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对融洽、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文章立足于和谐师生关系、以学生成才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师生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从高校教学的特点与性质、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关系、建立新的教育观念等方面对高校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关系、师生关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生态课堂是在生态思想指导下,坚持整体和谐的发展理念,遵循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实施生命性、安全性、和谐性、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性、整体共生性、适应性的生态课堂教学原则,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  相似文献   

3.
实现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蕴涵的本质思想。生态思维反思传统主客二分式的思维方式,提出整体主义、平等观念、有序循环思想等生态原则,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走现代工业化之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思维的现实探索与实践,生态思维呼唤生态人格的觉醒,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意蕴,对于解读现实社会的生存困境,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方位生态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课堂是由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一个教学生态系统,其基本特征是生态和谐、多元共生、开放性。当前高校课堂存在的非生态问题主要有:课堂教学环境的非生态、师生关系的非生态、课堂教学方式的非生态。构建高校生态课堂需要树立生态教学理念、营造生态的课堂教学环境、科学定位师生生态位、创建生态化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5.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对融洽、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文章立足于和谐师生关系、以学生成才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师生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从高校教学的特点与性质、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关系、建立新的教育观念等方面对高校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关系、师生关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生态教学研究是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产物。生态教学理论主张教师、学生和文本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目前,生态教学理念刚刚渗透进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实践,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开展生态教学研究,以期能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目前,广西正大力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对于广西高校而言,要实现"美丽广西"的美好家园之梦,助推"清洁乡村"活动,就必须建设好高校生态环境.高校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建设"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美丽校园"为目标,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让绿色价值观深入人心,以切实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此,高校应积极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从观念、校园环境、教学、管理、行为等方面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美丽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构建生命共同体,推动实现绿色发展,具有深刻的生态意蕴。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理念,强调自然内部生态系统的平衡共生、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生命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目标,是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强调以系统思维加强生态现代化治理、倡导全球生态共同治理进而构建地球家园的共同体;绿色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方式,旨在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路径,为引领全球携手走向生态、绿色、环保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范式,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生态层面的显著体现。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景明 《教育探索》2008,(11):98-99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发展赋予高校德育的时代内容,是人性的自然回归,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为了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观念,高校必须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青年学生跳出现代工业文明的思维模式,从制度、理念、技术等诸方面理解和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树立健康、稳定、和谐、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0.
殷慧智 《海外英语》2020,(8):172-173
生态和谐的课堂追求师生平等交流、良性互动,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得到关注,教师的教学理念能够被学生接纳.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如何构建生态和谐的商务英语课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的关注.教师可以通过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趣味性等方法推进生态和谐课堂的建构,学生更应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商务英语课堂的主角,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根本上改变"哑巴英语"的学习现状.  相似文献   

11.
设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教学要坚持和谐、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教学需要以生态世界观为指向、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设置动态自由的教学内容等。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成为当代高校教育的思考重点。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都提示了一种"生态和谐"的发展观念。与此相对应,高校的艺术学科教育也在这种观念引导下积极寻求新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在生态美学的视阈下,当代高校的艺术教育就是要以"教师—教学—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为目标,以自然美和社会美为双重价值标准,在自我发展和多元发展的轴线上展开,这种新的定位和思路体现了当代高校艺术教育对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的具体践行。  相似文献   

13.
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很多教学研究型高校中的青年教师正遭遇着教学与科研冲突的窘境.通过对某省6所教学研究型高校中500位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抽选50位青年教师进行面谈,发现教学研究型高校中的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理念和现实有较大冲突、教学和科研严重脱钩、缺少学术团队和职业幸福感不强等问题,可通过理顺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注重二者的内在结合、打造稳定高效的学术团队和拓宽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来实现教学与科研二者间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4.
运用生态学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等思想开展教学活动,是生态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它能够使教学主体双方和客体在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下共同完成教学活动。运用生态观去分析和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构建教学的生态化模式,将为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探索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科学和理性走向融合,大大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理性化、功利化,也加速了宗教与神学的削弱。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同时,人类的贪欲和狂妄日益膨胀,人类中心主义理念开始凸显,必然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只有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超越对科学技术的工具性理解,以全新的生态伦理观念武装头脑,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树立和谐共生的审美理念,才能有效抑制生态恶化,维护生态平衡,构建人类共同的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16.
建构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的独具特点的东亚共同体理念,是进一步深化东亚区域合作的基础。基于东亚文化结构状况、区域合作现状和区域观念整合层面的分析,东亚共同体建构的是一种多元共生的理念。这种理念包括和平共处、平等共赢、求同存异、生态环保、和合发展、相互依存、和而不同、整体和谐等基本价值观规范。内化这种理念的途径主要是区域互动和国家建构。  相似文献   

17.
高校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当前,不得不由关注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加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并引导学生进行生态建设的实践活动。这是时代赋予高校政治理论课价值创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基于“守护好一江碧水”理念改革高职院校医护类专业思政课实践教学,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医护技能人才。从教学目标融合、课程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建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思考和研究,以期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9.
邱新宇 《成才之路》2022,(8):100-102
生态兴则文明兴,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保护趋势,化学教学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在教学中积极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不仅可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还可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结合日常教学...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是地理学科的应有之义。文章从核心素养、主要内容和实践方式三个维度阐释了生态文明理念与高中地理课程的契合性,构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路径,以期为中学地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