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含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关注人文精神不是应该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自觉与否的问题。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也不是单纯  相似文献   

2.
曹霞 《语文天地》2013,(8):63-64
语文是具有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含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关注人文精神不是应该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自觉与否的问题。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含"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品德教育"、"文化教育"、"美感教育"等诸种因素。但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非是前面诸种因素的简单相加就可以达到。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总是对丰富的人文内涵置之不理。因此,语文教师要将培养人文素质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来追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承担着中华文化的传播、道德文明的传递的历史责任,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其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两个侧面,不可分割。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倘若抽调人文精神,只在词语和句式上兜圈子,那么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灵魂,因为就成了毫无意义的文字排列组合的游戏。相反,脱离语言文字的具体表达与运用,抽象的去讲人文性,就会使有血有肉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变成僵死的教条。无法给人以美的享受、得到美的熏陶,无法达到在潜移默化中教学生如何做人的人文效果。那么,人文是什么呢?所谓人文指的是人类的文化活动、劳作、创造性的显现与喧染。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是什么呢?对此,我国著名的语文教学专家于漪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作了精辟的阐述。她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的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的。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可进行人文教育。仅以阅读教学为例,几百篇精选的课文,可谓包罗万象,组成一个人...  相似文献   

4.
教改呼唤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回归。但受语文教学传统观念、新课标下教育积淀、考试导向等因素的影响,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流失,人文性大打折扣。为语文的人文性正名,以此为逻辑切入点,拨正语文教育的航向。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人的文化素养、情感、人格和教养的综合表现。新的课程标准在涉及语文学科定义时,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语文学科在体现人文精神中的得天独厚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的作文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立足语文教学的优势,充分弘扬人文精神。如何实现写作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们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今后的写作教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是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但我们不少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视有余,而对其人文性则重视不足。人文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终身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给以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育。  相似文献   

7.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性、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取向。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应充满人文性。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更应将人文精神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其中。语文学科在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达到“立人”这一目的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可是,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的异化、人文精神的失落。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来,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对学生主体成长发展的人文关怀。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专制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我们从小对孩子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李瓯潮 《教育现代化》2005,(11):100-100
新课标对语文教改提出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这一要求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意味着“人文精神”将会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位置。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个信号: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张扬失落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练,要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人类人文精神的亮点,沐浴人性的光辉,使学生受到这种熏染,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对人文精神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还语文以应有的面目,给语文以应有的地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回归,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其一,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道德感、责任感的提高,主要是依靠文化的积淀。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文化…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人文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当前语文教学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针对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贯彻教育目的,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等方面阐述了人文精神培育的价值,并论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事实也是如此,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已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既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换句话说,它还具有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  相似文献   

12.
关注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仔细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 ,不难看出 ,语文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根本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多年来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 ,而完全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 ,就在于语文教育人文底蕴、人文价值、人文精神的缺失。而这正是“应试教育”所导致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异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技术性和功利性 ,而淡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 ;处理教材时削弱了教材的人文内容 ,使语文教学陷于“支离破碎”的分析和“题海战役”之中。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两个属性。工具性是就其手段功能属性而言 ,人文性是就其意义内容属性而言 ;工具作为载体 ,…  相似文献   

1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天然具有深厚、鲜明的人文特征,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语文成了应试的工具;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精神培养割裂开来,以致学生思想苍白,情感贫乏。杨东平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培养人文精神,就是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使学生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一、…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旨归何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有何要求?语文界人士对此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就语文学科性质而言应以“人本”为核心——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其阐释依据如下:   1.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   长期以来,国内在语文学科的功能定位上,主要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议。过去由于片面强调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导致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丧失殆尽。尤其是当语文沦为应试教育的一种工具时,过强的功利主义和教育短视,更是轻视人文涵养、人文沉淀、人文价值对于语文教…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科是现代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必须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遵照“古为今 用”“去粗取精”的信念,用人文教育整合科学教育,实现科学教育的人文化,以促进 人文精神的弘扬。  相似文献   

16.
对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很多说法,众说不一,但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个体的身心全面发展与精神世界的完美,即重视人文精神。语文学科由于先天具有的深厚蕴藏与鲜明的人文特征,使得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既是客观存在,又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我国教育界最关注的课题之一,人文精神是文化教育的核心,对此我们已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在新课程体系已实施的今天,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人文精神的树立离不开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也不仅仅是语文教育,但语文教育在人文教育中应当占有特殊,甚至是核心的位置。按照对“语文”学科最普遍的理解,它应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文化这三个层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的空间,犹如一稳固的金字塔,三者缺一不可,并交相辉映,形成语文教学的丰富性、生动…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性、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取向。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应充满人文性。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更应将人文精神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其中。语文学科在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达到“立人”这一目的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可是,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的异化、人文精神的失落。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来,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对学生主体成长发展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语文素质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和人文素质的相关性。语文教学,一要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二要能让学生“理解”语言中承载的文化信息,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也正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潜意识里认同一个观点,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文化底蕴严重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更多的是知识和能力,而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现在语文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大削弱了语文的功利色彩,从而还语文以“人文”的本来面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现代语文教学应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那么,在实际语文教育工作中,人文教育是如何体现和实施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