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蒋光慈英雄气质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有着直接关系。他少年时期在安徽金寨县生活,受淮夷文化、侠文化和荆楚文化影响,形成英勇无畏、自由放任的豪迈性格,心怀不平、敢作敢为的侠肝义胆和革故鼎新、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在安徽芜湖求学期间受俄国无政府主义和英国大诗人拜伦影响,表现出侠客式反抗者和东亚革命歌者的风范,为其日后投身于革命文学事业塑造了刚健的诗性人格。  相似文献   

2.
蒋光慈从小深受侠文化影响,侠文化精神的浸润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灵魂洗礼,在其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深层逐渐形成一种复杂的情结——革命侠义情结。蒋光慈的小说创作始终流贯着革命侠义情结.不仅体现了他的人格建构的理想,而且表达了他对无产阶级文化建构的追求。这种革命侠义情结的特点呈现为革命与侠义结合,人性与侠性交融,使暴力和正义二者在革命话语中达成有机统一.从而在现实革命斗争中起到呼唤民众觉醒、砥砺人民斗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与拜伦都将一生投入到人类进步事业中,成就了辉煌的业绩。在艺术创作上则呈现出关注英雄、描写英雄、歌颂英雄的独特风貌,带有浓郁的英雄情结。但东西方文化体系、性质、格局的不同使他们的英雄情结产生明显的差异。本文试从文化的层面上进行比较分析,从三个方面说明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4.
“英雄类”影片是好莱坞制造的最具轰动效应的神话之一。本文拟对美国影片中塑造的各类英雄形象加以梳理与阐释,并进而对这些英雄片背后的英雄情结进行剖析,以期管窥美国影片中一些深层文化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英雄母题是远古神话中主要的叙事母题之一.在现代社会中,英雄母题在新闻叙事中继续存在.新闻中的英雄故事表征了读者和观众的英雄情结,而读者和观众的英雄情结最终通过新闻中的英雄故事得到情感的宣泄.在新闻报道中,媒介和记者扮演着英雄的替身和英雄故事的叙述者双重角色.而媒介和记者之所以具有此双重角色,关键在于他们拥有的宝物--国家和公共舆论所赋予的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6.
吴宇森的电影是他的自白,他以电影诉说他的态度和理想,他将自己所祟尚的中国传统侠义精神融入进了其电影的创作中,因此,他的电影总有浓重的侠义情结。通过探讨吴宇森"英雄片"的主题及模式,将从三方面对吴宇森电影的侠义情结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内涵,然后探讨吴宇森"英雄片"的侠义主题和模式;最后将吴宇森的"英雄片"与西方的动作片进行比较,从中解读吴宇森是如何通过他的"英雄"电影,宣扬中国的侠义精神,如何希望观众透过他的"英雄"电影,认识和发现人性的真善美的。  相似文献   

7.
艾伟小说常常以少年的视角诉说故事,这一点颇具个人特色。利用少年视角可以以陌生化的角度观察世界,唤起我们对少年心理的独特审美体验。这些少年往往是故事的参与者、见证者,他们的喜怒哀乐、音容笑貌给读者深刻的印象。他们心智的单纯、他们年轻的冲动,引发了一个个哀伤的故事,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我们看见了人性的隐秘与苦痛。艾伟小说中的少年大多孤独暴力,他们渴望成为英雄,渴望被尊重,他们的精神之痛值得我们深思。艾伟的少年小说最终呈现出虚无一切皆空的哲学理念,"英雄情结"必定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8.
一个士兵骑马飞奔,给拿破仑将军送信。由于马奔驰的速度太快太猛,快到目的时马失前蹄,就地气绝身亡。拿破仑读过信后,立刻写回信交给那个士兵,吩咐他骑自己的马火速传递。  相似文献   

9.
李良农 《德育信息》2002,(2):74-74,45
建国以来,我们的宣传为社会大众塑造了不少英雄形象,古代的、近代的和当代的,不一而足,各行各业和各个阶层,涵盖极广。但这些数不胜数的英雄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缺少常人的七情六欲。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空前绝后地把自我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既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英雄情怀。这使他的词中始终充溢着一种典型情绪———英雄情结,具体表现为“英雄志”、“英雄气”、“英雄梦”、“英雄怨”、“英雄泪”、“英雄笑”。“英雄志”是他典型情绪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小人物大英雄》是美国著名作家莱昂纳·弗莱彻的小说,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揭示了小人物和大英雄直接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该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分析,探索其艺术魅力和带给人们的启示,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是小人物,而内心的人性与善良一旦被激发起来,都可以成为大英雄。小说的艺术特色是通过人物英雄情结展开的,描写一个小人物与大英雄的交替转变过程,让人感怀深刻而又以笑声告慰人类本真的那份善良与爱。  相似文献   

12.
13.
陈奕 《文教资料》2008,(28):163-166
本文试以王安忆九十年代之后所创作的<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长恨歌>、<遍地枭雄>等数部中长篇小说为例,从自我意识的彰显、自我身份的认同、命运的探寻三方面来阐释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情结",并分析该情结形成的内在根源.在此基础上,笔者试探寻王氏"英雄情结"背后的真正内涵及独特的审美价值--孤独与追寻.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山东历城人,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从小在金人占领区长大,立志要收复失地,为民族复仇雪耻。因此,他把一生精力都投放在抗金御敌,中原一统的奋斗当中。符离之战大败后,南宋统治者一战丧胆,情愿进贡求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被歧视不受朝廷重用。因此,他的词多数表达想要收复失地的爱国热忱,吐露报国无门的愤懑。在他的词中我们能读出浓郁的英雄情结。  相似文献   

15.
章佳妮 《文教资料》2008,(28):11-13
1930年前后,蒋光慈的"革命小说"在"海上文坛"蔚为流行.究其原因.本文认为具有先锋性质的蒋光慈小说迎合了都市消费者对于"新"、"异"审美的认同.在他的小说中,革命、恋爱和颓废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其先锋意义.其中,革命处于中心地住,而颓废和恋爱都是蕴含在革命权力话语中加以表现的,最终都指向革命.  相似文献   

16.
拜伦与梁启超都身兼革命家和诗人双重身份,他们一生的革命实践及其文学创作,在人类文化史上创造出非凡的英雄业绩,在艺术创作上带有浓郁的英雄情结。但由于他们所处的东西文化背景不同,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使他们的英雄情结在具体表现内涵、结果、风貌等存在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一些负面社会现象也进一步发展、恶化,人们的危机感、空虚感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这种亟待理想辉照的现实唤起了那些以人文关怀为己任的作家们的焦灼与忧虑,塑造英雄形象成为其创作的重要立足点,"英雄"崛起成为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甘肃高师学报》2022,(4):72-75
蒋光慈作为中国革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其诗的总体特征是激越昂扬,奔放有力,深沉而富于政治鼓动性。而他的小说则更紧密地配合革命斗争,具有革命文学的时代感和战斗性,既把握住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审美特性,又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9.
《国殇》体现了为鬼雄的死亡观。这种死亡观实质上是一种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英雄观,它对后世文人立功立名、为国捐躯等英雄情结的产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并深深地影响到后世文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拜伦与梁启超都身兼革命家和诗人双重身份,他们一生的革命实践及其文学创作,在人类文化史上创造出非凡的英雄业绩,在艺术创作上带有浓郁的英雄情结,但由于他们所处的东西文化背景不同,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使他们的英雄情结在具体表现内涵,结果,风貌等存在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