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汶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5):42-44,78
近年来,以周代礼乐文化为背景对《诗经》进行研究,是《诗经》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诗经》的美,是浸润着礼乐文化精神的理想美。《诗经》祭祖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却往往被人忽视。事实上,《诗经》祭祖诗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及丰富的礼学内涵。本文拟在考察《诗经》祭祖诗的基础上,试对其礼学内涵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左传》作为我国先秦时期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礼乐文化资料,显示出当时礼乐文化所达到的卓越水平。随着春秋后期宗法关系的变化、政治秩序的衰朽,中国社会逐步步入“礼崩乐坏”的时代。本文以《左传》提供的材料为依据,从礼的重要性、礼仪之辨、礼法之争、从礼乐到礼政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春秋后期“礼”的危机和演变。  相似文献   

3.
所谓齐鲁文化是指先秦齐国和鲁国以东夷文化和周文化为渊源而发展建构起来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是泰汉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两汉时期所实行的礼仪制度与作为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的“礼学”基本上都是承源于齐鲁之学。汉王朝开国伊始,鲁人叔孙通就根据儒家学说为统一的大汉帝国制定了一套规范社会政治生活的礼仪制度,并编撰《仪品》十六篇与《汉礼器制度》,不仅奠定了有汉一代的礼制基础,而且为其后约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礼制确立了基本模式。汉代的“封禅”与“明堂”制度也主要是在齐鲁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和确立的。此外,汉代的《仪礼》之学、二戴《礼记》之学与《周礼》之学也都与齐鲁之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礼学是荀学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荀子》一书全面论述了礼的起源、内容、意义和作用。荀子从理论高度阐述了礼的必要性,改造了礼的内容,又把法和礼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先秦礼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荀子礼学是两千年来执政者的实际指导理论,于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周礼》《、仪礼》和《礼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三礼”之学,是儒家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学术,尤其是清代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清代三礼之学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仅有的一些论著也多为专题性论证,缺乏系统、全面的考察,这不能不说是清代学术史领域的一大薄弱环节。令人欣慰的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林存阳先生撰成《清初三礼学》一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26万字),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并将清代三礼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该书从学术史和社会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三礼学的发展脉络、思想…  相似文献   

6.
王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文献学、礼学和经学。近年出版的著作有《三礼研究论著提要》(120万字,下简称《提要》)、《(礼记)成书考》(中华书局,2007年)等。目前,正在从事《礼记汇校集注》的撰写工作。  相似文献   

7.
礼学思想是儒家最基本的特征 ,司马迁的《史记》包含了极为丰富的礼学思想。本文从司马迁对孔子礼学思想的继承、司马迁关于礼学的一些论述、司马迁论礼与法、礼与乐和《史记》在内容与形式方面体现出的礼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先秦礼学的历史轨迹商国君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诸子思潮汹涌而起。在百家争鸣的社会思潮中,儒家以“礼”为旗帜,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从春秋后期到战国后期,礼学经过孔子、孟子、苟子三人的不懈努力,终使儒家的政治学说──礼学最终确立。探讨先秦礼学的形...  相似文献   

9.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张焕君博士<制礼作乐--先秦儒家礼学的形成与特征>一书201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21世纪儒学"复兴"的大背景下,本书以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礼学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把握礼的精神,通过研究复活曾经鲜活生动的思想和制度,实现传统与现实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0.
刘立志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诗经》学研究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已经出版《汉代(诗经)学史论》(中华书局2007年版)和《诗经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版)两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近年来先后承担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研究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  相似文献   

11.
船山是著名的经学大师,他在解《易》过程中,注重阐发《易》中九卦之礼学精神,即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九卦的礼学精神。因《易》以显礼,船山最关注的是《易》中履卦的礼学意蕴。《履》即礼也,是哲人早期对履卦礼学精神的原初阐释。船山对《履》之卦爻辞进行辩证分析,指出《履》之礼学精神乃“谨于衣裳袺襘,慎于男女饮食而定其志”,履卦的礼学价值在于“正名定分,别嫌明微”,从而实现了《履》卦礼学精神之价值开新。  相似文献   

12.
"敬"是礼的根本精神,这是千百年来制礼与行礼者的共同认识。《礼记》开篇即说:"毋不敬",乃至后人在追溯礼学精神时,认为:"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1]关于"敬"与"礼",徐复观先生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举出如《左传.僖公十一年》:"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等有关"敬"与"礼"的关系的三条材料。徐先生在答复日本加藤常贤博士的信中指出:"礼之中,必含有敬之精神状态。然敬字之本身,已有演变。  相似文献   

13.
清代礼学的复兴一向以来被归为受文字狱影响和稽古右文政策的引导,但笔者梳理发现,清代礼学研究有着自身的内在理路。晚明王学的禅学化及明清鼎革的巨变,导致士人逃禅,部分学者坚持纯净儒学化运动,从而带动儒家经典和礼学研究的展开。同时,明代以来流行的《朱子家礼》及其改编本的固有问题,促使清代礼学由家礼改良向经礼考证回归,并由宗法宋明经注逐步转向宗经郑注,以此带动礼书编撰和《仪礼》研究的全面兴盛。  相似文献   

14.
陈红映《先秦诸子起源新探》认为,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搢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官府——搢绅——六经——诸子。“六经”是诸子的源头,不仅思想方面如此,文学方面也是如此。华仲麟《诸子与诸子学》提出,先秦诸子之学,涵容至广,派别纷陈。然而真正足以代表中国诸子与诸子学正派主流,不过儒、道、墨、名、法五家而已。更严格说,真正卓然自立而互不依傍者,只有三家,所以诸子十家之学,当以儒、道、墨为第一流;阴阳、  相似文献   

15.
《语文知识》2008,(4):F0002-F0002
王英志男,1944年生,吉林长春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生,1979年考入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师从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攻读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留校工作。现为《苏州大学学报》编审、副主编,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明清诗学研究,出版《清人诗论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礼,1986年)、《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新探》(江苏古籍m版社,1990年)、《古典美学传统与诗论》(南京m版社,1991年)、《性灵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袁枚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随园性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等专著14部,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却成为近代文化的重要开拓者,在某种程度上受赐于传统的礼学思想。他吸纳了先秦至清初礼学思想的素养,认为“礼”不等同于礼节仪式,而是修齐治平的根本,万事万物的归结。“其学问宗旨以礼为归”,认为礼学经典是经世之学,以及立身处世和修身养性的必读书,并将其作为融通汉、宋两家的途径。他继承了礼以“时”为大的思想,主张因时变通,从而能够进行不同于传统的某些改革。但又不赞成“轻徇俗好”,仍坚持传统礼制的基本精神,维护旧的社会秩序,从而限制了变革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在近代的历史条件下,“礼”所蕴含的“不泥古制”的变易精神,为传统文明转向新的文明提供了一条渠道。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及其相类似的传统士人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近代文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礼很有特色,古代宫廷的礼最能代表我国古代的礼仪组成,我们现在所说的礼,也大多是从宫廷的礼仪中研究出来的。礼的起源有各种说法,《礼记》称它为“体”,意即没有礼便不会成其人;《左传》说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白虎通义》则认为“乐以象天,礼以法地”;而《周子通书·礼乐篇》更认为“礼,理也”。不  相似文献   

18.
酒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标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酒被纳入礼的范畴制定形成酒礼.《三礼》中详细记载了周代的饮酒礼仪:《周礼》明职官,《仪礼》定礼节,《礼记》重人伦,这对了解周代乃至先秦的酒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朝礼学学术文化与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礼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学术,以《三礼》、《丧服》为研究内容,以注重社会实际,解决实际问题,重创新礼为研究目标,以尚义理、好章句、重设难、务博通为研究方法,取得了较大的学术成果,成为此时期一种重要的学术文化。它同诗歌在社会性、伦理性和情感性上有着相同的品性,故二者联系紧密,并给创作以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投壶礼是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燕饮之后娱乐宾客的一种重要的礼乐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投壶礼历经增损变迁至今仍被人们传承。本文从《礼记》和《大戴礼记》的《投壶》篇入手,探讨投壶礼产生的原因与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