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俄苏汉学的发展脉络和前苏联学中国现代学研究的重大成果。指出,前苏联学对中国现代学的研究成果必将作为一笔丰富的化遗产被承传下来,它在促使“世界学”早日来临的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3.
“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已经解体,然而,以高尔基和别林斯基为奠基者的苏联文学和苏联文艺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将超越国度,超越时空,永远作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被保存下来,并将以一种巨大的文化潜能,继续影响于世界.建立在苏联文艺理论基础上的苏联汉学——中国文学研究,必将作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载入中外文化史册,其研究成果,也将作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被承传下来.  相似文献   

4.
5.
6.
7.
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海外华人学者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成果逐步被大陆接触了解。在这些学者中,李欧梵可作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性等领域的研究无疑给了国内学界诸多启示,而其研究视野及方法更值得拿来探讨,这对于打破僵化思维和模式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1932-1945年,东北文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别样的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通俗文学变体发展,承载了创生新文体的文学精神;女性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经验;逼仄空间中的新文学,寻求自身独立发展的各种可能;附逆作品充斥文坛.这些文学经验的形成,有政治上妥协于伪满洲国"文艺政策"的原因,也有商业上迎合市民趣味的原因,还有艰难时世中不甘堕落的个体心灵的坚韧与挣扎.这些文学经验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的一部分,对其描述涉及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缺失的补充和创新认识,涉及到重新评定日本侵略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由此将出现对以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的表述.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主要有三个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个性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49年之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那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作品还主要停留在个性研究的层面上,彼此之间没有统一的联系,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949年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但这个学科却不是通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联系在一起的,而是由国家领导机关通过政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它构成的是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的组织,是通过科学(学术)研究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才开始发展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是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创新性表现在:无"我"、无"理",而有"道"(整体性),体现了科学研究(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序言的形式,描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现代文学教育的发展轨迹及其二者的互动关系。现代文学研究是附丽于现代文学教育发展起来的,国家意识形态起着指导作用。提高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境界是中国现代文学教育必须承担的义务。  相似文献   

11.
正本清源,在弄清和确定“学术史”、“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之上,探讨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的合法依据、体系分类以及建构方法。要建构一门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首先应该很好处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坚持正确的学术态度。  相似文献   

12.
方修是马华新文学史研究的著名专家和前驱者,同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成就,他最早站在世界华文文学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揭示了它的开放性,辐射力以及对于世界华文文学的巨大影响,另外,他也收集,整理了大批中国现代作家在马华文坛的活动史料,使人们得以全面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原貌,他的研究成就,打破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历来只重视中国大陆的局限,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恢复了中国现代文学原本具有的开放性质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3.
2000年,现实主义、浪温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海派、新感觉派、左联、七月派、“新生代”诗歌等思潮流派的研究获得了新成就,小说、寓言、民族歌剧等文化研究与作家伤口研究均有拓展。鲁迅评价成为热点,论争的理性态度与鲁迅研究的推进显示了学术主流的成熟;百年文学回顾与文学史写作的探索也成为热点,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现代文化关系的研究将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经典的深入解读与美学提炼、边际性研究与个性化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4.
刘进才先生的专著《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出版了。这首先是一部值得注意的著作。这样说,不仅仅是因为它所探讨的是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十分复杂的语言问题,研究难度相当大;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问题十分敏感,至今仍然牵动各方的神经;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所采用的研究视角以及随之而来的学术视野,给人以强烈的“别开生面”之感。  相似文献   

15.
时至今日,鲁迅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间有了某种隔阂、壁障以致对立,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鲁迅与其他现代作家研究的发展,制约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内部分裂乃至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可以看到,这些矛盾、差异乃至分裂、对立发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内部,统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具有自身根基的整体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贵族化倾向,是现代文学思潮演进中的重要问题。所谓文学的贵族化倾向,也就是文学的审美化倾向。“纯正”性、“人性”、创造性和纠偏性是其基本原则。贵族化是提升文学的审美价值、进行艺术探索的强大动力。非主潮地位、自身理论的偏颇以及过多的政治化色彩,是其受冷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原型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提供了操作便利、实践性强的具体方法,而且可为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的关系这一学术界备受关注的课题提供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学大众化思潮具有不同的特点。从学的雅俗流变的角度来看,学大众化思潮既表现了学的严肃性,又显示了学的通俗性,它是一种超越雅俗的学整合过程;从学的接受和创造的关系角度来看,普通大众既要走向新学,而新学作家也应当走向普通大众,它是学的接受与创造之间的双向转化过程。只有在学的雅俗整合以及接受与创造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新学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回顾和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在前所未有的更大规模上 ,逐步地形成和不断地扩展 ,并迅速地发展成一门颇为显著的学科。“文革”浩劫结束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在广阔的中外文化比较的基点上走向深入和宽广 ,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收获。如何站在更高的境界上审视本世纪初以来那一段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历程 ,为今天提供思想与审美的参照 ,如何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研究一以贯之 ,是我们走向 2 1世纪所必须进行的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