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感情、深入的了解、深刻的研究和科学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统。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事功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国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博大精深。我国在21世纪和平发展进程中,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而要高度重视对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精华的研究和汲取。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的管理思想,对我国现代管理就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不少人以为先秦儒家、道家和法家是相互对立的三大学派,其实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并且以此为前提和基础通过互补互融,使其复杂多样的构素达到了整合,成为底蕴深厚而丰富多采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本原。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不少人以为先秦儒家、道家和法家是相互对立的三大学派,其实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并且以此为前提和基础通过互补互融,使其复杂多样的构素达到了整合,成为底蕴深厚而丰富多采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本原。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不少人以为先秦儒家、道家和法家是相互对立的三大学派,其实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并且以此为前提和基础通过互补互融,使其复杂多样的构素达到了整合,成为底蕴深厚而丰富多采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本原。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为实施封建思想统治,采取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中国古代传统媒介文化的编辑活动在儒学思想影响下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直至两千年后封建制度的没落和"西学东渐"思想的出现,中国传统媒介文化结构开始转型,新的文化体系开始建构。  相似文献   

7.
儒家和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二者足以比美,相与为用,各以其丰富的内涵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绵延两千多年而不断,以至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就是在今天,我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民风民俗等仍受着其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和谐精神通过儒道学派以和谐的社会理想、和谐的生活理念、和谐的审美范畴表现出来,并对以后中国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滕晓婳 《广西教育》2014,(43):127-128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和谐精神通过儒道学派以和谐的社会理想、和谐的生活理念、和谐的审美范畴表现出来,并对以后中国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35-136,141
生死之事是人们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的问题。儒家重视生命的存在,重现世,轻来生,强调丧葬之礼和死而不朽;道家重视生命的自然本性,突出生命与自然相融合,实现适性逍遥的真实自我;佛家认为人生皆苦,生死无常,不要贪恋世间诸相,要看空一切,物我两忘,超越人生痛苦。梳理中国传统生死观,对实施生死观教育、提升当代人的生死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发展的积累性和延续性决定了中国文化要走向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不能割断民族历史;而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又是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这决定了固守或复归传统文化同样无法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因此,中国文化的发展之路只能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正处于自我否定的发展阶段,要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应当坚持以我为主,以现代化的取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坚持“双百”方针,着眼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生长与融合。当代新儒家认为传统文化本原圆满,外用不足,主张“返本开新”,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普遍探讨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实际问题,本文通过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阐述了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转型属于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的重要课题.传统文化转型能够为“文化兴国”战略提供强大的文化精神动力和先进的文化环境支撑.设计文化是特定文化诉求在设计学领域的具体显现与诉求形式.依托与运用现代设计文化的学理、方法论及其价值体系效用,是传统文化转型得以达成的策略与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卞之琳的诗歌创作中,有着常有的传统化精神的体现,尤其体现了儒家的“仁爱”、爱国和道家的“无为而为”相对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的道家、儒家、法家为例,简单分析其政治主张以及治国理念。研究了此三家思想的历史发展时期,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三方面提出其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的求共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追求事物共性精神的特质。如儒家在价值观、人论等方面、道家在本体论、辩证法思维等方面都明显表现出对共性精神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对“合”、“同”、“通”等范畴的追求也是对共性精神的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也反映出对共性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在19世纪前60年正处于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清王朝在百多年的统治后,帝国的根基正在动摇,而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向全球扩张,落后的中国成为附庸,并由此接受资本主义近代明的影响,为中国日后的社会变革进行了重要的积累,导致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从科学技术作为社会体制维度考量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科学技术在近代已成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漠视技术,技术的社会功能未受到社会重视;从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向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是追求社会的功利和促进社会进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阻碍了技术社会化;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以其对人文、伦理的关怀以及"天人合一"的基本观念,对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制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一词的厘清与界定,认为传统文化是先人创造的具有传承性的历史遗产,对于经过时光的流逝依然活在现在的传统文化,我们是没有办法选择和放弃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创新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化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并且具有鲜明的特质,它在提升古人的人生境界、促进传统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曾产生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以及世界范围内多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标准也趋于多样,甚至产生了许多不良的价值观念。为了能建立起适合当代社会需要的合理价值观,我们有必要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沃壤,从传统中汲取智慧,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