的身体镜像,可以了解个体,更能直接面对我们的身体.身体哲学丰富的内涵是跆拳道在品势、腿法、礼仪等方面进行审美的前提,跆拳道运动中的主要审美元素诠释着身体哲学并丰富其内容,跆拳道文化精益求精的审美观点促进着身体哲学的发展.跆拳道最终要回归身体,身体才是跆拳道发展的终点.因此,身体哲学引导着跆拳道文化的审美,赋予其丰富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从身体哲学视角出发对武术文化的再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身体哲学角度来看,人的根本差异性在于人的身体,这是人的本源。身体是武术起源的基础和发展的灵魂,因为武术的产生首先满足的是个体身体的需要。武术的博大精深也从反向证明了身体的差异性。形神统一与身心合一是武术修炼的哲学基础。武术现代化、国际化最终要解决的就是全世界人类身体的不同,武术改革最终要直面的是身体的不同,武术最终是要回归于身体,因为身体是武术发展的永恒终点。  相似文献   

9.
陈静  田学礼 《湖北体育科技》2022,(12):1083-1086+1118
为推动我国身体认知理论研究的有效开展,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理论发展的困境和机遇进行了梳理。认为,身体认知理论发展面临着概念内涵不明确、研究目标和使用范围不清晰、研究方法不完善、研究思潮凌乱等发展困境,导致身体认知理论发展进路不清晰、实践应用和认知策略开发不足。当前身体的觉醒与勃兴为我国身体认知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环境;体育学学科定位的突破诉求为其提供了新动力;“体认”研究范式的逐渐成熟并提供了新方位。从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提出了形成基于多元视角的研究格局、发展开放包容的话语体系平台、强化以“运动学习”为旨意的实践理性的理论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传统哲学中二元对立的身心关系造成了人们对体育价值认知的割裂。存在哲学从人生的基础存在论出发,阐释了一种生存(开放的)、生活(可能的)、生命(体验的)的整体身心观,这为探寻体育的本真价值提供了一条合适的进路。从存在哲学的视角,通过对体育本质的追问以及体育中身体的自然、竞技和文化三个维度的确立,认为:确立体育价值的本真应穿透传统身心价值观念中把体育价值确立为健康、健美的身体或美德、美育精神的禁锢,进行更深入的追问和探寻,让体育在探索人的生命的意义、揭示生命的本质、追问生命的存在形式上起到积极的作用,让参与体育中的人具有更加积极的生命态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西方运动心理学的发展现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比较法对从运动心理学的学科发展指标、研究领域、学术论文的研究水平、理论导向、研究方法和引文文献等方面对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 :西方运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广泛 ,研究方法多元化 ,论文的引文文献数量仍趋增多等。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西体育文化比较--兼论"入世"与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和文化形态,二者是世界体育文化中两支艳丽的奇葩。两者虽然形成的体系、形态和内涵不同,但都属于人类共同的财富。西方体育文化是以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为代表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百余年来,它随着西方大工业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中国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渊源入手,对中西方体育文化在表现形式、精神内涵、审美价值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同时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共同点,旨在为更好的理解与认识中西方体育文化,促进二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中西传统文化比较的视角,对中国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发展进行分析.指出职业体育是在西方文化中孕育而生的,个体利益最大化是职业体育核心追求.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其个体价值观是影响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民主和个体本位缺失以及政府的绝对主导是延缓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主要羁绊.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东西方体育文化所处的地理环境入手,分析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统一性,并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文化理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论述,旨在为更深刻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神实质及价值向度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神实质及价值观进行比较, 探究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结果认为中西方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由于各自的人文、地理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体系, 在当代中西方体育文化中, 中国由强调修身养性逐步向快乐健康、全面健身方向发展, 西方注重对自我的挑战, 以刺激、活泼的体育项目, 强调运动及耗能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18.
对中外极限运动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特别是对极限运动的概念、分类、内涵、本质属性、参与动机、参与者的个性特征、极限运动的阶层属性、传播、商业化、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极限运动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与国外研究存在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群众体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国际大众体育的发展是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的衍生物。本文采用1997 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统计资料,对1994 年以来西方大众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方群众体育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战略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