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中挖掘写作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要把生活写进作文里并不容易。在很多学生眼里。他们的生活实在是太平凡了,有时甚至是枯燥乏味的。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学、玩耍,别无他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的生活节律让他们失去了生活的激情,对身边的一切都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所以,无论是春芽的萌动,还是累累的秋果;也无论是炎炎夏日下父母辛勤的耕耘。还是雪花飞扬的冬日,在他们看来都不过是些平常事。  相似文献   

2.
林淑梅 《现代教育》2011,(Z2):83-83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然而,农村孩子见识不广,阅读面狭窄,对生活缺乏细致地观察、体味,又不会灵活地运用课堂这座丰富的材料库,因此就经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常见一些同学作文,写歌颂老师的,不是深夜批改作业,就是背生病同学上医院,再不就是语重心长一番话说得"我"幡然醒悟;写好人好事的,不是乘车让座,就是拾金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生觉得作文难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没有东西可写,词汇贫乏,不会开头、结尾,感到头痛难写;二是学生抱着应付和应试的态度去写作,缺乏写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帮助学生观察积累生活,激发培养写作兴趣就成了作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师生具有强烈的协同参与意识,探究交流意识和民主和谐意识。具体到作文教学,语文教师除了在整篇作文上示范外,还应该在构思行文的细节上示范。语文老师要“下水”作文,既是教学常规也是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4.
很多教师常常抱怨,学生写作没有兴趣,发现不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好作文。究其原因,扪心自问,难道仅仅是学生的原因吗?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今天,在北京"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上.别具一格的作文教学形式深深吸引了我,也吸引了在场所有的教师、学生及家长。教学形式:三个研究,小组按照三角形排列,其中每个小组两名学生,一名指导教师。舞台的一侧,著名教育专家钟湘麟老师端坐桌边,精心主持。聊天主题:大屏幕显示"叶杯聊天室——怎样让作文写得有个性"。聊天内容:话题一记叙:特点与细节话题二议论:选材与阐发话题三语言:简练与生动  相似文献   

5.
回忆性散文是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文体。对回忆性散文的咀嚼品读应关注“回忆性”这一文本特征。通过探讨《秋天的怀念》这一经典文本中呈现的“细节悖论”,关注时间流逝形成的回忆视角对作者写作产生的影响。回忆视角下形成的“细节悖论”可作为回忆性散文教学的独特角度。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教学指导,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样写"。但在很多课堂上,由于教材本身的局限、教师指导的束缚,不少学生的作文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有的甚至带着说假话、套话、空话的印痕。作文,是学生自己心灵的发现。特级教师管建刚主张"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会作文,创造性地写好作文,享受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作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思考,锁定作文教学的主要渠道,源于阅读。阅读生活,阅读书本,又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从而确立"少教多学",拓宽阅读空间,激发兴趣,放飞写作的翅膀的主题,使学生的作文有"源头活水"的效果,达到阅读的终极目标是写作的目的,以实现"少教多学"。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教材中也把积累作为一种方法教给学生。的确,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而自主积累则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源动力,只有为学生架设起自主积累的桥梁,才能使学生自主、能动地去读书,从而真正提高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9.
复习课的教学往往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由于对已有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学生个体间差异明显。如何在复习课中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差异变为教学的资源,一直是一线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五年级上学期“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各版本教材的编排基本类似,均设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这样的学习序列,由单一的转化向多路径的转化递进。  相似文献   

10.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包含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大方面,其中“丰富”俨然成为衡量作文成败的重要尺度。就议论而言,要求论据充足,有足够的材料来支撑贴合观点。高三作文备考,素材的积累和运用无疑占据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作文教学,线上和线下资源联动,促进作文评改方式升级,变“静态素材积累”为“动态展示运用”,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强烈兴趣,提升了写作能力,增进了师生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