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对中国公案小说《狄公案》、中国性文化和中国琴道文化三个方面的研究出发,分析了他的研究特点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对比中国本土学者在此三方面的学术研究。同时,学习了解高罗佩在中国文化研究和传播方面的巨大贡献,以及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执着,也可谓"知彼之知己",可以为我国文化研究、保护、推广和国外中国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积极的价值导向和可借鉴的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2.
陈敏 《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84-186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且含义广泛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范畴。道家与道教以"道"作为最高概念。哲学史上最著名的经典著述《老子》以"道"为核心建构的哲学体系。道教则以"道"为最高追求与根本信仰。本文欲辨析道家之"道"与道教之"道"之异同,及三者彼此之间的因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道家思想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道教恩想的主要来源,本从三个方面简要阐释庄子哲学思想成为道教源流的原因:庄子“道”的本体论思想对道教的影响;庄子的修习方式“心斋”“坐忘”对道教修练方法的影响;庄子的“圣人、神人、至人”对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明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道教研究专家,是我国道教研究领域的拓荒者。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在中国哲学思想史和道教史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被批准为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他的《太平经合校》、《抱朴子内篇校释》、《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道教与传统文化研究》都是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他开创的道家与道教研究,对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仙道诗与他求仙访道的体验以及对道教修炼道术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诗人求仙访道过程的展示,是对修炼道术的具体描绘,是对清静与超越的追求,这些都与当时道教中的上清派所追求的清静与超越是相通的,他们的思想理论的立足点都是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6.
《狄公案》是典型的中国公案小说,既有传统公案小说的特点又有诸多突破,高罗佩曾英译此书的前三十回。高罗佩后来还借用其中的主要人物和一些故事情节,进行了改编和扩充,创作了以狄公为原型的大唐狄公案系列侦探小说,展现出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更广阔的社会景观和更丰富的中国思想内容,对传播中国文化、塑造正面中国形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邦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与道家道教的关系比较密切。周邦彦道家道教思想的产生与其父周原、叔父周邠的道教思想、行为影响有关;还与其太学读书时阅读的道典及其结交道友有关。潥水为官时茅山道教对其影响尤大,其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道家道教思想倾向,常常采撷《庄子》典故援入诗文。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本质内涵之一。深入系统挖掘和梳理道家道教思想所蕴含的丰富而具有前瞻性的面对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实践的智慧,以期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所启发和镜鉴。重点阐述了道家和道教的生态之道,并对“无为”和“得一”的生态意蕴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发,最后指出了该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限度。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的家庭背景、自身的身体状况及思想上的困惑都是他与道教结缘的主要原因。王阳明对道教的态度既有欣仰,又有怀疑。年青时期他对道教道本论和内丹学思想多有吸收,晚年时期又对道教长生不死之说及清静无为思想进行批判。总的来说,他的良知说与心之本体思想受道教思想影响是非常大的。  相似文献   

10.
中唐以后,儒道思想加快了融合。不仅儒家学者大量吸取道家思想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道家学者也很重视吸收儒学、统合儒道。陆希声就是一位自觉地融通儒道的道家学者。他的《道德真经传》就是站在道家立场"以道摄儒"的理论尝试。他虽然没有实现"以道摄儒"的学术目标,但他的尝试促进了道家思想与儒学的融合进程,反映了中唐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