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泛人文化”的取向遭到批评和质疑,“语文知识”、“语言训练”等一度被淡出的词语再次回归语文研究的视域。2007年第10期的《中学语文教学》,集中刊发了一组讨论语文知识的文章,王荣生、王鹏伟、陈钟操先生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2008年,吴忠豪在《关于语文训练的讨论》一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不能没有训练”的观点(《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2期);2009年,倪文锦在《正确处理和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2009年第6期《中学语文》)以及其他相关文章中反复强调了语文知识和语言训练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一旦成为问题,对它的讨论也就不绝于耳。即以20世纪末那次语文教育大讨论来看,不管参与面还是争论的激烈程度.都颇引人注目。此后,类似的讨论还在延续.只不过规模小了,声音轻了。就明辨问题的角度看.这种讨论不能说毫无意义,关键是讨论时有没有共用的平台.有没有共同的学理基础,比如共用的概念和由概念得出的推论。  相似文献   

3.
2009年.以王荣生先生及其团队为主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继续大力倡导和致力于有关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研究呈现出逐渐深化的趋势。“这体现在:从探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到探讨这节课和其他课之间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从着眼教学内容本身.到着眼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关联:从分析教学内容.到上溯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从课程论的宏观视野来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等。”  相似文献   

4.
[评议论文】赵冬臣、马云鹏、韩继伟、宋祥《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来源调查与分析》,原载《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相似文献   

5.
纵览2009年这一年语文教育界在文学教育教学方面所做的工作。有一种现象非常引人注意.那就是:文艺学、文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被集中地、大规模地引入。《语文建设》连续发表了著名文艺理论家、北师大教授童庆炳先生的七篇文章,涉及到文学性、文学形式与内容、文学真实、文学审美、文学文体、文学解释等文学教育的诸多概念和问题。  相似文献   

6.
[评议论文]陆俭明《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原载《课程·教材》2006年第3期。[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2007年福建语文高考把文化文学经典内容明确列入考试范围。这是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反映了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化文学素养的新要求,是对语文教育现状的忧虑、反思与探索的结果。专家认为这一举措将有效促使中学语文教学回到语文本位上。事实上,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大纲》都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文化文学名著,[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9.
(一) 【评议论文】潘新和《叶圣陶论文学鉴赏》(原栽《语文建设》2006年第6期) 【原文提要】培养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一以贯之的要求。如何上好文学鉴赏课,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叶圣陶所提供的关于鉴赏的含义、态度、主体、预备、途径、凭借、参考等7个方面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丰富而有益的启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80年代,语文界群星闪耀。于漪、钱梦龙、洪宗礼、魏书生、宁鸿彬、顾德希等语文大家。承继叶圣陶等老一辈语文人的光荣传统。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建构了当代语文教育的基本范式。他们的实践、思想和理论。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意义也十分重大。读懂“于漪们”“那一代”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一代”承前启后、创造语文教育辉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和根本.一直是阅读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纵观2009年对这一论题的研究。有两个特点:其一,来自于一线教师的对单篇课文进行文本解读的文章仍占大多数.理论探讨性的文章数量则相对匮乏,有突破性成果的更少;其二,研究聚焦于具体的文本解读的理念和策略。比如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文本细读等。本文拟就多元解读这一论题,选取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12.
按庄文中先生的看法,50年来,中学语文学科的文学教育所走过的是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50年代肯定,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60~70年代否定,立下“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戒律:80~90年代又肯定,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见《论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如果把这条道路进一步延伸,我们看到,新课改以来中学语文学科的文学教育不仅受到肯定,而且得到空前重视。这一方面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字里行间,另一方面也体现为研究者对这一课题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教学参考书”(简称“教参”)是“按照每册教科书的内容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语文教参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多数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常用的工具书。本文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参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好的语文教材应该做到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帮助学生有效达成语文课程目标。其中的教材内容教学化研究指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探索,研究的主体(研究者)主要有教材编写者、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本文对这三大主体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取样.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度语义课堂教学研究.对“学习需要”给予了相当的关注。本年度对“学习需要”的关注与研究来自三个层面:学者的理论探讨、学生的陈述、教师的备教策略。本文将分别从这三个层面对相关文章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韵整合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深刻地冲击和改变着人们对语文学科课程资源、课堂环境、师生关系、教学及学习方式的原有观念,也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元素。带来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在整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的困惑与尴尬。当前,大家认识到,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像阅读章应当把握思路一样,学习《考试说明》也要把握思路:把握高考命题的思路。考试中心为什么每年都要公布《考试说明》呢?目的就是将命题思路展现出来,以帮助考生把握正确的复习应考方向。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考生,都应当认真解读《考试说明》。  相似文献   

18.
作为“天赋”的“语文”是指人天生具备获得语言的本能。作为“素养”的“语文”是指人在言语实践中逐渐习得、学得和内化的一种综合语言素质。作为“学科”的“语文”是一个系统培养综合语言素质——理性和艺术地运用母语的素质——的逻辑体系,它所强调的应该是“学得”。  相似文献   

19.
(评议论文)周庆元、黄耀红《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审视与观念批判》。原载《福建论坛)2008年第2期。[原文提要]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存在课程与教学两种不同视角。现代语文知识主要通过移植与引进、选择与创造而形成。从现代知识观的角度审视.目前占主导的语文知识观以追求客观、普遍与价值中立为表征,是典型的工具主义知识观。这种知识观所遵从的自然科学范式.往往湮没了语文知识的人文特性。  相似文献   

20.
【评议文章】 谭海生《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原载于《语文建设)2007年第3期。 刘锡庆《与谭君论文书》.原载于《语文建设》2007年第5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