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少年的闰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的手是那样"红活圆实"。然而中年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他的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戴一顶破毡帽,身上是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他的手已经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一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他的摧残。在过去二十年中,闰土经受着人间的苦难,生活的劳苦,忍受着风风雨雨的残酷折磨,他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着,只到中年的闰土,宛然一个小老头,这种可悲的变化,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中的典范课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3.
桑农 《学语文》2004,(1):20-20
日本藤井省三的《鲁迅〈故乡〉阅读史》一书,对《故乡》问世以来的有关阅读,特别是语文教学界的有关阅读,做了详尽、细致的疏理,由此引发出的一些问题令人深思。现就其中关于闰土是否小偷的所谓“悬案”,谈一点个人的感想。《故乡》中,“我”和母亲说不用的东西可以给闰土,闰土  相似文献   

4.
翁丽君 《现代语文》2006,(5):102-102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选自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故乡》一文在初中第三册中教学)。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想许多老师也告诉学生闰土长大后的景况。但我认为这是我们突破教材的关键点,利用几分钟时间还是不够的。《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增加阅读量?怎样把课外阅读融入到课堂中,我通过延伸课外阅读《故乡》一文,从而使学生全面认识人物形象,揭示社会本质,真正实现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和谐相接。鲁迅迅先生的《故乡》,是通过三组对比来揭示作品主题,反映了我国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凋敝和农民遭受残酷压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形象的对比入手,在形象的对比中层层揭示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富有表现力的少年。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跳动着的是一个活泼的生命,少年闰土较之少年的“我”更富于表现力,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少年的“我”的知识是从书本当中获得的,  相似文献   

6.
袁昌仁 《云南教育》2005,(31):28-28
《少年闰土》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课文反映的时代跨度较大,因而生活体验、认识角度、自我感受也不同。教学时可采用个性化阅读方式,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自己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场景,并说出理由。课文提供的场景十分丰富,教师可出示一个题目“( )的少年闰土”作为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纲。  相似文献   

7.
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讲述了“我”与闰土的相见、相识与相别,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对闰土自由生活的向往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8.
鲁迅,这位高举五四新文化运动旗帜的巨匠,以其独具的慧眼,用小说这种特殊形式,高屋建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不仅每一篇都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成就,即使是细节之处也都有其独具的深刻性。关于这一点,我想用中学课本上的《故乡》这篇小说来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9.
徐鸿 《学周刊C版》2013,(7):124-125
鲁迅《故乡》中的所描写闰土少年时是一个小英雄形象。可是,通过对作者文中多处暗示的分析可以推断,是闰土偷了"我"家的碗碟。面对社会重压下人性的扭曲,作者不但对人性的麻木感到悲哀,也对扭曲人性的社会提起强烈控诉。  相似文献   

10.
张毅 《现代语文》2002,(6):28-30
一则成功广告的魂灵,是其独出心裁的创意;一堂语课要想吸引学生,对其也必须进行全新创意。我在教《祝福》一课对祥林嫂这一形象进行分析时,能较为大胆地改变过去传统教法,并且在板书设计和投影设计上作了全新创意,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一.名言导入 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古人有许多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乡情已积淀为生命的血肉精魂,感人肺腑。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相似文献   

12.
一.名言导入 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古人有许多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乡情已积淀为生命的血肉精魂,感人肺腑。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处写道:“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相似文献   

14.
《故乡》写的是鲁迅回故乡搬家之事。从文字的表层看,鲁迅对故乡没有多少依依惜别之情,反倒是充满失望之情,可是,从文字的背后看,鲁迅对故乡又是依依不舍,充满思念之情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鲁迅表面上想通过对故乡的失望来"忘却"故乡,减轻思乡之痛,而在内心深处却又深深地"怀念"故乡。吊诡的是,鲁迅对故乡的文字表层的失望之情与文字背后的思念之情都是通过对故乡的景物的描写以及对闰土、杨二嫂的描述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16.
教学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从细节描写米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小说简洁传神的语言。 3.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刚。  相似文献   

17.
1.革新教案,把教师从奴役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探索短小精悍、有实用价值、能体现教师创造力的新型教案。目前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在教案中增加知识积累的板块,我把它叫作“相关知识的积累、铺垫、链接”。在《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中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课伊始,我背诵了臧克家先生的《有的人》,然后让学生根据诗说出几条鲁迅的名言,进而引导学生介绍鲁迅。这样,学生对鲁迅的生平、人品、作品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达到了积累的目的。在积累的信息中,包含着照应文本的内容,是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阶梯,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比如“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名言,反映了鲁迅同情乃至服务劳苦大众的思想意识,反映在课文中,就是对少年闰土的喜爱和对中年闰土的同情。  相似文献   

18.
19.
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统摄整个文学文本的核心组件。本文借助叙事学理论,从“直接形容”和“间接表现”的角度,对鲁迅小说《故乡》中闰土的人物形象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深化文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赵春敏 《教学随笔》2016,(5):146-146
关于《围城》,作为钱钟书先生的一个最好的著作,在其中,他塑造了方鸿渐等典型的人物形象,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其中,包含了浓厚的讽刺意味,增加了这部作品的研究价值。对于本文,集中精力描写了《围城》中很多人物形象,以及表现手法,给读者很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