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2.
敏感、多愁、脆弱的里尔克是孤独的,而这孤独时浓时淡、时轻时重,却始终无法消亡。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用孤独谱写着美丽的诗歌,用孤独展现了寂寞的美丽。在《秋日》与《豹》中,他那孤独的身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3.
豹!令“百兽震惶”的豹,声震天地的豹,桀傲不驯的豹,你见过没有?见过那矫健的身影没有?而今啊,它正无奈地蜷伏于一首十二行的小诗里,蜷伏于一个残酷的世界里,蜷伏于一位奥地利诗人的内心矛盾和惶惑里。你看看吧,走近些看看吧!看看里尔克先生是怀着一种怎样复杂的心情,镜头般地一下子把我们的视野推进“那走不完的铁栏”里:  相似文献   

4.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名篇《豹——在巴黎动物园》,是一首象征主义诗作,主要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层思索。本文从新批评、阐释学、存在主义等三个角度来重新解读。我们认为,“豹”这一意象指向向往自由和灵魂追求的物、人乃至整个人类的无限挣扎以及与现实的奋力搏击,以及终究“化为乌有”的永恒的精神苦痛与神性寂寞。  相似文献   

5.
豹!令“百兽震慑”的豹,桀骜不驯的豹,你见过没有?见过那矫健的身影没有?而今,它正无奈地蜷伏于一首小诗里,蜷伏于一个残酷的世界里,蜷伏于一位奥地利诗人的内心矛盾和惶惑里。你看看吧,走近些看看吧!看看里尔克先生是怀着一种怎样复杂的心情,一下子把我们的视野推进“那走不完的铁栏”里。  相似文献   

6.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名篇<豹——在巴黎动物园>,是一首象征主义诗作,主要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层思索.本文从新批评、阐释学、存在主义等三个角度来重新解读.我们认为,"豹"这一意象指向向往自由和灵魂追求的物、人乃至整个人类的无限挣扎以及与现实的奋力搏击,以及终究"化为乌有"的永恒的精神苦痛与神性寂寞.  相似文献   

7.
今秋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入了奥地利诗人赖纳·玛利亚·里尔克的“咏物诗”的代表作《豹》。里尔克(1875-1926)与卡夫卡是同乡,出生于布拉格一铁路职员家庭。因父母婚姻生活不和谐,他从小未得到母爱,天性敏感,多愁善感。少年时代遵从父训先就读于军官学校,因体质虚弱不适应那里的生活,中途退学,后又进入商学院,也以辍学告终。里尔克从小喜欢文学与哲学,后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哲学与艺术史。他从青年时代起开始写诗,19岁发表了第一部诗集《生活与诗歌》,从此与诗歌有了不解之缘。1896年离开故乡布拉格到德国慕尼黑学习。他喜欢旅行,足…  相似文献   

8.
《豹》是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的前期代表作,被誉为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经典。此诗创作于1902—1903年,反映了世纪末抑郁、哀伤的情绪与心态,而且诗人创作由注重内心转向现实和客观,表现了他“物诗”的艺术新质。诗中描绘豹的目光“疲倦”到四肢“静寂”的外在表现,揭示“意志昏眩”的内在精神变化,从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个体生命处境和人类“存在”问题的感受和思考。这些都是学习欣赏此诗的要旨。  相似文献   

9.
莱纳&#183;玛利亚&#183;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年),奥地利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之一。他的名篇《豹》写于1902年,用德文写成,《豹》以对“客观的忠实描写”著称,被看作是“咏物诗”创作的扛鼎之作。在论及此诗时.台湾诗人叶泥给予极高的评价.称赞它“不仅是正确地描写对象与感受.而且通过对象刻画出其内心的世界。并攫出其根源深处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豹》的不同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录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一首"咏物诗"的代表作<豹>,其诗借助于一个具体的"物",传达出诗人对"人"的世界、"人"的存在的思考,彰显出诗人探索人生意义时的痛苦和迷茫.  相似文献   

11.
文章依托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对《荒原》的三个中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从经验功能下的及物性角度进行对比,既有过程本身的对比,还有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比较,通过对比分析证实及物性理论在翻译批评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荷塘月色》是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杰作,历来为广大师生所喜爱,是用于审美教学最为理想的一篇散文。它以"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读者,赢得一个个译者将其译成英文。文章对朱纯深先生和王椒升先生两个英译本中的三段经典文字进行对比与赏析,发现它们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的特色,特别是朱先生的译文对原作的理解更进一步,译文中有不少精彩的译笔,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让读者领略到了英译本的美感和韵味。  相似文献   

13.
翻译文化学派的学者认为,译者进行翻译创作时肯定受到所处年代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使译作也打上了年代的烙印。文章的切入点是社会文化条件中的意识形态因素,试图比较《简.爱》两个中文译本的不同措辞。每一本译作都是有它存在的价值的,但前提是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意识形态背景中。  相似文献   

14.
15.
《天净沙·秋思》是元朝散曲中的杰作,脍炙人口,广为传颂。比较其四种英译本有助于理解诗词英译中如何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再现其美学价值。试从翻译美学角度浅析《天净沙·秋思》的四种英译本,以此来探讨古诗词英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16.
主位是由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马泰休斯提出的,后经过许多语言学家的继续探讨,主位结构发展为现在的由主位和述位组成的结构。韩礼德1994年给主位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主位是信息的起始点,是小句的起始点。"但是,主位结构是否也适用于汉语呢?文章将主要从句子层面和语篇层面上论述英语主位和汉语主题的对比以及该概念在英译汉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汉语方言与英语双宾句对比,是通过辨析汉语方言(母言或第二方言)与英语双宾句的语料案例,设计问卷调查和语际间对比取样,对英语双宾句语法使用中的偏误进行的实例分析,结果显示,母言对英语的学习有负迁移的作用,其中,英语双宾句的语法偏误是受各地方言规则的类推和泛化诱因影响而产生的。因此,在英语的教学中,要重视母言和第二方言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的作用,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规避母言和第二方言的语法牵引,正确运用英语双宾语句。  相似文献   

18.
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修辞方式,是文明社会在礼节上的一种要求。对汉英委婉语的定义、起源、语用功能等方面作对比分析,阐释两种语言的委婉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委婉语的本质特征,这对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阅读理解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习语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习语的联想意义受到文化背景的制约,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本义相同,联想意义相同;本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本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本义相同,联想意义空缺;各民族文化特有的联想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上形成的中西美术两大绘画体系有着鲜明的差异,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是表现,西方绘画的美学思想是再现,中西方的绘画美学都是追求和谐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