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高考作文命题,已由传统的“标题命题”和后来的“材料命题”,走到今天“话题命题”、“标题命题”、“材料命题”并举。话题作文(包括只给范围的其它类型的作文)之所以被广泛采纳,自有其优点:首先,这类作文给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命题人提供的话题是一个思维的触发点和引爆点,它鼓励考生由此进行纵向、横向、顺向、逆向、侧向等多方面的思考,充分挖掘考生的发散思  相似文献   

2.
<正>2006年高考湖北卷出了一道很好的作文题。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带“三”的词语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命题人试图引导考生去体味与感悟带“三”的词语中隐含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启发考生去“联想思考”。命题跳出了以往的套路,给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写作  相似文献   

3.
一、话题作文特点要写好话题作文,必须首先研究话题作文的特点。话题作文题一般由“话题材料”、“提示语”和“注意点”三部分组成。“话题作文”的命题,只是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既开放又有约束力的“话题”。人们称之为“三自”: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发挥,写法更是灵活多样;其命题目的,主要是激发考生的创造性和想像力。“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做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  相似文献   

4.
2004年高考作文题的不变与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变200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在思维方式上已经顺利地完成了由创新性向辩证性的平稳过渡,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请看下面的话题:1.“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Ⅰ)。2.“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全国卷Ⅲ)。3.“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全国卷Ⅱ)。4.“材与非材”(天津卷)。5.“平凡与自豪”(辽宁卷)。6.“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重庆卷)。单从形式上看,这组命题显然是去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之“克隆”版。相比之下,今年的命题更直观,更便于考生理解和把握,但从思维方式上看则无一例外地延续了2003年的思辨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有人做了一个概括,颇能说明问题:“话题作文”的命题,只是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既开放又有约束力的“话题”,往往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发挥,写法更是灵活多样。其命题目的,主要是激发考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做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话题”本身也不是“题目”,它只是规定了一个写作的“范围”。所以“话题作文”,即是用一段…  相似文献   

6.
高考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原则是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考生各种能力,对考生数学能力的考查,以基本知识与方法为基础,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考查。无疑,这将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高考命题,已经完成了“以知识立意命题”到“以问题立意命题”直到“以能力立意命题”的发展过程,强调以能力立意命题,更提高了对中学数学“教”与“学”双方的要求。为了适应高考深入发展的形势,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  相似文献   

7.
回顾近年的高考作文之路,命题者在与考生间进行的“防套作”与“反防套作”的“战争”中,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力求创新,避免重复“昨天的故事”。但无论怎么变化,命题者总很难绕开命题的两难处境:一方面,高考作文要面向全体考生,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体现最大的公平;另一方面,它又肩负着选拔优秀人才的重任,要求给出的题目有更大的区分度;考虑到前者,作文题应该趋向简单化,但这便于考生套用优秀习作;考虑到后者,则又检测不出考生全面的作文素质,一些真正有才华有作文素养的考生因“戴着镣铐跳舞”而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更不要说“有文采…  相似文献   

8.
为推进素质教育,近两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思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如1999年关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2000年关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这种话题作文往往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确实,她为考生提供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般的创作自由,考生的佳作可谓“丰富  相似文献   

9.
高考作文的命题,有时候是比较“虚”的。对于比较“虚”的命题,可以采用化虚为实、虚题实写的方法。考生要在命题的范围内,展开具体的议论、阐述、证明等,或者以感性的材料来丰富这个命题,也就是说,考生在构思时要把命题的有关内容逐一加以落实。具体说来,可考虑以下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的不少中考作文命题,从关怀考生、体现人文性的目标出发,巧妙地命制出诸如“有句话常挂在嘴边”等“绿色考题”,注重通过贴近考生的心灵去激发他们的真情实感,使他们有丰富的情感可以倾诉,这类命题自然会受到考生们的欢迎。如2010年浙江湖州市“多想告诉你”、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为,37题第(1)问有“答案就在材料中”之嫌,这是命题之大忌。37题作为材料型历史试题,按命题要求,命题者给考生选定材料、设计问题、标明分值并设计“参考答案”。对于考生而言,要根据答题要求,通过对材料的认真解析,才能得出相应的答案。可是考生解答37题第(1)问时,却可以就地取材。文综考完后,我问考生试题难易时,考生认为历史题不难,答案就在材料中。  相似文献   

12.
半命题作文既有所限制,又给考生比较大的选择余地,既便于考生张扬个性,尽展特长,又能有效地避免“宿构”,这种开放式的命题方式更有利于公平竞争和考生作文水平的发挥。2004年北京等14个省市采用的是半命题作文。形式是“提示语+半命题”的命题形式,具体构成有如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从近两年中考“话题作文”的形式来看 ,话题作文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一、命题式话题作文。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话题作文 ,有人称它为话题作文的雏形。命题者直接指定一个“话题” ,让考生围绕它作文。如黑龙江省 2 0 0 0年中考作文试题之一 :以“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 ,除诗歌、戏剧外 ,文体不限。二、导语式话题作文。有人叫它“引语式”话题作文。命题者先铺叙一段话 (这段话不是材料 ) ,把考生引到话题上 ,这比命题式话题作文多了些情境、意象 ,它有利于考生开阔视野 ,拓展思维 ,从而使考生做到人人有话说 ,个个有文写。…  相似文献   

14.
宗和 《中国考试》2007,(2):61-61
近一段时间,一些媒体以电视、报纸新闻或软广告形式播发或刊登了有关高考“报告会”、“培训班”或辅导材料诸如“高考母题”等消息,声称有“国家考试中心副主任”、“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组顾问”、“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或“教育部考试中心原命题人员”等参加或辅导材料由他们组织编写,更有甚者,以“原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XX”等进行虚假宣传,严重干扰了考生的学习和中学的正常教学秩序,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为此教育部考试中心提请社会各界,特别是考生及考生家长注意:  相似文献   

15.
回顾近年高考作之路,命题在与考生进行的“防套作”与“反防套作”的“战争”中,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力求创新,避免重复“昨天的故事”,但仍处于命题的两难处境:一方面,高考作要面向全体考生,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体现最大的公平;另一方面,它又肩负着选拔优秀人才的重任,要  相似文献   

16.
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原则是以逻辑思维为核心。全面考查考生各种能力。特别是高考命题,已经完成了“以知识立意命题”到“以问题立意命题”直到“以能力立意命题”的发展过程,强调以能力立意命题,更提高了“教”与“学”双方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命题形势,必须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  相似文献   

17.
评价作文命题的优缺点,要遵循命题原则和考生作文答题的实际多角度评判,不可从单一角度主观断言。下面以“高考作文命题应遵循的原则”为标尺将三地高考作文题作一比较。原则一:把作文题目出在考生的心坎上,让考生有文可作,有真情实感可表达。作文命题只有贴近考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考生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有文可作。作文内容所表现的“人、事、物、景、情、感、论、理”是生活阅历和思维力所能及的内容,有利于快出佳作多出佳作出好佳作。明眼人不难看出,北京卷的《转折》最贴近考生的实际,因为高考无疑是人生的一次…  相似文献   

18.
一、眼前有“考官” 历届的高考作文考场上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考生看到考题就头皮发麻、两眼发黑、脑袋一片空白,其为文当然不知所云;有的考生则匆匆忙忙读完题干,便连呼“简单”、“简单”,结果“下笔八百言,离题千万里”。真个是“淡化审题年年喊,届届都有跑题人”。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考生缺乏“考官”意识。考生一定要明白,自己参加的是高考,高考作文试题的命题人才是真正的考官。因为他们是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来命题的。对作文考什么和怎么考十分明确。但考官命题的内容是我们在备考过程中已经训练过的,故而也没有必要惊慌失措。  相似文献   

19.
戴达明 《物理教师》2007,28(3):67-67
2007年江苏自主命题的《考试说明》已新鲜出炉.《考试说明》是高考的“大纲”,是为向考生明确考试内容和具体要求,指导广大教师和考生复习迎考而编制的,其内容包括“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典型题型示例”等部分.2007年《考试说明》的  相似文献   

20.
当北京考生打开2010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凝聚”倏然跳入眼帘。在北京考生“凝聚”思考的同时,笔者的目光也由此处的“凝聚”而移向全国100个作文题,发现2010年中考作文命题园圃七色彩练舞空,铺地乱花迷眼,命题者的创新理念、人文意识和匠心智慧所培育的“题花”,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