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调查法对江苏沿海地区农民体育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农村体育人口比例较小、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缺乏严重、经费不足、农民体育健身意识淡薄、农村体育组织不健全等是制约江苏沿海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发展的主要因素。推进江苏沿海地区农村地区农民体育健身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是:加强舆论与宣传力度、构建面向大众的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强化农民体育健身意识、加强农村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体育的指导、建立社会化和市场化机制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愈来愈关心自身的健康状况,采取措施提高生活质量。在2000年江、浙两省国民体质监测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比较了两省20~69岁普通居民体育生活状况与特点,分析了两省居民性别、年龄、体育意识和活动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林文勤 《体育博览》2011,(7X):183-183
通过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江苏市农民体育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体育的发展又受到经济,时间,场地,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影响,使得金坛市市农村体育人口比例相对较少。因此必须对农民观念,行为加强引导,改善各种锻炼环境。  相似文献   

4.
江苏太湖周边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科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太湖周边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太湖周边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硬件设施建设良好,但农民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仍然不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开展较少,经费投入依旧匮乏,体育组织建设及骨干队伍培养工作开展不力.据此提出发展对策,以促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实地考察,对江苏、河南两省的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了两地的农村基层体育组织机构、农村体育经费来源、场地设施和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结果表明,江苏、河南两省组织机构的情况有着各自鲜明的特征,两省间的农村体育经费差距较大;江苏与河南两省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多借助学校、机关等单位的体育设施,且大部分乡镇存在体育场地相对短缺的现状;各自开展的农村体育活动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江苏太湖周边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太湖周边地区苏州、无锡、常州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太湖周边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硬件设施建设良好,但农民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仍然不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开展较少、经费投入依旧匮乏、体育组织建设及骨干队伍培养工作开展不力等.据此提出发展对策:建立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以人为本,文化当先,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科学健身;多元筹资建设资金;把握"环太湖体育圈"建设的契机;加大科研力度,健全科技队伍,构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运行机制,以此促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有8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对农民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活动特征的研究,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课題。本文取材于江苏省农村体育的实际,对江苏农民体育价值观现状及影响其形成的诸因素、体育活动项目价值取向、体育活动的特征以及开展农民体育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8.
体育健身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农民身体素质,而且在丰富农民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从体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跨学科视角,以定西市安定区7个乡镇14个行政村的农民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体育科研方法,对定西市安定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研究得出:农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和体育健身的观念存在偏差;农村经济水平以及农民生活压力过大影响着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农民体育健身消费主要处于实物消费的初级阶段;农村体育健身场地和设备相对匮乏.本文认为定西市安定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应基于当地的文化特征、经济基础、农民年龄组成等相关因素,开展面向不同群体的体育健身项目;充分利用当地中小学的体育资源,拓展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空间;培养农村体育骨干人员,并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结合地域特点,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项目.  相似文献   

9.
不同年龄组农民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不同年龄组农民保健意识、休闲方式、体育价值、体育锻炼动机、体育法规的认识、体育参与和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认为:农民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均随年龄的增加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对江苏省苏北农村泗洪、涟水、沭阳、盱眙、宝应、洪泽等六县市的乡镇农村实地考察发现:农民体育与城市体育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体力劳动就是体育活动的陈旧思想依然存在;消极的生活方式占用了农民的休闲时间;项目选择较少,形式单一;锻炼时间无保证,受季节性影响;场地器材严重缺乏;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人口较少,以老年人为主;缺乏体育指导,宣传力度不够等方面.建议: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体育消费水平;拓宽体育经费来源,广纳社会力量;加强政策引导力度,掀起农民健身热潮;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建立农村体育活动中心;注重农民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区体育;以传统体育项目为基础,建设多元化的体育项目推广;加强农民体育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农村体育人口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京地区、苏南、苏中和苏北4个区域1千多名农民为研究对象,对江苏省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体育锻炼动机、体育健身项目、锻炼场所、锻炼形式和锻炼时间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江苏省农村体育人口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卡方检验,以甘肃省为个案,调查研究地区经济水平对甘肃省农村体育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体育建设状况与地区经济水平有关,但是经济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必然带动农村体育建设的发展。可见农村体育建设不能依赖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苏北农村居民体育参与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苏北农村居民属于标准体育人口的比例非常低;绝大部分苏北农村居民利用非正规的场地设施进行体育锻炼,且体育参与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制约苏北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体育设施和锻炼场所""、不懂得锻炼的方法,不知道如何进行锻炼"、"没有兴趣"等;标准体育人口和近似体育人口无论在客观健康状况还是主观健康状况上都优于偶然体育人口和纯粹非体育人口。最后,针对调查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成强 《湖北体育科技》2014,(12):1050-1052
以江苏省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城乡群众体育锻炼行为、体育组织管理、体育消费等方面对江苏省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现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城乡群众体育发展有着显著性差异,不协调现象依然存在。针对这种现象,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解决江苏省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实现城乡体育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组织体系、活动体系、场地体系、资金体系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农村学生2000年与2002年体质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2000—2002年甘肃省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对7~18岁农村男、女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多指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村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指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且存在年龄与性别差异。研究提示,调整教育机制、加强农村地区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和农村学校的体质研究工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城乡统筹视野下江苏省城乡体育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归纳演绎与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城乡统筹视野下,深刻剖析城乡体育统筹发展的内涵,从政策、经济、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客观评价江苏省城乡体育差距性,并提出发展策略。研究认为:城乡群众体育统筹,是把城乡群众体育作为一个统一系统来对待,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城乡体育发展战略,实现城乡资源共享,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现代体育制度,建立城乡互动、体现公平、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体制,逐步实现城乡体育一体化。提出了江苏省城乡体育发展战略措施:统筹规划,大力扶植农村体育建设;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开创城乡体育统筹新局面;挖掘传统体育项目,构建城乡体育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李一宁 《体育科研》2005,26(4):16-18
在对苏州、无锡、常州3市所属农村体育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研究苏南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并针对性地提出苏南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苏北农村地区不同体育人口类型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苏北农村不同人群体育参与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按照本文采用的体育人口划分标准,苏北农村地区中标准体育人口仅占7%,近似体育人口占10%,偶然体育人口占6%,纯粹非体育人口高达77%。不同体育人口类型在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健身意识、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