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一部文学史即文学的通古变今史,一个时代的文学总是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变革创新而兴盛而发展的。《易·系辞上》云“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陆机以之观察文学通变,《文赋》有云“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刘勰更在《文心雕龙》中立“通变”篇,专论文  相似文献   

2.
“通变”一词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议对》、《通变》和《知音》三篇中运用了“观通变于当今”、“通变则久”、“通变无方”、“乃通变之术疏耳”、“可与言通变矣”、“通变之数也”、“三观通变”等7处,其含义虽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有细微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是“继承与革新”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通变”也就等同于《通变》、《明诗》和《物色》三篇中的“因革”。正因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都是处理好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的结果,所以刘勰才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专列一篇《通变》集中论述“通变”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刘勰十分重视对文学变化发展问题的研究,他在《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中不但总结出一些文学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而且提出过文学发展的基本路向。该书第一篇《原道》就接触了“人文”的起源和发展问题;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文体论中,通过“原始以表末”,简要阐述了各种体裁的起源和发展;在创作论和批评论中,以《通变》篇从理论上专门论述了在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问题,以《时序》篇论证了文学的变化发展与时代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杂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是在我国文学理论和批评史上,系统地论述文学创作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革新的第一个专篇,对于文学创作发展的理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刘勰的这一重要理论贡献,近代研究《文心雕龙》成就卓著的专家们已有许多阐发与评论。但仔细研读原著,我感到尚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这里仅就其“通变”的主要涵义以及对通变说的不同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通变是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刘勰在《通变》篇中首先强调继承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通则可久",同时又指出了革新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变则不乏"。刘勰的通变论主要受到《周易·系辞》的影响。以往学者们大多认为通变论侧重的是"通"而非"变",更多关注于"通"即继承问题的研究,而对于"变"即革新问题关注不够。探究刘勰的通变论,对当今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通变》与《传统与个人才能》是中西文论中阐述文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的代袁性作品。“宗经”是刘勰一以贯之的文学主张,这正如艾略特强调传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一样,两者对于文学经典和由此构成的文学传统的青睐,源于并服务于他们对文学创新的追求。两篇诞生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文论著作,共同传达出了对文学经典与传统的关注和认同,它们所倡导的文学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对当今的文学创新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文心雕龙·通变》篇的研究中,常见到以下三个流行的观点:(一)认为刘勰的“通变”说系出自《易·系辞下》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二) 认为“通变”之“通”系指“设文之体有常”,(三)认为“通变”即相当于今天所谓继承与革新。笔者在阅读《通变》篇的过程中,对上述观点产生了一些疑问,特提出自己的拙见,以就教于诸前辈和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8.
刘勰通变论针对的是现实文坛的绮靡之风,具体指向文学创作中"文辞气力"的通变,涉及个体创作、时代文学与历代文学。个体文章"文辞气力"的通变,依赖时代文学的新声、历代文学的法则,而时代文学的开创、历代文学的延续又依靠个体创作的通变,三者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刘勰的文学通变观包含整体的文学发展与具体的个人创作,不是关于文学的"复古"或者"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易传·系辞》是一部具有哲学义理之作,其思想来源历来争论不一,传统观点认定其源于儒家,而本文从自然观角度入手,分析了它在自然观方面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从而进一步证实《易传·系辞》思想主要源于道家思想,并非源于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辨骚》篇的主要内容,是辨析"楚辞"与《诗经》相较的"四同"、"四异"。刘勰高度肯定屈赋和"楚辞"作家的创作成就,不仅仅是着眼作品的艺术实绩,更主要的还在于它体现出文学变通发展的理论意义。该篇在《文心雕龙》全书的论文纲领中属于"文学总论",作者本着"依经立论"的原则,就"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阐述了文学发展的"通变"原则。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通变》篇中关于"九代"的论说,各家的观点各不相同。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为中心,从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和《通变》篇的主旨出发,对几个有争议的朝代(楚、汉、刘宋)的文学特点分别进行论述。无论从题材亦或手法,秦汉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是不能分割的;刘宋文学则多不符合刘勰的"宗经六义"的特点。通过较为详细的论说,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的"九代"为黄、唐、虞、夏、商、周、楚汉、魏、晋。  相似文献   

12.
许多《文心雕龙》的释读与研究文献,都将《文心雕龙·通变》"相循参伍,因革通变"句释读为"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通变》篇论述了文艺创作中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本句的释读,对《文心雕龙》中表示继承与革新两个概念的术语的认定,有很大影响。从文本分析着手,认为本句应该释读为"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由此,《文心雕龙》表示继承的术语释"相循"、"参伍"为"相循"的内容;表示革新的术语释"因革","通变"释"因革"的状态。刘勰认为,文艺创作,相循参伍要斟酌,因革务必要通变,病视同变为继承与革新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3.
“通变”的文学发展观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重点论述的问题之一,因而在《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中《通变》篇也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所论述的问题范围有多大?如何解释“通”与“变”的具体涵义?它的主旨是什么?在这些与理解《通变》有直接关系的问题上,笔者对一些流行的观点有不同看法。略抒浅见,以就正於方家。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评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提出"通变"的概念,历代学者对"通变"观的理解持不同观点。基于此,详细解释"通变"的概念,从"通变"观的溯源《周易·系辞》和韩愈的古文运动主张两方面深入地阐释印证"通变",即"会通适变"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5.
刘勰《辨骚》篇列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总论,是第一篇全面而高度评价《楚辞》之专论。"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没有屈原便不会有楚辞体的产生。作为才士,屈原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继承了北方文化,更为重要的是,《楚辞》"取熔经意,自铸伟辞"的通变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通变》一篇所提出的“夸张声貌”之例,各家见解颇为不同。从刘勰作《文心》论“通变”的动机、前人与刘氏对汉赋的评价、《通变》全文逻辑关系等方面来看,应是“沿袭和变革交相为用,才是继承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篇》曾举枚乘、司马相如、马融、扬雄、张衡五家“夸张声貌”、“广寓极状”为例,指出“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刘勰仅用辞意相袭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当然还可讨论,但他提出来的“通变”——继承和革新发展的理论,无疑是正确的。每一个在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作家或诗人,都离不开对前辈的学习和借鉴,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革新和创造。南齐诗人谢胱(464—499)当然也不例外。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学习《诗经》、《楚辞》用心的甘苦,而于东汉以来的文人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那么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集大成之作。它们都对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态度、“文气”说、文学价值与地位等方面,对《典论·论文》有着明显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9.
检阅《文心雕龙》中一些"莫不……"句式,"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术也"的断句方式与它们的习惯用法相符。"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术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相循参伍"与"因革通变"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分工,既互相配合又互不重复,共同完整准确体现刘勰的关于文学继承与创新的观念。简略分析文学创新的过程。创新有两种要素:纵向的力度和横向的广度。"因革通变","因革"为文学创新,"通"为文学创新的广度,"变"为文学创新的力度。适当掌握力度、灵活推广应用,是创新实践的方法、机制。它们配合发展,互相促进,形成了创新的全过程。结合以上分析,"《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等中的"变、通"意思最为接近,可以视为词源。  相似文献   

20.
求新图变是文学之树长青的必然要求。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云:“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刘勰纵览千年文坛,首揭“通变”之旨,强调通乎古而变乎今乃文学演进之正轨:“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堪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公制奇,参古定法。”(《文心雕龙·通变》)早在建安时代,曹操就写出了气概不凡的《观沧海》,以后山水之诗代有嗣音,然而局面始终不大,倒是玄言诗在东晋诗坛风靡长达百年之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