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悟”是领会、明白、觉醒的意思。它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人们就常用“悟性”的好坏来评价一个人认识能力或认识层次的高低。“阅读”可以概括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悟读式阅读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对于文章的领悟能力。此模式重视读,特点是读中悟,悟中读。悟读式更适用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阅读教学"读风"很盛,有人用"'读'占鳌头"来描述.虽然读得充分,但是不少课读的质量不高,是不求甚解的读、多次重复的读,是失去悟性、智慧和人文底蕴的读.细心研读课程标准不难发现,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是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对于理解来说是很重要的。朗读是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言语,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一个“感知接受一体验理解一领悟表达”的过程。“读中悟”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反复朗读课文,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和收获,达到对学生悟性的培养。“读中悟”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又适应了新课程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悟性,如何做到“读中悟”呢?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阅读教学“读风”很盛,有人用“读”占鳌头来描述。虽然读得充分,但是不少课读得质量不高,是不求甚解的读,多次重复的读,是失去悟性、智慧和人文底蕴的读。细心研读课程标准不难发现,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读”是亲近文本,“品”是走进文本,“悟”是深化文本,“展”是超越文本,在以“读—品一悟—展”营建的阅读教学强大的场里,“拓展延伸”是教师解读文本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纽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在“应用、拓展”能力上发展.阅读教学视野的大与小、精彩与败笔,往往取决于“拓展延伸”环节.拓展延伸的优化,是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的途径之一.阅读教学课堂要以“文本”为经,以“语言”为纬,编织阅读教学课堂的立体空间,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紧紧联系起来,使阅读教学课堂更精彩、更有魅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阅读教学的根本宗旨和语文课堂改革新理念出发,构建一种以朗读感悟为主线的阅读模式,引导学生在读中释疑,读中悟出感情,读中自悟自得,与文本作者共振、共鸣,让文本"活"于"心中",感受到朗读感悟的乐趣,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实现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学、有所获的目标,就应该让学生融入文本.与文本对话,课堂教学就应该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放手让学生去“读”“悟”“写”,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8.
洪晓 《广西教育》2011,(13):19-19
所谓品读,是指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品味性阅读,体会文本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内涵。但一些教师对"品读"理解存在误区,导致课堂上出现了"急于求成"式的读悟、"夸夸其谈"式的读悟和"空中楼阁"式的读悟等现象。为避免走入误区,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适合学生品读的“发生点”,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提倡以读为本,以读促悟,悟出所读文本的内涵,从而内化文本,达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以文化人的目的。《阅读活动与审美反应理论》一书中认为:每一阅读瞬间都在刺激记忆,而被激发的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并且逐一个性化。  相似文献   

10.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弓l导学生读书的过程。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提倡以读为本,以读促悟,悟出所读文本的内涵,从而内化文本,达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以文化人的目的。《阅读活动与审美反应理论》一书中认为:每一阅读瞬间都在刺激记忆,而被激发的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并且逐一个性化。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教师往往受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过分注重教师的“传”、“授”、“解”,而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悟性”。学习强调“悟性”,古来有之,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思”就是“悟”,清代著名教育家陆世仪在《思辨录》中十分强调“学必求悟”。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悟性”已经超越了古人的认识,它是阅读主体直觉力、理解力、想像力完美的结合,是阅读主体感性经验的升华与飞跃。培养学生的“悟性”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下面就介绍几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创设文本情境,以。品读”悟情悟理;借助问题探究,以“辨读”欣赏评价;开展合作学习,以“创读”拓展思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笔者在课题研究中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反思中学理论、用理论,对“读悟式”阅读教学进行了重点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以读促悟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以读促悟的前提必须是充分地“读”。反复读,能  相似文献   

14.
<正>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篇目目可以说是一个个姹紫嫣红的园圃,说文本内容是一字值千斤也不为过。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去悟出这些文字的分量,是我们所必须思考和实践的。平时的阅读教学,笔者比较关注学生去读悟这值千斤的字字,起到了比较明显的阅读教学效果。一、字字值千斤的阅读需抓住关键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都有比较  相似文献   

15.
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它是学生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融人文本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指出“个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看,以读为本、以读促悟、以读激情、以读导练,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但读并不是放任自流地读、豪无目的地读,而应是读有指导、读有目标、读有层次、读有质量。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精心设计读的方法,才能达到让学生“读”懂文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读者理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它强调读者的主体地位,不断丰富学生的积累,认为读者的“前理解”影响读者的理解水平,读者的“前理解”不同,对文本的读解势必会存在差异。因此,阅读教学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与文本自由对话,自读自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多元理解,培养出有智慧、有灵性、会思考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新课标中也突出强调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倡导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文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近期,笔者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中悄然掀起了“读步课堂”的热潮。从课初的初读,再到分自然段精读,教者在朗读形式上不断翻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配上音乐读、小组赛读等。这样的一读到底,不仅给听课者造成了听觉疲劳,而且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只是“到此一游”。一言蔽之,肤浅缺乏深入,低效而又费时,盲目缺乏“行为指向”是目前课堂朗读教学的主要弊端。  相似文献   

18.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新课标中也突出强调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倡导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文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相似文献   

19.
【自读要求】  1.读:读通全文,读出作者对“断臂美神”维纳斯的赞美之情。  2.解:解析要点,解破作者对“残缺”与“完美”的深刻理解。  3.悟:悟出内涵,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  (解说:研究这篇文章,首先要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读解。读通全文也好,解析要点也好,无不旨在强调作者的思路和胸境,力图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出作者原意。但不能到此为止。作为读者的老师和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观念和水准,发表 (或者埋藏 )自己的见解,让文本意义在最终的读解中增损变形,化为自己的东西,拨动个人的心弦。这才叫…  相似文献   

20.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的极为重要的原则。课堂上教师以“读”为切入点,可使学生由读生疑,由读生悟,由读生趣,由读生情。教学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为什么要这样强调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