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阿Q的女人观真实地表现了啊Q肮脏的灵魂吗?他摩着小尼姑的头“充满了色情成分”吗?(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简单、孤立地看阿Q对待女人的看法,很可能的确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可是,如果我们联系小说深刻的主题来看,恐怕就不是这么简单了。首先,有必要弄清楚阿Q对女人的看法是什  相似文献   

2.
读中学时,阿 Q 是个什么典型,胡里胡涂;教《阿 Q 正传》,照参考书说,“阿 Q 是落后农民典型形象”,嘴里说着,心里一点也不踏实。这是因为:从当时的社会实际看,就算一个落后农民,存在着严重缺点,但也不至于如阿 Q 一样,一丁点好的地方也没有:欺软怕硬,自高自大,自欺欺人,精神胜利,现实失败,愚昧麻木,敌友不分……阿Q 的“革命”,也只是为自己得到元宝、洋钱、宁式床和女人……总之,从阿 Q 身上找不出中国农民  相似文献   

3.
继鲁迅先生的正版阿Q之后,校园盗版阿Q便层出不穷,真可谓江山代代有,人才辈辈出啊,鄙班就有一典型。阿Q本姓L,名Q,身材瘦削,尖嘴猴腮,生就一张娃娃脸,说话一口娘娘腔,有时还喜欢捏一兰花指作害羞状,鲜脱脱一个“活宝”。每次班会,阿Q总忘不了登台献艺。阿Q的演技特棒,这可不是损他。老班组织同学排演课堂剧《茶馆》时,他扮演吸白粉的唐铁嘴,那痛苦的表情,那扭曲的动作,活脱脱一个瘾君子;演《荷花淀》时,他扮演水生嫂,兰花指一扬,对演水生的男生妖滴滴地一声“水生哥……”,全场呕者无数,绝对比女人更女人。不过,有两种人是不能看阿Q表演…  相似文献   

4.
在《阿Q正传》中,“小孤孀”曾出现在以下的场合:其一是作为曲名《小孤孀上坟》中的词被阿Q哼唱出来: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回家后想这是儿子打了老子,又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又是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了。其二是有一天吴妈正跟他谈闲天,阿Q心中就想“女人……吴妈……这小孤孀”,于是就下跪向吴妈求婚;吴妈因阿Q向她求婚而寻短见时,阿Q挤到人群去看热闹,心中想:“这小孤孀不知道闹着什么玩意儿了?”于是就遭到赵大爷的一顿追打。其三,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在阿Q临刑前,忽然看到了吴妈也在人群中,心中觉得自己…  相似文献   

5.
1930年,刚诞生不久的《阿Q正传》被首次改编成了电影剧本《面包与女人》,走上商业化道路,引起鲁迅的激烈反弹。从那之后,阿Q在世界范围内的每一次改编,都担负起沉重的政治使命。阿Q进入德国后,变成了高鼻子蓝眼睛,在德意志剧院的舞台上,宣泄着东德知识分子们的郁闷、迷失乃至颠狂。  相似文献   

6.
阿Q是鲁迅先生“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而塑造出来的经典文学形象,本来是许多碎片的拼合,我把这个拼合体支离开来,应该没有大碍。头“Q”大约是阿Q头部的象形:一个椭圆形的脑袋后拖着一条并不直溜的辫子。当然,阿Q头上最惹眼的具有标志性意味的绝不是辫子,而是那“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癞疮疤虽不至于“化脓时艳若桃李,结疤后光照人间”,2006.03倒也不值得过分渲染,因为这生理缺陷很犯阿Q之忌讳。不可不提的是阿Q的“见过世面”的眼睛,这眼睛见过城里人用葱丝煎鱼,见过城里女人走路时扭身子,见过城里“小乌龟子”搓麻将,还见过城里…  相似文献   

7.
书讯     
阿Q的女人观真实地表现了啊Q肮脏的灵魂吗?他摩着小尼姑的头“充满了色情成分”吗?(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8.
从来都知道鲁迅是仇猫的 ,今天突然转念一想 ,莫非他也仇女人 ?鲁迅在《阿Q正传》里写道 :“中国的男人 ,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 ,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 ;周是褒姒弄坏的 ;秦……虽然史无明文 ,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 ,大约未必不会错 ;而董卓可的确是给貂婵害死了。”还有 ,他笔下的阿Q的学说是 :“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 ;一个女人在外面走 ,一定想引诱野男人 ;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 ,一定要有勾当了。”由此看来 ,我们的“迅哥儿”真的是仇女人的了。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吧。我没有资格来评论他的是非 ,我只能说 ,他笔下的…  相似文献   

9.
阿Q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着力刻划的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对于文学典型如何认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九五六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一文中,在阿Q精神胜利法典型性问题上大胆地提出了新见解。他说:“阿Q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如大家所熟知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  相似文献   

10.
因涉先生的作品不多,大抵只知道闰土、阿Q、祥林嫂、阿长等些许人物。阿Q、闰土因为不是女人,所以就凑不到三个女人的行列。思来想去,也只能拼个豆腐西施出来。有幸一日目享到先生的一本杂文集,内有一篇《论“他妈的”》,让人大称爽快。又看看眼前,只觉得女人找女人真他妈的难找。(一)“咯噔,咯噔……”巷内传来一阵有节奏的高跟鞋踏地的声响。由远而近,那声音愈发地有节奏,踏得也愈发有力。想必那女人,臀部定摇得跟唐老鸭一般荒唐,深有一股“给我一块平地,我将把它踏穿”的豪迈之风。近了,近了,俨然是个摩登女郎,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全…  相似文献   

11.
《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典型,阿Q主义(精神胜利)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对阿Q主义(精神胜利)源流的考察几乎贯穿了《阿Q正传》研究的始终。我认为,这种考察对研究《阿Q正传》是有裨益的。对阿Q形象首先予以注意的是茅盾先生,他认为:一、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通讯》《小说月报》13卷第2号)二、“‘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的普遍弱点的一种。”(《读<呐喊>》《文学周报》91  相似文献   

12.
自从半个世纪前《阿 Q 正传》问世以来,对于阿 Q 的典型性,人们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阿 Q 是“劳动人民中一种消极的典型”;阿 Q 是“流浪雇农的典型”;阿Q“既代表农民,也代表一般士大夫,是非常广泛的中国民族性的一种典型”;阿 Q 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丑陋和苦难所构成的一种奇特的精神现象的拟人化”;是“中国人各种劣根性的结晶体”;阿 Q 是辛亥革命时代的“一个一般的社会典型”;阿 Q 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有的甚至说“阿 Q 是一个千面的机械人”;等等,  相似文献   

13.
阿Q读高中     
阿Q其人阿Q是什么人,全名是什么,我并不知道。只是大家都这么叫他,于是也跟着叫了,听说"阿Q"这外号是取自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问世以来,在研究它的一系列课题中,研究者对阿Q是怎样—个人物、阿Q典型性格的问题及其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各家之说,不无一定的道理,本刊将其讨论的情况概括地介绍给读者,供大家研究时参考。一、关于阿Q的典型形象问题阿Q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呢?何其芳同志在一九五六年《论阿Q》一文中说过:分析阿Q“这—个”典型的“困难和矛盾主要在这里: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历来对阿Q典型的不同观点的讨论,正是围绕着怎样看待这一矛盾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一民族劣根性的典型形象,并通过阿Q的悲剧性命运和遭际,揭示当时的社会、人文环境对阿Q悲剧性格形成的致因作用,揭示了阿Q是怎样一步步被剥夺精神尊严和肉体生命。阿Q是没有个性意识的,周围的群众也是无个性意识的。作品通过民众的个性泯灭,揭示在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阿Q性格的本质特征研究方面,主流观点认为阿Q性格的本质特征是精神胜利。这一观点无法解释阿Q性格中主动活跃、真干实做的一面。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阿Q性格自相矛盾,因而阿Q无统一个性,《阿Q正传》在小说技巧上犯了明显和严重的错误。实际上,阿Q性格是有统一的本质特征的,即身为国民而又缺乏民魂。这一本质特征既体现为他对异己的以官魂和匪魂为代表的封建伦理文化的盲目服膺,也体现为其生活方式的本能性。精神胜利只是阿Q适应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他的核心性格特征。《阿Q正传》也没有犯人物无统一个性的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了阿Q是弱者中的强者:一是阿Q身上所带有的阿Q主义(即精神胜利法),而这种阿Q主义是弱者在暂时不能打倒强大的对手时用以保持心理平衡以便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二是在未庄社会里,阿Q首先觉醒,敢于向吴妈求爱;三是阿Q是未庄社会里首先向往革命并在行动上积极去寻找革命党的贫苦农民。阿Q比鲁迅笔下的其他贫苦农民如小D、吴妈、王胡、闰土、七斤、祥林嫂都先进。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弗洛伊德的理论出发,分析揭示鲁迅这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创作《阿Q正传》的原因和意义。文章借鉴施蛰存研究鲁迅小说《明天》的一些方法,企图从作家创作的无意识,作品中人物的无意识以及读者的无意识几个方面来阐释鲁迅笔下最著名最不朽的人物──阿Q的来历、性格成因,以及他对待辛亥革命的态度和他对待女人的无意识,企图用一种解剖法来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之成因。从而更加深入理解、更透彻地把握一代文豪创作之成因以及他们的苦闷。  相似文献   

19.
一、把“阿Q”读成“阿鬼”…… 鲁迅为什么要给《阿Q正传》的主人公取名叫“阿Q”呢?其第一章《序》里是这样解释的:阿Q不仅失掉了他与生俱来的姓,而且也搞不清楚他的名到底是叫“阿桂”还是“阿贵”,因为“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所以“只好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相似文献   

20.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阿Q正传》的评论可谓多矣。但谈论得最多而又众说纷纭的,是阿Q是个什么样的典型问题,以及阿Q的精神负担与革命问题。本文想从阿Q这一形象本身出发,并严格顾及鲁迅当时思想实际,谈谈个人关于这几方面的认识。一、鲁迅为什么写阿Q这个典型回答这一问题,先要搞清阿Q是个什么样的典型。一九二一年《阿Q正传》发表后,就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有谁护短、“犯忌”,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