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春梅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2):85-86,108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从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两个向度,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个体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人的存在形式可分为“类存在”、“一般存在”和“个体存在”三种不同的形态 ,相应地也就具有三种不同的本质。人的类本质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它表明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区别 ;这种本质就是劳动。人的一般本质是指所有个人都具有的共同的根本特征 ,它表明不同个人之间的联系和共性 ;这种本质就是人对幸福的追求。个体的人的本质是标示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质的规定性 ,它表明不同个人之间的区别和个性 ;这种本质是由个人所独具的自然素质 ,社会遇境和个人意识三个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 ,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理解教育本质的不同道路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本质观来源于黑格尔的“本质在关系中”,主要是从历史和逻辑出发认识教育本质,在各种关系中抽象出教育本质;现象学本质观在于“回到事物本身”,直观洞察事物本质,把教育本质理解为参与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方式;后现代主义消除本质、排斥二元论。三种不同的理解教育本质的道路,丰富、深化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本质观认为,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本质与现象统一于事物中,本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的本质有界本质、类本质、个性本质三个层次。教育本质也具有三个层次:教育的类本质、种本质和亚种本质。教育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以凝结了人类生命本质力量的文化来滋养、培育和增强人的生命本质力量,提高人的类本质,发展人的个性本质,教人正确对待人的界本质,使人的本质与生命力量充分而全面地发展,使人成为完人。  相似文献   

5.
人的本质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 :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内在主体性本质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作为主体和历史存在的客观性本质 ,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人的完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人的现实性本质和可能性本质组成人的前提性本质,人的主体性本质和客观性本质组成人的来源性本质,人的完整的本质是人的前提性本质和来源性本质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主体性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客观性本质,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人的完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节奏与美     
美是在人和自然、社会和艺术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美是客观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自然中的美是自然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社会中的美 ,是社会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艺术中的美 ,同样是艺术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因此 ,美 ,就是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本质是一事物作为与某种外物处干必然对立关系中的一方面的规定。要确定某事物的本质,必须从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联系中去把握。教育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认识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育的本质概念可具体化为:教育者(人)通过改变受教育者(人)来满足社会(人)的需要的一种工具。从教育本质出发,推演高等教育本质可以看出两者是同一的。其原因有二:一、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是由存在于它们之间的普遍矛盾所决定的;二、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躯干和四肢、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之间并不构成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分为两个层次: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虚拟人”的本质是对现实人的类本质的虚拟化,即对现实人的目的性、意识性和创造性活动的提升和对现实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超越;人的现实本质是无法虚拟的,它规定和制约着“虚拟人”的虚拟本质,后者只是前者在网络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观三个方面:人的劳动即人的类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个体本质(现实本质)以及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又是将人的类本质与人的个体本质联结起来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人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但“人的本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又是一个亟需厘清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人的本质分为“使用工具的劳动”的类本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个体本质,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的论断为依据,对人的个体本质进行理论阐释,明确人的个体本质的逻辑起点、理论属性和价值旨归,即人的个体本质产生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形成于社会实践的总体结果、受制于社会实践的运作规律,实践是它的逻辑起点;人的个体本质是丰富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具体是它的理论属性;人的个体本质可以解析过去的社会、批判当下的社会和指引未来的社会,现实是它的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的思想家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人类新的实践,对人的本质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进行探索。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劳动或实践;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是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概念。文章主要阐述《手稿》中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马克思以人的本质为依据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描述对人的本质进行更加全面、深刻的论述,劳动产品异化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否定,劳动本身异化是对人的本质的否定。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以其与时俱进的超越性和富于人情味的鲜明理论品性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据此,本文沿着马克思探索人的本质的思想历程综合考察了人的本质,并强调人的本质的完整实现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和谐统一,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内在动力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寻找人的确定性本质一直是哲学努力的方向.马克思明确指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但人的本质"是什么”呢?马克思只提供了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探寻人的本质的思路和方法论.人的本质只能是"获得的”,必须从"社会关系”中去寻找;人的本质不能"直观”,只能通过反思的形式去把握.  相似文献   

17.
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内在联系和不可分割性,构成了人的一生,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生命、生存和生活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决定了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的“三生教育”必然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三生教育”把教育与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已经反映和遵循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因此,“三生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教育本质问题是需深入探讨的问题.方法论问题是寻求教育本质的重要前提.它决定着教育本质认识的科学性.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方法论对于探讨教育本质有深刻启示:教育应该有其抽象本质和具体本质.深入认识教育的抽象本质和具体本质,可以进一步明确教育与其他诸多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和各类型、各层次教育间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9.
关于什么是人的本质 ,各家众说不一。对人的本质的分析和认识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 ,从分析人的属性入手 ;其二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表述 ;其三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许多哲学家都曾对"本质"概念进行界定。这些观点彼此存在很大分歧,但一致同意,本质就是决定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原因。马克思不仅对此表示赞同,而且将事物的本质分为现实本质和理想本质。分析表明,现代职业教育的现实本质就是培养掌握特定技艺的职业人,而其理想本质则是通过传统职业技能培训和学术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融合,培养具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职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