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哲学家无意间在古罗马城的废墟里发现一尊“双面神”神像,这位哲学家虽然学贯古今,却对这尊神很陌生,于是问神像:“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两副面孔呢?”双面神回答:“因为这样才能一面察看过去,以吸取教训;一面瞻望未来,以给人憧憬。”“可是,你为何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现在?”双面神茫然。先哲说:“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未来是现在的延续,你既无视于现在,即使对过去了若指掌,对于未来能洞察生机,又有什么意义呢?”双面神听了,突然号啕大哭起来,原来他就是没有把握住“现在”,罗马城才被敌人攻陷,他因此被视为敝屣,遭人…  相似文献   

2.
把握当下     
一位哲学家在古罗马的废墟里发现了一尊双面神像。由于从来没见过这尊神像,哲学家便好奇地问道:“你是什么神啊?为什么有两张面孔?”双面神像回答:“我的名字叫双面  相似文献   

3.
一位哲学家在古罗马的废墟里发现了一尊双面神像。由于从来没见过这尊神像,哲学家便好奇地问他:“你是什么神啊,为什么有两张面孔?”  相似文献   

4.
把握现在     
一位哲学家无意间在古罗马的一片废墟中发现了一尊双面神像。这位哲学家虽然学贯中西,但对这尊神像却很陌生。于是便问:"请问尊神,您为什么一个头而两副面孔呢?"双面神回答:"只有这样,才能一面查看过去,以吸取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以憧憬。"  相似文献   

5.
一位哲学家在古罗马的废墟里发现了一尊双面神像。由于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神像,哲学家便好奇地问他:“你是什么神啊,为什么有两张面孔?”  相似文献   

6.
一位哲学家在古罗马的废墟里发现了一尊双面神像。由于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神像,哲学家便好奇地问他:“你是什么神啊,为什么有两张面孔?”神像回答:“我的名字叫双面神。我可以一面回视过去,吸取教训;一面展望未来,充满希望。”哲学家又问:“那么现在呢?最有意义的现在,你注意了吗?”“现在!”神像一愣,“我只顾着过去和将来,哪还有时间管现在?”哲学家说:“过去的已经逝去,将来的还没有来到,我们惟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如果无视现在,那么即使你对过去未来都了如指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神像听后,恍然大悟,失声痛哭起来:“你说得没错,就是因为…  相似文献   

7.
珍视现在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西方哲学家无意间在古罗马城的废墟里发现了一尊“双面”神像。哲学家问他为何两副面孔。他回答说: “因为这样才能一面察看过去,以记取教训;一面瞻望未  相似文献   

8.
人与神     
张玉庭 《课外阅读》2007,(12):58-58
有外国寓言说,一位哲学家在古罗马的废墟里发现了一尊两面的神像,便问了一句:"您为何长着一前一后两副面孔?"两面神回答:"一面朝前,是为了展  相似文献   

9.
把握现在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无意间在古罗马的废墟里发现了一尊双面神像。这位哲学家虽然学贯中西,但  相似文献   

10.
外国游客进入一座大殿,只见殿里供奉着一尊神像。这尊神像很特别,他长有8只手。这8只手中分别拿着钩子、铁饼、莲花、狼牙棒、绳子、匕首、箭和弓。其中一个外国游客问:“这是什么神呀?”  相似文献   

11.
短文译注     
一武官出征,将败,忽有神兵助阵,反大胜。官叩头请问神姓名,神曰:“我是堵子神。”官曰:“小将何德,敢劳堵于尊神相救?”答曰:“感汝平昔在教场,从不曾一箭伤我。”——《广笑府》[注释]①征:征战出征作战②忽:突然③助阵:助战④反:反而⑤叩头:  相似文献   

12.
崇拜对象     
一个信徒非常崇拜神。他每天都沐浴净身,参拜家里供奉的神像。一天,一个僧人给了他一尊神像,让他供奉它。 信徒问:“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神吗?”  相似文献   

13.
林革 《初中生》2005,(31):25-27
数学猜想怎么会跟铁窗联系在一起呢?请看下面两则小故事. 公元前430年,有一个叫安纳萨戈拉斯的古希腊哲学家和数学家,因为跟人说了"太阳并不是一尊神,而是一个像希腊那样大的火球"而触犯了当时的宗教律条被投入监狱.  相似文献   

14.
《沧浪诗话》是一部从独特角度探讨诗之艺术性的理论著作。作者以禅喻诗,提出了“妙悟”、“兴趣”、“入神”的审美论题。从“妙悟”到“兴趣”再到“入神”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表现了作者师古人、尊盛唐、准李杜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15.
古典笑话     
垛神助阵一武官出征将败,忽有神兵助阵,反大胜。武官叩头请神姓名,神曰:“我是垛子神。“官曰:“小将何德,敢劳垛子尊神见救?“答曰:“感汝平昔在教场,从不曾有一箭伤我。“  相似文献   

16.
《九歌》中的许多神,性质是最难确定的,大约要数东皇太一为最了。旧的文献中对此几乎没有什么记载。钱宝琮《太一考》认为:“东皇太一的祠礼究竟是哪一国的风俗,也很难查考了。”周勋初在《九歌新考》中认为:“‘东皇太一’是东方的上帝太一.也就是齐国的上帝太一。”这主要是对楚人奉礼的尊神.为什么不在京城筑祠.而要安置到楚东的解释,至于楚国为什么把齐国上帝奉为自己的尊神.却  相似文献   

17.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  相似文献   

18.
论商代“神人以和”的审美风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民族是一个“率民以事神”的民族,它具有早期民族泛神的共性。青铜礼器的善面纹和其他纹饰怪兽食人母题,大量存在的牲祭现象以及哮风飞等等,无一不凝聚着商代人尊神事鬼的民族特性,也体现了他们对“神人以和”审美境界的刻意追求。“精人以和”的境界体现了媚神与自娱的统一,即主体在媚神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与情感上的愉悦。  相似文献   

19.
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重要因素的关公形象,历来倍受炎黄子孙的崇拜和敬仰。在历史上嫉恶如仇、骁勇善战、精忠报国的关羽是一位真实可信的“人”。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概括、虚构、夸张以及理想化的表现手法,把关羽变成一个半“人”半“神”的艺术形象。在民间信仰中,忠义两全、除暴安良、祛病去魔的“关圣大帝”,则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尊“神”。  相似文献   

20.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学生漫游了世界后,坐在一块荒地上休息。哲学家若有所思地问弟子:“如果一块地长满了野草,你们如何把荒草灭掉?”一个弟子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另一个弟子说:“用火烧也是个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一下。第三个弟子说:“撤上生石灰连根都烧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