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黄泥坪金矿的成矿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黄泥坪金矿是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化。金矿化受中下志留统、下寒武统及构造、岩性控制。表明该区前景乐观,部分地段已有所突破,还可能发现新点带。  相似文献   

2.
八楼子-大巴沟地区金矿矿化主要产于八楼子-上押京地区的北西向构造中,构造带规模较大,局部地段硅化强烈,地表见有低品位金矿化。本区域是石英脉型、蚀变岩型和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化并存。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碳酸岩化、石墨化、萤石化、找矿标志明显,具有良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3.
白云荒甸子金银矿床位于辽东金矿化集中区青城子矿田北东部。文章通过对白云荒甸子金银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和主矿体70号金脉带地质特征的阐述,说明金矿体与地层、构造、岩浆岩三位一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巴彦沟银金矿的成矿地质特征、矿石组构和找矿标志的分析,矿体主要以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为特征,矿化蚀变带受断裂构造控制,区域蚀变带、脉岩发育,多呈北东、北西向,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围岩蚀变较强。矿(化)体产于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地层与闪长岩接触带附近,矿(化)体受裂隙控制,成因类型属于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在岩浆热液作用下,地质和物化条件下沿构造薄弱地段运移,形成硫化物,以交代和充填的形式沉淀。地层及该地层与闪长岩接触带附近是寻找Pb、Zn、Ag等多金属矿床的有利部位,为今后找矿工作提供新的信息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新立金矿是黑龙江东部地区前寒武系绿片岩相变质带中发现的为数不多石英脉型金矿床。矿体受下元古界兴东群大盘道变质岩层控制,产出在特定的地质——构造环境中。成矿与变质热液混合岩化热液活动有关,矿体赋存的褶皱的转折部位及变质岩的层间构造带和接触带上。试图以分析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入手,对其控矿的地质特征进行总结,进一步指出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6.
二龙金矿位于二龙沙金矿床上游,发现金矿体11条。本文根据矿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化与韧性剪切带、矿化与石英脉、矿化与围岩蚀变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分析了控矿因素,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确认了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7.
本次工作圈出矿化蚀变带17条,通过AuⅢ号矿化带、Ⅶ号矿化带圈出1、2号金矿体。大致了解了矿(化)体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矿化蚀变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东昆仑南缝合带北侧,布喀达坂峰-阿尼玛卿山华力西期铜、钴、金(锑)、煤、蛇纹岩Ⅲ级成矿带上,属秦祁昆地层区的东昆仑南坡分区。研究区出露的地层总体北部广布第四系,南西部分布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沱沱河组地层,中西部以二叠系上统布青山群马尔争组为主;受昆南深大断裂的影响,区域内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发育,构造以北西西向断裂为主;岩浆岩主要为华力西期晚期基性-超基性、中酸性侵入岩多分布于研究区中东部,多呈岩株、岩基、岩脉状产出。研究区内圈定MCu1—MCu6六条铜矿化带,MAu1、MAu2两条金矿化带,其中MCu2、MCu3铜矿化带和MAu1、MAu2金矿化带规模及品位较好。通过对已有地质信息与典型矿床对比分析成矿条件,确定找矿类型、找矿方向和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9.
苏丹哈马迪剪切带型金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马迪金矿床位于苏丹北部阿拉伯-努比亚地盾新元古代绿岩带内。金矿化赋存于长达10公里,宽100~500米的黄铁绢英岩化片理化蚀变带。在北东、近南北和北东东向3组剪切带构成的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三角形的矿化集中区内已获得查明金资源量13吨。矿化类型为蚀变岩内的复脉带型金矿化。矿体与黄铁矿、白铁矿化石英脉密切相关。矿体产状与片理化带产状一致。金主要以微粒金和细粒金赋存于载金矿物的裂隙中。哈马迪金矿区还具有巨大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浪贝儿地区金(锑)矿位于中铁断裂—切木曲断裂一带,两条断裂是区域上对金成矿的最有利的构造,次级构造发育,已发现的金矿化就受该断裂的控制。从地质环境分析,具备了区域上所有对金矿形成有利的地质条件,且已发现较强的矿化蚀变,因此认为该地区是区域上最具找金远景地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蓬莱地区金矿床以石英脉型为主,其次是蚀变岩型;成矿条件与著名的玲珑金矿床相似。金主要产于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金矿床中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CO2-H2O包裹体和中低盐度的NaCl—H2O溶液包裹体。CO2-H2O包裹体气相以CO2为主,可含少量CH4、H2S、CO。其中,黄铁绢英岩的石英中含有丰富的CO2-H2O包裹体,而黄铁矿石英脉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富CO2与富H2O的CO2-H2O包裹体共存。显微测温结果显示,黄铁绢英岩中的CO2-H2O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230℃~300℃;而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220℃-390℃,鉴于这些包裹体是从不混溶的CO2-H2O流体中捕获的,因此它们的温度下限220℃~250℃左右,应该看作是它们的形成温度。成矿早期流体为富含挥发份(流体密度0.92~0.985g/cm^3)、中低盐度(4.15%~5.23%NaCleqv)的流体:到主成矿期逐渐演化为温度升高,盐度变化范围大(1.02%~15.5%NaCleqv),水溶液以NaCl为主,气体仍以CO2为主,但可含少量的CH4、H2S、CO及有机质等的流体(流体密度0.32~0.99g/cm^3);成矿期后的流体盐度、温度及CO2含量降至最低。本区矿床中石英的占δ^18O值变化在13.8‰-18.3‰,成矿流体的占δ^18O值在4、9‰-10.9‰之间,流体包裹体中占D变化范围很小,从-78‰变化到-101‰,主要集中在-78‰~-88‰之间。由此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伴有大气降水的参与。在主成矿期成矿流体表现出明显的多期、多来源特征。温度降低和流体不混溶是导致金等成矿元素沉淀和富集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