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宗元和欧阳修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初中课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分别是他们的名篇。若把这两篇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我们便会看到,同是出自大家手笔,都曲尽了山水之妙,但又有同曲异工,同曲异趣之处。下面我们从山水描写及其情趣方面对这两篇作品进行比较赏析。  相似文献   

2.
何之谓道?今日之道又作怎样的解释?作为"四书"中的两篇重要的篇章《大学》和《中庸》,是否存在"道"的"同"和"异"?  相似文献   

3.
刘春 《文教资料》2011,(13):6-7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苏轼的《石钟山记》,作为北宋游记散文的代表,两文都是通过记游以说理的上乘之作。文章通过"同中求异"、"辨异求同"的比较研读,指出了两篇游记在实践作者的文学主张、表达方式、主旨阐发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旨趣和特色,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各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类篇》是一部以"《说文》为本"的字书,它体现了对《说文》的继承和发展,《类篇》所收《说文》新附字与大徐本之间在释义内容上有同有异,异大于同,这种差异又有"小异"和"迥异"之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大徐本《说文》和《类篇》的释义上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这不仅是由于各自编纂体例的不同而造成的,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与当时的社会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呼啸山庄》和《还乡》同样以荒凉、粗犷而又深沉的荒原为写作背景,并运用象征手法营造小说的悲剧氛围。这两部小说在意象特征、人物塑造和宗教精神方面都有其同异之处,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对两部小说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中的奇葩 ,《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中的瑰宝。通过对贾宝玉和光源氏在诸方面的同异进行比较 ,可以发现 :相同的文化渊源、文化熏陶及作者相同的人生体验使贾宝玉和光源氏这两个艺术形象极为相似 ;而民族、时代及作者的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两者之间本质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杜菁婧 《文教资料》2011,(28):11-13
马致远和白朴是元代早期著名的剧作家,被后人并列为元剧"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梧桐雨》和《汉宫秋》分别是以唐明皇和杨贵妃、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故事改编而成的。这两部作品在创作上可谓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本文从题材、角色安排和情感表达、悲剧构思等方面来比较两剧的异同,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帝王和妃子的爱情悲剧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8.
《蒹葭》与《山鬼》分别为《诗经》与《楚辞》中咏唱爱情的出色篇章,然而,这两篇内容相似的作品却向读展示了《诗》与《骚》不同体风格的差异,以及北与南不同地域风俗的差异。立足于这两篇作品,对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歌、诗化差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同开“论战”篇,共品古华章。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试验课本将《左传》名篇《子鱼论战》(新选)和《曹刿论战》(复背)放在同一单元诵读,此举颇见匠心。笔者试从文体、论析之同,君主、下属人物性格之异,先做四点比较赏读。论战为详,战事为略驳难为主,叙述为次两篇都以“论战”为题,《子鱼  相似文献   

10.
《祝福》与《边城》(节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二板块的两篇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凄苦的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边城》写于1934年,借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俩纯净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两篇作品都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常读常新,但正如同这一板块的题目“永远新的旧故事”一样,因为阅历的局限,环境的变化,小说时间的久远,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了两篇关于变形的文章,一篇是卡夫卡的《变形记》,一篇是蒲松龄的《促织》,一个是人变成了甲虫,一个是人变成了蟋蟀。那么,除了变形这一点两者相似之外,两篇文章是否还有可比之处呢?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的两部长篇小说《富萍》与《长恨歌》的内在联系使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双子星座”。这一“星座”的特色就是共同致力于一个上海形象的完整呈现,致力于对上海立此存照的史诗式刻划。这一特色体现在两部长篇小说间的独特关系上:在内容层面,由于各自描写的空间对象之间的特别关系,二者异中有同,形成了对位互补的特点;在形式层面,叙述的处理方式承续中又富于变化,二者同中有异,体现了鲜明的探索意识。而二者共同刻划的上海形象则具有主体性、客观性、深刻性和完整性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3.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是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名篇佳构。文艺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篇文艺作品总是在背后含蕴着创作者的个性、经历、心态等等,亦即“文如其人”。透过这两篇同作于庆历六年(1046)的名作的艺术审美风貌、以及忧乐似异而所虑实同的题旨的表面,我们可以寻绎出他们——这两位封建文人质同而形异的人格与个性特征。儒家思想在汉朝经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倡和汉武帝的强力推行后,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着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建构和人生价值取向。尽管在魏晋南北朝之际,…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大都避免了性格的单一化倾向,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也力求同中求异,各显千秋。高中教材选用的《阿Q正传》和《祝福》里的两个人物赵太爷与鲁四老爷的塑造就是如此。我们在分析这两个人物时,应该把握这一特点以免误解了鲁迅先生创作他们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夫差》是“梦—占梦—验梦”这一叙述结构的典型例证。本文对《太平广记·吴夫差》与《越绝书·吴王占梦》进行比较探讨,认识到《太平广记·吴夫差》篇是《越绝书·吴王占梦》篇的藏录;“梦—占梦—验梦”这一叙述程式取代了时间因素和史实背景而成为这两篇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6.
如果将《三国演义》放在世界小说发展流程上来考察,那么,就长篇巨制成熟的时间看,它比欧洲早近两个世纪;而作为历史小说高潮的到来,中国比西欧提前了四、五百年;特别是由于文化背景与文学观念上的差别,中西方历史小说则更是异中见同,同中显异,要之《三国演义》是世界小说史上成熟最早、成就较高,影响广泛的一部历史小说巨著。  相似文献   

17.
“景随情异,情随景迁”是《春雨》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韩愈《祭鳄鱼文》与陆龟蒙的《告白蛇文》皆拟人与动物而语,构筑奇特之文。本文通过对比,管窥其同异,略探其成因,以期对两篇文章的对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中的同部或异部某两个形体相同的字——重出字共38处,从出现原因的角度分析可分为因辗转传写而造成的同部误增字、因既从A又从B而出现的异部重出字、异体字造成的异部重出字、同形字四类前两类属于误增,宜删,后两类重出字各有其用,宜留。  相似文献   

20.
钱浩 《文教资料》2009,(31):53-54
本文从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庄子》中的两篇散文:《逍遥游》与《秋水》,对这两篇散文中所体现出的思想进行阐述.同时总结出文中思想所具有的一些现实意义.以此来展现这两篇散文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