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沫若少年读书时,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和尚庙里的桃子,和尚告到先生那里,先生追问学生,没有人敢于承认。于是,先生出了一句责骂挖苦学生的对子:“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说:“谁对上了,免罚。”郭沫若思考了片刻,对曰:”他年攀桂步宫,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智,很高兴。全体同学都免于责罚。有一年中秋节,家中给了他一吊钱,让他给先生送礼,但他把钱给买了书。第二天,先生暗想,过去逢年过节,郭家历来没有失过礼,今年中秋节怎么没送?于是故意出了上联让郭沐若对:“竹本无心,遇节怎能空过?”郭未若听出了弦外之音,对道:“松原有籽,过…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上,谈到“对仗”这一汉语所独有的修辞手法时,我给学生说了几副名联以加深印象。忽有一学生指着课本念道:“鲁迅回《故乡》。”(画横线者为作家,书名号内为作品,下同)并问:“老师,这您能对吗?”我一愣,这小子打乱课堂秩序,居然考起老师来了。但转念一想,何不顺  相似文献   

3.
联中记忆     
史峰 《湖南教育》2009,(5):18-19
1990年,我中师毕业,被“乡教育委员会”分配到一所联中任教。“联中”就是由几个相邻近的村子联合办的初级中学,是当时学校布局的一个特点,真正能让学生“就近入学”。一晃二十年过去了,联中的那些往事却留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令我回味。  相似文献   

4.
幽默与漫画     
什么是赤壁之战?学生“:老师,什么是赤壁之战?”老师“:赤臂嘛,就是光着膀子,赤壁之战,自然就是光着膀子打仗了。”日行一善老师问两位学生“:你们今天有没有日行一善啊?”两位学生齐声答到“:有啊!”老师问“:做了什么事?”学生“:我们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老师“:嗯,很好,但是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为什么要两个人呢?”学生:“因为那位老太太本来不想过马路的。”点名有一个刚毕业的师范老师到一所小学教一年级的新生,她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作业簿上。之后她收回作业簿再一个一个叫名字发回去,借此认识学生,可是有一本,…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少年读书时,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和尚庙里的桃子,和尚告到先生那里,先生追问学生,没有人敢于承认。于是,先生出了一句责骂挖苦学生的对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说:“谁对上了,免罚。”郭沫若  相似文献   

6.
在教完1 ̄10后,教师可向学生讲一些简单的、用数字写成的诗或对联,巩固学生对数字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宋代理学家邵康节一首写山水的诗,将“一”至“十”这10个数字嵌入其中.清朝时期有个穷秀才过年时,在自家门口贴了这么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对联的上联缺“一”,意思是没有衣服;下联缺“十”,意思是缺少粮食;横批上没有“东西”,意思是一无所有.秀才把自己的贫寒生活,通过数字巧妙地表达出来了.数学与语文方面的知识紧密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字的妙用.…  相似文献   

7.
金旺 《教师博览》2005,(11):29-29
一莫宣卿,唐代封川(今广东封开)人,17岁成为两广的第一个状元,是“岭南八大才子”之一。他7岁时作过一首表达自己志向的诗: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我本岭南凤,岂同凡鸟群!小小年纪,就在诗中表露了非凡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当时被称为神童。有个姓梁的知县路过封川,想见识见识这个神童到底有多“神”,就去莫府拜访。听到门人喊“梁大人到”,莫宣卿便出来迎接,行过拜见礼后。梁知县见是个小孩儿,便问他:“你就是大名鼎鼎的莫公子吗?”“是,大人。”莫宣卿恭恭敬敬地回答。梁知县一听心中很不高兴:我说你“大名鼎鼎”,你一点儿也不推让就接了过…  相似文献   

8.
幽默与漫画     
造句老师叫学生用“绠短汲深”造句。一个学生不懂这个词的含义,就写道:“我的一位朋友能用‘绠短汲深’造句。”过了几天,学生取回作业本,只见老师在后面批道:“那么,请问你自己呢?”调虎离山老师:“什么叫‘调虎离山’?”学生:“譬如考试的时候,校长忽然把老师从教室叫了出去,这就叫做‘调虎离山’。”先睹为快老师:“什么叫做‘先睹为快’?”学生:“就是……就是先看看答案,然后再来回答,这样做习题就比较快。”说明什么老师:“如果你的裤子的一个口袋里有二十马克,而另一个口袋里有五十马克,这说明什么?”学生:“这说明我穿的不是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酒联拾趣     
嵌名酒联:传说江南某地有家“东兴酒馆”,开业后酒客寥寥,生意冷落。如何把生意做活?店主请一举人,为其写了一副酒联。酒联道:“东不管西不管酒管(馆);兴也罢衰也罢喝罢(吧)。”把“东兴酒馆”嵌入酒联,引来不少人欣赏。劝人酒联:南宋临安(今杭州)太白楼酒店有副颇有教益的劝人酒联:“交不可滥,谨防良莠难辨;酒勿过醉,慎止乐极生悲。”谁个酒家不希望酒客多饮几杯?可太白楼酒家却劝诫酒客“酒勿过醉”。这酒联既富文采,又有教益,对酒店和酒客都有借鉴之处。呼应酒联:安徽宣城县原有一座太白楼,门上有一副怀念李白的酒联:“为何邀月问天,想是…  相似文献   

10.
相传,元末朱元璋起兵造反,攻下姑苏城时,朱元璋心潮起伏,想到古为吴地的姑苏如今已攻克,岂不是天意?于是脱口吟了句: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军师刘伯温一听便知这是巧用“析字法”出的上联,“天”字下加“口”,就是“吞”字;“天”字上加“口”就是“吴”字。刘军师莞尔一笑吟出下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其意在赞颂朱元璋壮志凌云、气壮山河一举“吞吴”,推翻元王朝,“全任”在身的“王”者风范。用的也是“析字法”,“人”字下加“王”字不就是“全”字吗?“王”字边加单“人”不就是“任”字吗?此联巧析字形,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含蓄…  相似文献   

11.
在学校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问学生:“这个问题你们明白了吗?”学生们齐声回答:“明白了”.真的都明白了吗?不一定,可能有一部分学生顺了大流.这种顺大流的现象就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所谓“从众心理”就是一种顺从多数人意愿的心理活动,它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中,特别是在青少年学生中。此种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是完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活动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课堂上,我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简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想说就说.然而学生有时的言语也让我陷入深思而难以忘怀.一、让我震撼的学生语言复习苏教版数学第6册第11单元“认识小数”时,我提问“: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有哪些收获?”有的说:“我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了.”有的说“:我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有的说“:我知道了什么是小数.”听到这个回答,我有些愕然,教材并没有给小数下定义,内容只是初步认识一位小数,课堂上我也没有讲小数的概念.我顺势问“:那什么是小数呢?”大多数同学一时说不上来,稍后有同学说“:小数就是有小数点的数.”我说“:可不能光看它的长相,要明白它的实际意义.例如,我们不能说有分数线的数就是分数呀.”接着就有同学说“:例如0.1,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我提示“:0.1的后面可没有单位呀.”听我这么说,有同学赶紧补充“: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的数,例如0.1就是110,0.7就是170.”未等我作评价,伍琛站起来说“:小数是分数的化身.”我震撼于他的回答,非常...  相似文献   

13.
过了春节,就是岁次甲申,生肖属猴的“猴年”了。自古至今,嵌有“猴”字的趣联的确不少,使得这些趣联“猴”性十足。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婚联     
“爱情如几何曲线,幸福似小数循环”,横批:“苦尽甘来”——恭贺屡遭坎坷而终成眷属的一对数学老师。“恋爱自由无三角,人生幸福有几何”,横批:“天作之合”。——对教数学的新婚夫妻的深情祝愿。  相似文献   

15.
面对一个问题,学生可能出现哪些心理状态?这是教师应该费气力分析和研究的。否则,就难以有的放矢地去解决学生心里的疑团,也难以使“教”的外因通过“学”的内因而发挥作用,因而也就难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此颇有感受。一次,一位初中一年级学生问我:“为什么 a=b?我一直搞不清。”起初,我认为问得太幼稚,很不经意地反问道:“怎么搞不清?”答:“a 就是 a,b 就是 b,好比2就是2,3就是3,怎么 a等于 b 呢?”学生的解释使我意识到,不是学生问得幼稚,而是自己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试卷中有一道题:用“不是……就是……”造句。有一位优生这样造句“:这些天复习考试,因为我考试成绩不好,爸爸不是打我就是骂我。”这让我很是惊讶:这位学生在班上的成绩是优秀的,他不可能考不及格。他的家长,我是了解的,是一位很民主的家长,应该不会对他的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怀着疑问,我在课余询问了这位学生“:这些天你的爸爸真的对你不是打就是骂?”“不是。”“那你为什么在造句的时候那样写呢?”“这不是造句嘛!”孩子一脸无辜地看着我。“造句不就是编吗?”孩子又说道。凑巧的是,晚上回到家里,我看到二年级的女儿的试卷上面也有这样…  相似文献   

17.
在某地一所学校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老师在语文课上讲述老一辈革命家艰苦俭朴的事迹,当说到毛泽东主席的一件睡衣上竟缀有几十个补丁时,有学生举手发问:“什么叫‘补丁’”?老师一下子怔住了。接着他问了其他学生,竟没有一人答上“补丁”为何物。老师只好抛开课文,对“补丁”的问题作了解释。然而学生们还没弄懂,有人理解“补丁”就是贴在衣布裤上的“小花猫”,有人想象“补丁”就是缀在下摆上的装饰品。当老师向学生们说清楚“补丁就是缝在已破损的衣裤上的布片”时,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毛主席怎么不换件新睡衣?”“缝上补丁美观吗?”这…  相似文献   

18.
《庄子·知北游》中有这么一句话:“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意思是说,生和死是相对的,有生必有死。于语文教学,我要仿造一句:死也活之根本,活也死之目的。旨在表明:必须坚持语文教学中“死”和“活”的辩证统一。所谓“死”,就是教师教要落脚,力保学生学得踏实,学得扎实,系统而牢固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所谓“活”,就是教师要“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使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学以致用,开发智力。若将二者统一起来,那就是“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  相似文献   

19.
一亿有多大     
“一亿有多大?”学生的脸上写满了疑惑。我借助直观物体问学生:“一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有一张课桌那么高吗?怎样才能知道呢?”有一双小手举起来了:“先量出100张纸有多高,再算一亿张纸的高度。”学生量出100张纸高度是1厘米。1万张纸就是100厘米,是1米。一亿有10000个10000,就是10000米,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叹,初步感受到1亿的厉害。  相似文献   

20.
1.问:小学的自然数、分数与有理数中的正数有何异同? 答:小学自然数、分数就是有理数中的正数。不进入有理数时,它们本身可独立存在,无所谓“正、负”。当进入有理数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对应负数它们就叫“正数”,并且前面可添上“ ”,来强调它的“正”。不添“ ”它也是正数。有理数中的正数就是小学的自然数、分数。小明不上学时,无所谓学生不学生。上学后就是学生,随情况而有所变化。为强调小明是学生,胸前可带上校章。此时小明不戴校章也是学生。学校中的学生小明就是家中的小明。“小学的数‘上了’初中就成了正数”。 2.问:怎样进行正、负数的加法运算? 答:正数既然就是小学的自然数、分数,那么两个正数相加就是小学的自然或分数的相加,这是我们已经会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