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鬼神文化、神幻物象弥漫在《废都》的字里行间,这样的魔幻想象与"废都"文化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庄之蝶形象生成的文化场域。埙乐和牛的象征,庄之蝶与四个女性的关系,指向的都是知识分子建设自我精神世界的问题。贾平凹溯本追源,从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矛盾冲突中,呼唤知识分子要突破重围,重返历史主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的《废都》是一个从男性中心主义视角表述的故事。小说主要围绕作家庄之蝶的生活展开.描写了庄之蝶与几位女性在爱欲中的沉浮与挣扎,在整部小说中作者以一种男权话语对女性进行想像和叙述,小说中出现的女性已被男权意识所异化。她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实质上只是一群生活在男权规范下的木偶,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来考察这部作品,解构小说中虚假的女性形象。观照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3.
《废都》这部小说以西京城为社会背景,主要描写主人公庄之蝶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变革中精神和生活的迷惘、堕落与挣扎,展现了庄之蝶与他身边的女性寻欢作乐、肉欲满足的生活。本文主要通过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揭示出庄之蝶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4.
因《受活》《丁庄梦》等作品而备受争议的作家阎连科日前出版了新作《风雅颂》。小说片段最初在杂志上发表后,因直指某些知识分子的阴暗面而引起很大反响。据杂志社说,有名校名师写来批评文章,声称要毫不留情地予以还击。而阎连科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我预料等待这部小说命运的,会是一片谩骂之声。”阎连科说:“说是影射谁.我没有那么大的能耐,也没有想过。我只是把我内心最无法见人的黑暗,坦坦荡荡写了出来,写自己做人的无能与无力。”阎连科称这部小说是来自他内心的精神自传,所以,主人公的名字叫“杨科”。《风雅颂》叙述的是一个荒诞的故事,描写清燕大学的古典文学专家杨科扭曲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鲁迅两部出色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有许多涉及到知识分子的作品,这些作品生动塑造了当时众多知识分子形象,深刻反映了知识分子阶层的面貌和精神,集中概括了极其深广的历史内容。本文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精当独到的结构艺术,来展示其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和灵魂剖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俎宾 《现代语文》2009,(12):70-72
战争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内容和精神动向是现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加上知识分子自身的性格特点,此时期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处于迷失的状态中。这种精神动向决定了他们日后的道路选择和命运。考查这种精神动向,有助于理解知识分子与战争的关系。《财主底儿女们》是一个较好的分析文本,对丈本中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形象地看出战争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精神内容和命运道路。  相似文献   

7.
柴鲜 《商洛学院学报》2013,27(1):39-43,83
在贾平凹的《废都》里,借女主人公柳月之口,指出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真实生活态度,他们对现有生活充满厌倦、无奈或焦虑,渴望改变现状,开始一种新生活,因此寻找"新生活"是贯穿整部作品的隐性线索。小说围绕作家庄之蝶与四位女性的情感纠葛,展现她们对"新生活"的共同渴望和不同的追求方式,但她们的追求并没有带来幸福的现实。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来看,毁灭"新生活"希望的不是庄之蝶,庄之蝶也是受害者,毁掉希望的是植根于现代社会失去理性控制的欲望。  相似文献   

8.
《自纪篇》是《论衡》的最后一篇,也可以说是王充的自传。文章记叙了王充的籍贯、家世、成长经历、性格,以及写作《论衡》的原因、目的。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孤高自傲的知识分子形象,王充对世俗的反驳反映了一名知识分子的“不平而呜”,显示了为捍卫理想不懈论争、永不妥协的精神,这对我们理解《论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精神贯穿全书,我们亦可更感受到书中充满愤激与抗争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通过塑造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了他勇猛地彻底地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体现出他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呐喊到彷徨。虽然“彷徨”,却仍“荷戟”,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战斗。彷徨而不止步,苦闷而不颓丧,是鲁迅在五四前后时期的思想状态。这段呐喊、彷徨探索的成果,为其最终完成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世界观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田华 《考试周刊》2009,(51):27-28
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小说一度呈现出繁荣的状态,许多作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出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精神追求和崇高信仰。本文作者通过对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重读来重返80年代文学,指出在人性与政治的斗争和生命感觉与道德观念之间的较量中,作家张贤亮给出的答案是前者战胜后者,并讨论了性与政治话语权利的颠覆和重构问题。由此,作者认为张贤亮的系列作品把文化大革命留给人们的伤痕和反思带入到了一个新的空间,给予人们新的精神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