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闫静 《档案学研究》2020,34(1):4-18
学术史研究对于构建国家学术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促进学科的成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档案学史研究不仅是对档案学术领域、学术人物、学术话语、学术著作、学术传统、学派与师承等“学术成果”的钩沉,更是对这些“学术成果”的学术意义和历史意义予以透视后的历史哲学反思。探讨档案学史研究的意义、基础和路径,不仅可深化档案学史的研究内容,还可丰富学术史理论的研究成果,促使档案学人树立一种恰当的学科史观、构建学史意识。纵观国内外档案学史研究成果,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学术史研究路径不仅促进了档案学科的学术回归,同时也为学术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目录学学术价值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反省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基本旨趣的中国古代目录在具体学术考辨中的缺陷,重点指出,古代书目囿于"著录一批文献"的刻板形式,与它所反映的学术之间并不存在严谨的并列关系,两者之间只是点与面的对应,目录在考辨学术时的错位甚至无能随处可见。此外,古代目录通过文献整序实现对学术的反思,作为反思结果的目录系统又会反过来影响学术的接受和认识,目录对于学术的这种反作用尚未引起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3.
从阅读到批评——"日内瓦学派"的批评方法论初探郭宏安著,商务印书馆,2007我在欧洲访学时,颇留心于考察各国学术史,一路走来发觉,"学术史"是中国学者所特有的"通论学术"这一传统说法,颇不尽然。就德、法而言,学术史并非完全不存在,只不过出自个体力量的通论学术很少,兵团作战的学术史描述居多,而且多半落实在具体的学科史层面。因此,读到《从阅读到批评——"日内瓦学派"的批评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兴起的礼俗研究热潮,既有历史宿因,也是当今中国学术自觉的一种追求。在新近举办的一次"礼俗传统与中国社会建构"学术研讨会上,诸多学者聚焦礼俗研究有感而发,反思研究现状,发掘学术意涵,并预估其未来趋向。就目前来看,深入分析礼俗话语背后的中国文化政治传统,厘清当下研究热潮与中国学术百年转型之间的内在关联,并由此出发建构中华文明的全幅话语,或将成为多学科学者共同努力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外报业数字化转型走过了第一个"加快"的5年,实践证明并不成功。其理念病根是"数字化崇拜",实务病根是"最大数字化"。反思这5年,要对报业数字化转型给出操作性定义,即"适当数字化",并把数字化放入报业兼顾今天和明天的整体战略。  相似文献   

6.
反思:传播研究本土化的困惑李彬审视当代中国学术潮流不难发现,80年代与90年代判然相别,风格迥异。如果说80年代是西学热导致彻底反传统,那么90年代则是国学热带动全面本土化。就传播研究而言,1986年的第二届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就曾颇为急切地欲将西方传播...  相似文献   

7.
姜虹 《兰台世界》2012,(7):58-59
在中国近代史学界,钱穆先生是继梁启超和章太炎之后研究清代学术史的又一位大家。清代学术史研究领域,有几个重要问题必须阐明,如清学渊源、分期、学派划分、写作体例等,方能表现作者对于清代学术的全局性认识。钱穆先生对几个重要问题,都有别于他人的独立见解,这些观点也是他的清学史研究的特征。本文就以上几个重要问题,对于钱穆的清代学术史研究展开论述。一、清学渊源对于清代学术的渊源,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为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理学反动说",强调清学产生于对明代空疏  相似文献   

8.
仿杜威书目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取得独尊地位,表面上是其先进的图书整理技术使然,本质上则是国家运作诉诸科学主义话语在书目上的反映,书目所建构的知识图像被直接等同于社会改造的理想模型。于是,痛诋传统书目"卫道"理念的仿杜威书目,又确立了其自身所"卫"的科学主义公理观之"道",书目技术的学科化、逻辑化原则转换为一种科学霸权,中国学术也在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知识谱系中趋于边缘化。反思仿杜威书目的得失,遂成为反思科学主义的话语霸权和中国学术在世界文化中的应有地位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
运用学术史方法对郑樵和章学诚的知识组织论比较分析可知,郑樵创立的"校雠学"是中国古代知识组织学说确立的标志,并得到章学诚的回归与发展;古代知识组织论以传承知识为旨归,通过"考镜源流",实现"辨章学术";分类是知识组织的核心方法,标准是知识的客观性。古代知识组织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既是图书馆学在中国本土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土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时培霞 《兰台世界》2012,(16):14-15
梁启超是清代学术史研究领域的大家和创始人之一,他的清学史著述主要有两种:《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论文。梁氏的清代学术史研究非常有特色,目前学术界已经有一些研究,笔者从自身研读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37年;中华书局,1986年近人研究清代学术较早者,首推章太炎。章氏的《清儒》篇,可谓是近代总结清代学术史的开山之作。稍后的刘师培著《南北考证学不同论》、《近儒学术统系论》、《清儒得失论》、《近代汉学变迁论》,对清代学术作了富有价值的总结。继章、刘之后对清代学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术的传统渊源有自,然而20世纪的学术史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问题予以关注,一个最大的原因是传统的学术发展遭到了西方学术理念的强力干预,并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学术理念的新的学术史范畴。如何整理和接受20世纪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在80年代受到了南北两地学者不约而同的关注。1986年,北京大学的王瑶先生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会议上做了一个关于重视近现代学术史研究的讲话,并以此申请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的中国文学理论界和比较文学界,钱中文先生的学术地位是不容忽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学术影响将越来越在国内外学术界显示出来.2008年适逢改革开放30周年,不少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纷纷撰文就这30年来以及再往前推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理论所走过的道路作一个回顾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新书推荐     
《出版参考》2013,(21):40
《现代性与"国学"思潮》贺盛昌/著定价:33.00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贺昌盛,1968年生,湖北十堰人,文学博士,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论及文艺学学术史研究。在《文学评论》《学术月刊》《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象征: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热”“人文精神”讨论渐渐淡去之后,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兴起了民国学术史研究的热潮。而从陈平原、罗志田、正、况森、桑兵、章清、刘龙心等人在学界流传颇广的作品来看,当前民国学术文化史研究的显著精神特征乃是试图通过考察那段学术转型历程,为当代中旧学术找到足以安身立命的伟岸“学统”,  相似文献   

16.
新闻停滞不前时,时评则迂回进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一种"最脆弱最不成熟"的文体,划出中国新闻史的一个新时代,不知是喜是忧.然而对于时评来说,肯定是喜的,这不,时评热刚刚三五年,大一点的反思与讨论就有两次.一次是李方老师感叹"不容易",一次是惠铭生老师飞"冷眼".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20,(4):4-4
元月21日,钟南山院士声如晴空惊雷,确凿地宣布新冠病毒"人传人",本刊意识到可能爆发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媒体既被寄予厚望,则有必要检视其在过程中的担当作为。这不仅是学术作为一种历史书写的职责,也是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来衡量媒体,推动媒体不断进步的一个手段。元月22日,本刊策划了"新冠疫情中的传播反思"专题,并向学者们约稿。专题得到了20位学者的大力支持。在史无前例的亿万人居家隔离的日子里,在疫情蔓延引发的紧张焦虑的情绪中。  相似文献   

18.
李露 《兰台世界》2016,(4):90-92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时期梁漱溟最重要的文化思想成就是其创建了将西方哲学、佛教哲学与中国儒家哲学相融合的"新孔学",开启了现代新儒家,提出了独到的文化哲学理论和"三个路径样法"的东西文化比较观。今天我们重新反思五四时期梁漱溟的文化思想,对于建构中国现代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代理学史》龚书铎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在中国学术史上,有清一代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一时期的学术发展,呈现出大开大合的格局,不仅是对两千年传统学术的总结,更是现代学术的先声。因此,清代学术史一直是研究热点,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厘清库恩反思科学的两个重要概念——科学共同体和范式,并将这种"库恩式"的思考引入传播研究领域,对该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和范式进行考察和分析。由于长期以来传播研究领域主要存在着两个分立的"亚学术"传统——人际传播研究和大众传播研究,且多种流派(学派)共存于传播研究领域,因此整个传播研究领域不存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学术共同体"及其共同范式。尽管如此,在大众传播研究的"亚学术"分支里却孕育出了一种以效果研究为重心的"主导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