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词源的角度看,"远方"具有四个维度的含义。其一,"远方"具有空间维度,意指遥远的地方。师生的远方,既有实体的意义,更有心灵的意义。其二,"远方"具有时间维度,意指未来的时刻。基础教育的神圣之处,在于立足当下,为师生的美好未来奠定基石。其三,"远方"具有矢量维度,意指多个方向。基础教育的魅力之处,在于彰显个性。其四,"远方"具有程度维度,意指发展程度,即深远之处、胜过之处。基础教育之魂,在于开发潜力,追求效益。课堂是师生生命交流的地方,生命在课堂上扬帆远航,其躯体为多元互动、知行合一,其目标为追求高效、合力发展,其灵魂为自我反思、交流碰撞,其最高境界为师生忘我、融为一体。从课堂走向远方,既是连云港市区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主旨,引领着全市基础教育人拼搏奉献;更是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凝聚着全市基础教育人的汗水和智慧。  相似文献   

2.
登峰造极和庸庸碌碌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这就要看你选择什么、追求什么了。选择平庸事业的人,肯定不会有多么风光;选择远方的人,肯定不会太平庸;选择真理者,肯定不会缺少智慧和  相似文献   

3.
"问题在于思考,思想在于激励,行为在于养成."不仅揭示了人在思想认知与行为能力上的相互作用和辩证关系,而且强调了"教育与养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校教育是一项融"智慧、情怀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工程.只有三者"兼容并蓄、良好互动",才能取得最大化效果和最优化效益.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相似文献   

4.
《圣经》开篇就预设了一条寻求生命之路,伊甸园的生命观预示着生命树与智慧树的分离,因着"偷吃禁果"造成了"生命"永久的缺失。本文从希伯来圣经的律法传统和先知-预言传统简述了其对生命追寻的历程,论述了智慧文学对伊甸园生命观的反思。在《箴言》中,伊甸园故事生命与智慧的断裂得到了弥补,智慧能够使人获得生命,但在《约伯记》中,约伯以个人的特殊经历质疑了早期智慧文学的智慧与生命的整合,《传道书》颠覆了早期智慧文学的基本原则,回归到伊甸园故事中,主张智慧树与生命树的分离,人无法通过智慧获取生命。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智慧树"教学用具对小学生学习兴趣、动机的影响,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通过"智慧树"教学用具对小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影响的研究,可以认清"智慧树"教学用具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进一步启发我们去思考:"智慧树"教学用具是否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从  相似文献   

6.
一天,狐狸听说胆小羊的生日舞会上,智慧狗为胆小羊请来了一位神秘的舞蹈家。于是狐狸跑到远处偷看,发现那位神秘的舞蹈家原来是一棵会跳舞的树!狐狸把这件奇闻告诉了老狼。老狼在心里盘算起来:"我要是也有一棵会跳舞的树该多好啊!"老狼转转眼珠子,对狐狸说:  相似文献   

7.
<正>高晓松说:"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镜头下他凌乱的发丝在风中飘拂,仿若想抓住隐匿在风中的答案。诗与远方究竟是什么?鲜有人给出确切的答案。我想,大概是因为遥远,所以美好;大概是因为无法到达,所以更显迷人吧。就像在金岳霖眼中的林徽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人间四月天;就像张爱玲笔下朱砂痣一样的红玫瑰,白月光一样的白玫瑰;就像客居他乡的游  相似文献   

8.
教师不仅需要具有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具有机敏、幽默、豁达、洞察的智慧。教师们只有用智慧的心灵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教师之"魅"在于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智慧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有人问德尔斐庙里的神灵,谁是雅典最聪明最富有智慧的人?神曰:“凡人之中,最聪明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得知后十分诧异。于是四下拜访雅典那些被公认为最聪明的人,试探的结果却发现,那些聪明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即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不愿承认自己的无知。由此苏格拉底悟出了神谕的含义: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正是在于自知自己的一无所知。显然哲学中所讲的“智慧”和“聪明”与自知相伴,与追求相联。他是对存在意义的不懈追问,是对人生真理的永恒追求。同样教育也如此。“按创造性的方式以智慧去解释和修正…  相似文献   

10.
刘开文 《中国教师》2009,(Z2):163-163
<正>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智慧是教育的应然状态。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摒弃"工业化"的产品式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可谓无奇不有,任你探胜;你有多大的语文感知,便有多大的精神享受。语文教学是开启心智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在于迁善生命,即通过语文智慧的萌发、人文良知的启迪以及诗意人生的熏陶涵养精神。没有学生健康心灵的成长,语文核心素养便成了无本之木。然而,曾几何时,中学语文课堂以多媒体的喧嚣,淹没了项脊轩的"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幽雅情趣;以闹市般的讨论,打破了贾岛那"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美好意境;以互联网的神通,替代了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沉思苦吟;以轻轻松松的网  相似文献   

12.
<正>书,带领我们进入知识的海洋,畅游神秘的历史,进入梦想的天堂。书是对人类有益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它能陶冶情操,给人智慧和启迪。多读书,能让人心情愉悦。读书是对话的艺术,有位哲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之后,每个人手中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智慧,我有一种智慧,两人交换之后,每人便有了两种智慧。因为吸收了  相似文献   

13.
潮涨岁月     
经过漫长的冬季,那一直坚硬如铁的冰块,在这个闪动着鲜活与灵动的季节,已化作一泓春水,丁东地向东流去。这个潮涨的岁月,掀起了坚冰涌动的激情。于是,坚冰开始融化,那是激情燃烧时的热泪,一滴、两滴……汇成股股细流,最后成为一泓春水,向着它神往的远方流去。远方到底有多远?它不知道。它只知道那是它向往已久的地方,于是带着梦想上路。既然选择了上路,就是选择了艰辛,选择了磨难。没有路,只有陡峭的崇山峻岭;没有鲜花为它喝彩,只有漫山遍野的荆棘。它什么都没有,除了那柔弱娇小的身躯。在坎坷与泥泞中,经历了无数次跌倒,以致遍体鳞伤,但它…  相似文献   

14.
王悦 《幼儿教育》2012,(16):30-31
设计意图:《公共汽车》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智慧树"栏目曾经播放过的一首歌曲,它富有动感,节奏明快,非常适合小班幼儿学习,于是我选择此内容设计了这个韵律活动。整个活动以生动、有趣的坐公共汽车情景串联而成。  相似文献   

15.
2014年9月19日晴就像是穿越海洋到达彼岸,我们需要一座桥梁;就像是越过荆棘到达对面的灯塔,我们需要一个方向;就像是翱翔蓝天俯视群雄,我们需要一双翅膀。同样,到达梦想的远方,书会带我飞翔。各种各样的知识犹如细小繁碎的水珠,而人类的智慧在于集中这些水珠于一体,于是我们看到了其实恢弘的瀑布。我们在领略瀑布之壮美时也无时无刻不汲取着水珠的甘甜。而这些水珠在我们心中不断累积,成就了我们心中的全部海洋。  相似文献   

16.
智慧的美丽     
编辑心语:"智慧",每当我们提到这两个字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美好的感觉。若问智慧是什么,有人会说:"智慧就是聪明。"也有人会说:"智慧是心灵手巧。"关于智慧,有多种不同的诠(quán)释。只有当一个人用爱诠释智慧的时候,智慧才是最美丽的。  相似文献   

17.
从理论智慧角度看,课程评价的根本任务在于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理论智慧方面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具体来说,其任务主要有三:一是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知识性理论智慧方面所产生的客观效应,重点在于分析学生对"事物本身"的理解程度;二是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方法性理论智慧方面所产生的客观效应,重点在于分析学生对"事物本身"显现方式的掌握程度;三是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态度性理论智慧方面所产生的客观效应,重点在于分析学生对"事物本身"的认知态度。  相似文献   

18.
最美语文课是怎样的? 最美语文课,应该就像一次旅游.刚开始的时候,老师把学生带到了一片从未到过的地方,领着大家看山,看水,看树,看草……但是,走着走着,带队的就不再是老师了,而是学生们带着老师到水里看水,到山上看山,到树里看树,到草里看草……走着走着,老师和学生慢慢又各自走散了,发现来路上只有自己.更奇怪的是,再看山时,山中有了水和树;再看水时,水边有了山和草……最美语文课,谁都不是主角,因为谁都是主角;最美语文课,永远有远方,因为远方总在前方;最美语文课,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变,才是唯一.最美语文课,是有心而无形的.  相似文献   

19.
<正>读书是把人带向远方的过程。正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读书当然可以为了眼前和当下,但不能仅为了眼前和当下,而没有"诗和远方"。张越也说:"要过日子也要放飞灵魂,读书与后者有关。"读书为何或者说怎样把人"带向远方"或"放飞灵魂"呢?第一,读书是求"道"铸魂的过程。道是什么?"道"一个"首",加一个"走之",是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中,教师的实践智慧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概念。哲学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后期有一个重大的转向,即从单纯作为本体论哲学的解释学到作为实践哲学的解释学的转向,旨在重新恢复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的概念,实践智慧于是成为后期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本文首先区分了实践智慧与实践知识以及技术性知识;其次,以其为基础,阐释了反思性实践和操作性实践的区别;再次,指出教师的自我理解是其实践智慧生成中的必要条件,并反思了以自我理解为基础的教师"实践智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