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覃芳 《华章》2007,(2):108
艾特玛托夫的作品因对人性的永恒追求而具有恒长价值,本文试通过剖析<白轮船>中现代文明冲击下古代精神道德体系崩溃的状况,指出人类在背叛历史毁灭人性的同时也毁灭了人类自身,并认为只有在未来,人性才能得到再生.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到宗教哲学的影响,霍桑对人性和人类的生存问题有着异于常人的深刻见解。短篇小说《胎记》反映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折射出他在宗教人性观的影响下,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反思。霍桑借《胎记》指出,一味地迷信科学,妄图僭越人类受造物的身份与自然分离并抗衡,必将导致自我毁灭。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明是一个结构,它由人性、制度与技术三个要素构成。由于技术对人性具有放大作用,且古今人性(包括被制度改变而叠加了的人性)的善恶改变并不大,因而现代技术的飞速进步可能导致恶力毁灭人类。这意味着,人类文明的基本矛盾日益由人与人的矛盾转型为人与技术的矛盾。与人类以往面对危机能找到更优解决方案不同,当代人类已经陷入了囚徒困境,人类文明的结构性冲突完全没有看到解决的可能。要想化解该矛盾,就需要设计超越现代价值的更优价值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灾难常常令人类狼狈不堪,灾难常会带来惨绝人寰的毁灭。但每场灾难都是对人类的严峻考验.就在这些考验中,我们会看到最光芒四射、最铿锵峻拔的美丽人性。本文通过飓风中两个真实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人性中最为美好的一面。[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女性形象在福克纳的小说中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毁灭与堕落,福克纳揭露并谴责了各种非人道的道德、宗教和社会势力对人性的摧残,鲜明地表现了人类对命运抗争中的忍耐和坚强精神。  相似文献   

6.
人性的闪光与毁灭——苔丝和珍妮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学悲剧人物苔丝和珍妮在人性的呈现中体现了做人的价值:面对生活的沉重打击,表现出坚强的生命意志;在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压下,以动人的爱情增添了人性的光彩。同时以人性的毁灭构成了各自的悲剧命运:都被贫穷否定了自身的价值;金钱社会的法律和道德是毁灭她们的直接工具。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2,(Z3)
【构思】文章开篇便亮出自己的论点: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人类将走向一种“自杀”性的毁灭。论证时先巧用归谬法,以退为进,承认记忆移植固然可以加快世界的繁荣、科技的进步,但记忆移植却有种种无法克服的弊端,它将带来人类的退化、人性美好品质的丧失,从而成了那商业巨人“转世投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们将走向毁灭,这不是一种自然灾难或战争性的毁灭,而是一种“自杀”式的毁灭。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只须发挥一下合乎逻辑的想象力,“记忆被移植”的世界便不难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无可否认,世界将变得更加“瑰丽”,科技更加“…  相似文献   

8.
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不受任何约束的残酷杀戮,是一种挣扎于生存与毁灭之间的曲折而艰辛的心路历程。本文试图从人文主义与基督教双重文化视野,分析哈姆雷特在复仇前后内心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莎士比亚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及其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现代寓言小说《蝇王》中邪恶和专政的杰克一派几乎彻底战败象征文明、理性和民主的拉尔夫一派的故事表明了人类一旦缺失法制的约束,其丑陋的劣根性就会膨胀,文明与民主就会毁灭。因此,人类需要法制来约束人性之恶,保障人类文明的秩序。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实际上,悲剧在毁灭有价值的东西之前,已把这种东西扒得一丝不挂,让它赤裸裸地袒露在人们面前,然后再把它毁灭掉。这样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使人们脸红心跳,产生激越的情绪,引导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对灵魂的拷问。那么《雷雨》这出悲剧给我们剖析袒露的是什么呢?应该说,是理智和情感交杂而形成的人性。因此,《雷雨》也是一出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11.
《黑暗的心》这一部小说是约瑟夫·康拉德的作品。在这一部小说当中,康拉德除了塑造了主人公马洛之外,还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克兹。克兹本来是一个具备文明价值观的人,但是因为禁不住象牙贸易带来的巨大诱惑,最终在人性的沼泽中越陷越深,从而完全丧失的人性,走向了自我毁灭。其人生的悲剧和自我毁灭的道路,是康拉德对于人性丑恶和黑暗的有力讽刺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孕育高尚人性的过程。我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人性的培养。惟有如此,知识才能成为人创造而不是毁灭美好世界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红字》是对悲剧人性的深刻挖掘,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和齐灵窝斯的悲剧人性,前者在于其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公开的自我与隐蔽的自我的冲突;而后者在于其对人性的践踏和蔑视所产生的变态欲望与自我毁灭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王含冰 《文教资料》2014,(26):11-13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俄狄浦斯王》和《无名的裘德》就是两部探索人性本源的悲剧杰作。本文通过对比这两部旷世杰作中所揭示的宿命感,分析人与命运之间的尖锐冲突,揭示人类试图凭借"自由选择"寻觅生命终极意义的努力,最后会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5.
战争题材是斯皮尔伯格影片的一大主题。他参与制作的7部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战斗场面,揭示战争对人类的毁灭,召唤人性的苏醒。他善于取材于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小历史,采用对比叙事手法,通过对普通人物命运的呈现来表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核。他通过这些作品展现了非常环境下的人性美,抒发了追求美好人性的浪漫情怀,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追求。  相似文献   

16.
罗素战争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科学家、思想家罗素不仅学富五车,而且是一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从本世纪初到1970年逝世,他一直为制止战争、实现人类和平著书立说、奔走呼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罗素反对战争的基点在于战争是违反人性的,尽管这样,他仍认为有的战争是合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核武器出现,罗素认为战争会毁灭全人类,进而反对一切战争。  相似文献   

17.
马兴芝 《文教资料》2012,(16):13-16
人性善恶的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文学史及哲学史上争论不断、见解不一的永恒课题。小说《蝇王》是英国小说家、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它是对人性这一困扰人类的伦理问题的又一次深刻思考。本文试从小说主人公对人性恶的逐渐认识的过程及小说对人性恶的揭示这两大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探讨戈尔丁对人性恶的主题的论证,理解他的人性恶的伦理观:没有限制和约束,人类本性中存在的恶就会不断膨胀,所谓的文明就会面临毁灭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国娜 《海外英语》2012,(11):230-231
该文通过对《黑猫》中他者的剖析,来揭示人性的邪恶和悲哀,进而找出主人公走向毁灭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正>康德能保持仰望的姿势,遥望头上的灿烂星空,亦不忘心中的道德律。科学的发展不该成为人性沦丧的借口,道德沦丧的根源在于人类自己。科学启迪我们更多地运用自己的理性,但从未要求我们泯灭感性。机械化能带来诸多便利,却远没有毁灭人类情感的力量,相反,机械化使人的感性难以得到满足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出现了。科学式的理性与人性化的感性可以  相似文献   

20.
麦克白是一个弑君篡位的罪人,但其内心激烈的善恶冲突及其勇于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格却给人以强烈的震憾力。他的堕落是人性泯灭的悲剧,他的毁灭留给人们的深思,足以普照人类灵魂的黑暗。塑造一个恶人形象作为悲剧主人公,并获得完全成功,这正是莎士比亚对传统悲剧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