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受庄子哲学思想影响的古代诗人,往往采取坚持理想、不变初衷、执着地走着既定道路、顽强地回击命运挑战的态度,宋代的大诗人苏轼就是如此。面对掌权者的排挤、迫害,他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认为只要“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命运的播弄反倒给他创造出另一种生活乐趣,他极力去追求和领悟另一种生活美。从京城眨到杭州,他说:  相似文献   

2.
《梦话》是当代女诗人傅天琳的名作之一。有人说傅天琳是现当代诗人中继冰心之后又一个成功地创作了大量以母爱为诗歌题材的诗人。的确 ,在这首诗中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梦话”这个引子 ,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这两只翅膀 ,在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抒发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关怀和伟大的爱。母爱 ,有时候细微得就像一粒尘埃 ,以致于我们经常会忽略它 ,可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周围。傅天琳的这首《梦话》正是以母亲倾听孩子的梦呓这一平凡而不起眼的事件为切入点 ,揭示了一种平凡而又伟大的爱。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 :“诗是被热烈的情…  相似文献   

3.
翟永明的诗歌对女性命运的书写,有一种超越个别直入整体的力度。这种特征使她显得比其他女性诗人更为深刻地把握女性生命的本质和命运。首先表现为她对女性整体命运深沉的神启般的体悟,其次她着力在两性关系中揭示女性的处境。她还在对母亲形象的观照中,从历史角度揭示女性命运的重复和承续。  相似文献   

4.
杨庆余 《现代教学》2009,(11):40-43
以哲学的观点看,问题的形成主要就是主体(个体)对客观世界矛盾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反映。问题的产生表明主体(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未知”,且这种“未知”被主体(个体)所自觉,并被主动纳入主体(个体)的思维过程中去,并力图将这些“未知”变为“已知”。  相似文献   

5.
王昌龄在唐代诗坛上.是一位“位卑而名著”的诗人,他生于公元七世纪九十年代,出身寒微,但少有大志,希望被人重用而博取功名。他在《上李侍郎书》中所说:“昌龄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他虽命运多羁,仕途坎坷,但在诗坛上。却有“诗家夫子”之称,尤以七言绝旬最为擅长。故有“七绝圣手”之誉。在同时代诗人中。可以和李白的七绝争胜的,只有王昌龄。  相似文献   

6.
《合二为一》是诗人哈代为“泰坦尼克”号失事而作,诗歌表现了诗人关注人类命运的一片真诚,十分富有哲理,反映出哈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当代诗坛看似喧闹,实则寂寥的局面已被诗人自己以及评论家所关注.周伦佑提出“红色写作”的概念,号召诗人面对沉重的生活,郑敏要求诗人把诗作为介入人类命运的“入口”;邵燕祥呼唤着崇高归来.责任、理想、历史感这些一度被打入冷官的概念再一次被人们想起.人文精神不可抵挡的诱惑,使“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诗人面对昔日的荣耀和今日的冷落左右张望.“是到了风中坚持/或彻底放弃的时候了”(王家新).本文拟从商业经济对个体心态影响这一角度出发,对当代诗歌的产生作一全面回顾并试析人文精神重建的必然性及其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试论初唐中后期诗人的宇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世纪中期以后,宇宙意识作为诗人们普遍共有的一种社会心理,在诗歌中被表现出来。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在这个历史时期,诗人们对人的生命、命运和意义的思索较之以前有所深化与提高,而且带来了诗人们审美情趣的剧变。初唐后期,陈子昂对宇宙意识的思索与诗化的理论总结,扫除了缠绕在初唐中后期诗人心头的迷雾,为唐代诗歌史上“盛唐气象”的出现,在心理意识和目标选择上做了极为重要的清理和定位工作  相似文献   

9.
也许这是个事实:大凡在富有创作个性的诗人笔下,总会有一两个反复出现的诗歌意象。比如,艾青总是深情地渴望着“太阳”,讴歌着“土地”;郭沫若对“地球”有着子女对母亲般的割不断的爱恋;而诗人冰心则把她女性的温存始终不渝地献给了蔚蓝的“大海”。正像诸多成熟的有着创作个性的诗人一样,在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中,也总有一种诗歌意象反复出现,这就是“云”。比如:“一天的白云黄云”(《夏日田间即景》),“来,我邀你们到云霄外去”(《灰色人生》),“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相似文献   

10.
村庄     
村庄里住着母亲和儿子儿子静静地长大母亲静静地注视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的妹妹叫芦花我的妹妹很美丽 【赏析】 《村庄》这首短诗结构简单,但意境朴 实而优美。 诗人选取很普通的意象──村庄,人 类生存活动的最基本的场所;很普通的人 物──母亲和儿子,人类最基本的组成单 位。第一节着“静静”二字,“儿子静静地长 大!母亲静静地注视”,一切复杂的东西都 清晰明了。母亲为儿子所忍受的种种苦 难,儿子在母爱呵护下艰难的成长,是如 此地轰轰烈烈而又不动声色,母爱被鲜明地凸现出来。第一节意境单纯而不单调,醇美而又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诗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着独特的体认和感悟。对时间的关注,使诗人们看到了生命的流 逝、生存的困境、命运的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死亡的恐惧。他们不停地追问生命的意义,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一追寻的过程显现出诗人精神命运的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12.
1925年7月4日,闻一多先生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组诗社子之歌》,它并未收入《红烛》和机水》两种代表诗集。今天重读这首并不闻名但却同样凝聚着诗人炽热深沉爱国情感的作品,别有一种激动。杜子之歌》由七首小诗,分别以“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为题,诗人沉痛地把当时被侵占的七地比喻为祖国母亲七个“受虐于异类”的儿子。诗中流淌着诗人特有的红烛式的炽热而悲壮的内在激情。七首极富感染力的诗篇中,《澳门》为第一章:“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胜?-…··/我离…  相似文献   

13.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蓝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为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思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得以见母亲而病愈。“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感情达到最强烈的状态,今人帐然不一!  相似文献   

14.
李金发是我国二十年代有代表性的象征派诗人。《弃妇》是一篇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意象内涵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弃妇》的本意在表达对人生命运的悲苦、孤寂与不平的内心感受,但诗人不是直接抒写这种感受,而是通过“弃妇”的不幸与痛苦来象征和暗示。李金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支异军,他的诗,历来毁誉参半,其本人被称之为“诗怪”。  相似文献   

15.
美国“民族大诗人”朗费罗的作品果然名不虚传,其诗作《人生礼赞》用充满激情的笔调,激励人们“在世界这个辽阔的战场上,在人生这个壮丽的舞台上”,“不能”听从命运的驱使,不要一味“空想未来”,也“不要怀恋过去”,而应该“行动起来”,“振奋起来”,“不断追求,有所作为”,激励人们永远满怀理想和期望.全诗语句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激励和感染.不论是抑郁质、胆汁质还是多血质,我们全被征服,陷入对往事的深情回忆和对未来的无限神往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理论论述与文本细读的融合,辨析现代诗中“元诗”写作的语言本体论向度.“元诗”,即关于诗本身的诗.这是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意在表达诗人对语言呈现/展开过程的关注,使写作行为直接等同于写作内容.在这类诗人看来,诗歌“语言言说”的可能性实验,本身已经构成写作的目的,诗不仅是表达“我”的情感,更是表述“元诗”本身的.传统的写作一般是诗思已先然存在,而“元诗”意图的写作则是诗思与语言一点一点同步发生的.语言作为存在的现身,既含有内部的自动性成分,又含有全部历史使用过的语义积淀,同时还有着诗人潜意识、直觉的投射.对新世纪以来过度平面化的诗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诗人言说之后,激发出“语言言说”的魔力,揭示其中的神秘与未知意味.  相似文献   

17.
关于残疾后的史铁生如何走出人生的樊笼这一命题,我认为母亲的榜样力量影响更深远。母亲与史铁生一样承受着苦难,而且这苦难是加倍的,当史铁生在苦难的路上彷徨时,母亲没有被命运击昏,她在思想上无意中秉承了“慢养”的思路,态度上平静地面对,行动上用自己的双脚开拓了一条如何应对苦难的路,母亲像天边的启明星指引着史铁生迎来了黎明,而且这样的启示是“润物细无声”型的,充满着温情的。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诗词中“今”“我”两字以其频繁出现而成为诗人内心倾向的两个强烈的符号,“今”反映了诗人务实重今的价值选择,对中国历史命运和机遇的深刻把握和于有限中贯通于无限的宇宙意识;“我”是阶级之我同个体生命的有机统一,是诗人历史主动性和巨大使命感的集中体现,是特定时代和诗人独特生命体验的结果。这种“贵我”“通今”精神直至今天仍为中华民族所必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涌现出数不胜数的优秀诗人词人,这些诗人词人除了自己的名字外,还有美称。美称多是根据诗人词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诗词个性来命名的,笔者以为古代诗人词人的美称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一、借用诗作或词作名称而称唐代诗人许棠因其《洞庭诗》脍炙人口,被奉以“许洞庭”的美称。另一位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传诵于世,被誉为“郑鹧鸪”。明代诗人袁凯因作一首《白燕》诗而得名,人称之为“袁白燕”。南宋词人张炎,因写有《解连环·孤雁》词一首,其中有“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因而被人们称为“张孤雁”…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首状物抒情的小诗,不落俗套,别具一格,语言精炼。全诗只有十二行,分为三节。第一节写“树”的遭遇。一棵“树”,被“风”吹到“悬崖上”,令人触目惊心。这“悬崖”在“平原的尽头”,又“临近深谷”,更令人摧肝裂胆。诗人怀着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下笔几句就描述了一棵“树”的命运和遭遇,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一种悲剧的氛围中。“风”的前面加上修饰语“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