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卖炭翁》导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卖炭翁》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原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县),曾官太子少傅,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卖炭翁》是一首用新乐府形式写的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2.
《卖炭翁》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举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14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以越职言事,贬为江州司马。以后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职,官至刑部尚书。晚年过着退隐的闲适生活,享年七十五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存诗二千九百多首。《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有他的传。  相似文献   

3.
一、精讲重点 1、这首诗,作者在标题下自注云:“苦官市也。”精讲时要紧紧抓住这一点,使学生充分认识诗中对封建社会宦官借“官市”欺压、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深刻揭露。 2、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用简洁的笔墨将事实的来龙去脉叙述的非常清楚,同时又成功地表现了主题思想,讲授时,让学生了解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772—846),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先祖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他生于河南新郑县,出身中小官僚地主家庭,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全盛走向衰败的时代。少年时期,避乱越中(浙江),饱尝了颠沛之苦。但也因此广泛接触了下层劳动人民,对他后来创作同情群众疾苦诗歌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是中唐时代的著名诗人,他在参加政治活动的早期,写了一定数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讽喻诗.《新乐府》、《秦中吟》是其中的代表作.它从多方面揭露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观点.《卖炭翁》就是《新乐府》五十首中之一.《新乐府》诗前有总序,说明这组诗的特点及创作意图.序云:“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以思想内容为主,不以艺术形式为主).句首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的第一句标出题目,诗的最末尾点出题目),《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质朴而直接了当),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直述而深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内容经过核实不虚假).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律(文字流利而合乎韵律),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这清楚地  相似文献   

6.
唐宪宗元和四年,适值中龄的白居易在京都长安任左拾遗。身为谏官,他“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将自己目睹到的中唐社会的各种弊端呈奏给最高统治者,表现出了一个正直进步的封建知识分子直言敢谏、积极进取的可贵的精神和作风。在启奏之外,白居易还写出了五十首“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讽谕诗,总名之曰《新乐府》,《卖炭翁》即是其中的第三十二首。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材所选的文体中,诗歌属于一种精致、蕴含丰富的文体,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学。《卖炭翁》选自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二十三首,是白居易也是唐诗的代表之作,它不管从韵律方面,还是从情感、语言方面,都有着厚实的审美价值,所以对这首诗歌审美价值的理解和感受,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本文首先论述《卖炭翁》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其次再依此对其审美教育的实施展开议论。  相似文献   

8.
《卖炭翁》中的主人公原型是个卖柴人(年青人)。据后·韩愈《顺宗实录》载:一次,一个青年农民用驴驮着柴火到市场卖,恰被从宫廷里出来采购的宦官看中,宦官竟以几尺缯(丝织品)充当代价,令其送进宫去。事隔数日,那青年农民又碰上宦官用同样的办法“买”他的柴。那青年农民把上次给的增退还给宦官。宦官宽厚颜无耻地说:“缯,宫里多得是,要给就把你的驴子给我们吧。”边说边去牵驴子。那青年农民怒不可遏,顺手提起一根柴棒向那些宦官横扫过去,吓得他们抱头鼠窜,落荒而逃。白居易的《卖炭翁》,改青年人为老翁,改卖柴为卖炭,改…  相似文献   

9.
《卖炭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公元七七二年——八四六年)壮年时期的名作。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一个卖炭老人横被劫夺的不幸遭遇,尖锐地揭露了宦官依仗权势掠夺民财的暴政,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李唐王朝经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后,国势渐趋式微,到唐德宗、唐宪宗年间,更是政治混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激烈。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八○八年),白居易被调回长安,经过殿试,授官翰林学士,不久又被任命为左拾遗。左拾遗是谏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卖炭翁》讲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卖炭翁》是一篇脍灸人口的名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当时白居易在京城做左拾遗。《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诗的原题下有小序:“苦宫市也。”可见此诗是讽刺朝廷“宫市”的。所谓“宫市”,是唐朝中期盛行的一种特殊的剥削方式。当时皇宫所用的物品,不需官府承办,而由宦官直接向市场“购买”,随便给点钱,或者一文不给。这种宫市早在  相似文献   

11.
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板书:鬓碾辙敕叱骑系)请两个同学上来注音。(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很快注好音,教师领读注音的字,正字,解词。)师: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学生各自朗读,教师来回巡视。教师带读课文两遍,学生又齐读一遍。)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极为广阔,只要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增强新课程理念,运用全新的教学思维、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经常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必将增强,创新能力也必将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和处理教材,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创造性因素并转化为一个个充满灵性和活力的创新话题和创新活动,并通过教师的激励、暗示、直觉思维训练等手段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从而使学生视野开阔,想象丰富,灵感倏现,有所发现,有所创见,创新能力也随之…  相似文献   

13.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用了白居易《新乐府》名篇《卖炭翁》,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教师教学用书》提供该诗教学参考资料时收纳了霍松林《一篇对“宫市”的控诉书——说白居易的〈卖炭翁〉》一文(以下称霍文)。霍文认为《卖炭翁》故事的生活原型是《顺宗实录》所记的农夫卖柴遇宦者宫市一事,白居易对后者进行了艺术加工以体现文学作品借个别反映一般的典型性,从而增强“苦宫市”的主题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4.
《卖炭翁》是《新乐府》五十首中比较有名的一篇。《新乐府》和《秦中吟》一样,都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比较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体现了作者“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作者自己把它归之于讽喻诗一类。这类诗一般都是“一吟悲一事”,讽刺的目的比较明  相似文献   

15.
《卖炭翁》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它描写了一个烧炭老人谋生的困苦 ,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开头就写到“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这是一个靠烧炭卖炭度生的老头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从外貌便可看出卖炭翁生活的艰苦。为了生存 ,他满面尘灰 ,两鬓苍苍十指黑。他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 ,“身上衣裳口中食” ,他只希望有吃有穿 ,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 ,可是他的这点微小的愿望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用来供人取暖 ,可卖炭翁给别人带来了温暖 ,自己身上…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收录了白居易名诗《卖炭翁》,并附有详尽注释。其中二条似有不当,今提出与大家商讨。注释第一条云:“《卖炭翁》是《新乐府》中的一首,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这条注释有两个问题:其一,对“宫市”的解释不准确。唐代宫廷派宦官到市场上购买生活用品仅仅限于德宗贞元年间。韩愈在《顺宗实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石壕吏》和白居易的《卖炭翁》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唐时期唐王朝政治腐败的名诗。《石壕吏》是反映唐肃宗乾元年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作者对悍吏捉人的不满和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卖炭翁》则是揭露了唐皇室“宫市”扰民害民的罪恶,表明诗人同情人民的疾苦,不满“宫市”这一弊政。两诗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卖炭翁     
北风在无边的黑夜里呼啸,终南山的森林在呼啸中怒号,一阵阵鹅毛般的大雪迎着尖利的风声在山脚下飞舞。夜深了,忽然从小茅棚里探出一个老人的头来,老人紧缩着身子,呼出浓重的白气,他傍着颤动的门看着茫茫的大雪和灰蒙蒙的夜空。风呼呼地鼓动着老人单薄的衣衫,天虽然寒冷,可他愁苦的脸上却露着一丝笑意。  相似文献   

19.
卖炭翁     
角度之一:对比手法白居易写《卖炭翁》之目的就是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来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宫市」罪恶的揭露、鞭挞。因此,他笔下的卖炭翁可怜、艰辛、悲惨,用一字概括,即「苦」。同时也没有忘记刻画一个「对立面」——宫使骄横拔扈的掠夺,也可用一字概括,即「凶」。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为表现这对矛盾的激化,  相似文献   

20.
借鉴孙绍振老师的“还原法”深入解读《卖炭翁》:对比故事原型,探究典型情节;发现矛盾点,咀嚼情感的不寻常处;想象空白处,推测人物命运。逐步引导学生探寻艺术的感人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