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举世闻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出悲剧中,哈姆莱特始终在激情与理智这两种状态间迟疑徘徊,在“做与不做”间游移摇摆,并最终导致了其复仇悲剧的发生。本文透过哈姆莱特的复仇悲剧窥探其内心这两种游移状态:一是复仇的激情冲动,二是理智的苦思冥想。  相似文献   

2.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举世闻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出悲剧中,哈姆莱特始终在激情与理智这两种状态间迟疑徘徊,在"做与不做"间游移摇摆,并最终导致了其复仇悲剧的发生.本文透过哈姆莱特的复仇悲剧窥探其内心这两种游移状态一是复仇的激情冲动,二是理智的苦思冥想.  相似文献   

3.
陈骁 《学语文》2014,(2):44-45
正悲剧是西方文学艺术滥觞期的重要体裁。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西方悲剧不断折射新的时代元素。从人神和谐共生的古希腊到人被发现的近代欧洲,两千年的哲思激荡着大师们对人本身的追问。在这漫长的两千年中,西方古典悲剧也完成了从诞生到超越的飞跃。而这飞跃的精神实质,正是大师们对人本身之追问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杰出的悲剧作品,哈姆莱特也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历代有关<哈姆莱特>这部悲剧作品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有关哈姆莱特这一悲剧形象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哈姆莱特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社会的、时代的、宗教的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哈姆莱特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成为女性文学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其中不乏推崇者,赞其有"女性意识".聚焦林语堂笔下的女子镜像,其道德评判大相径庭,情感审美大异其趣,隐匿着男性视阈与男人命名.文章据此立论,厘清林语堂女性思想的外在肌理与内在脉象,对林语堂的女性思想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6.
作为"爵士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美国作家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中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记叙了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盖茨比为了追求自己梦幻般的理想与爱情不惜付出一切,最终却落了个理想破灭、悲惨死去的下场。本文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盖茨比的悲剧实际上是源于自我的迷失,最终导致个人的毁灭。  相似文献   

7.
捷裔作家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具有强烈存在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弥漫着层层的氤氲。本文旨在结合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阐释其代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异化生命存在的表征及内涵。作者由此指出,昆德拉通过小说人物异化的存在,以不同寻常的文学张力,给现代人提供了一面审视信仰姿态及生存状态的魔镜。  相似文献   

8.
拉康镜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理论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拉康的镜像理论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主要的理论来源,通过分析二者同拉康镜像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理清拉康镜像理论的发展轨迹。拉康的镜像理论有其自身的内部张力,基于对拉康镜像理论的内部分析,能够明确该理论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9.
《牡丹亭》中塑造的具有叛逆精神的杜丽娘形象感动了众多读者,掀起了一股女性自我认识的潮流.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出发,可以发现杜丽娘处于双重镜像关系当中:一重是现实与幻境的镜像关系,一重是对镜自描的过程中镜里与镜外的镜像关系.从中可以看到杜丽娘完成了自我的回归,主体性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传统修辞学视倒喻为一种本体和喻体次序颠倒的修辞格。本文梳理前人有关倒喻的(reverse metaphor)研究,结合镜像修辞理论,认为人们对倒喻中本体与喻体关系的认知类似于镜像理论中的"他者"对"自我"的影响。倒喻的"倒"不在于本体和喻体位置之颠倒,而在于语言形式与人们观念及心理上的理解存在偏差。从认知角度对倒喻的语用效果进行理解与阐释,可以丰富倒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拉康"镜像理论",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的途径,主要描述人类通过自我误认而逐渐失去真实自我的过程。本文力求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电影及其他媒介与"镜子"之间关系的简要分析,总结出媒介作为镜子的三个基本特征:凝视、认同及幻象。  相似文献   

12.
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位名叫佩科拉的黑人小女孩的悲剧,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的悲惨生活。佩科拉的亲生父亲乔利,虽说是造成她的悲剧的直接推手,但同时也是种族主义的牺牲品。本文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探析乔利的悲剧命运,在认识自我、建立主体意识的过程中,乔利经历了想像界、象征界和真实界。正如拉康所指出的那样,自我的实质是他者,主体本质上是分裂的,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位名叫佩科拉的黑人小女孩的悲剧,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的悲惨生活。佩科拉的亲生父亲乔利,虽说是造成她的悲剧的直接推手,但同时也是种族主义的牺牲品。本文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探析乔利的悲剧命运,在认识自我、建立主体意识的过程中,乔利经历了想像界、象征界和真实界。正如拉康所指出的那样,自我的实质是他者,主体本质上是分裂的,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关于刻板印象研究的现状、范围、内容和主要观点略作综合性的整理与归纳,并对其研究成果及不足之处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悲剧理论认为,悲剧的主要人物应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他们的动机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悲剧要符合历史的真实,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王子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复仇是对旧的封建势力的反抗,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而人文主义在16世纪末所显现出的弱点与局限性使人文主义理想陷入危机,哈姆雷特的精神危机导致行动的延宕,行动的延宕酿成了最终的悲剧。因此,可以说《哈姆雷特》是新旧交替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是特定时代造成的资产阶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学四大样式之一的戏剧,其教学本应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考试很少涉及,学生缺乏兴趣,因此教师对戏剧往往只作简单处理。所谓简单处理,以《哈姆莱特》为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介绍莎士比亚以及哈姆莱特整剧的故事,然后分角色朗读,最后是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和社会成因。二是做成活动课,挑选几位学生...  相似文献   

17.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组合,个性差异的学生具有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手段展示阅读材料,努力开发和利用多种阅读材料,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阅读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证书考试机制改革正处于攻坚期,这种攻坚既是对以往改革成果与经验的总结与归纳,又是对现阶段改革目标与行为的调整与评价,更是对未来发展蓝图的构思与规划。而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维对接中,突显出理论引导对社会证书考试机制改革的极其重要性与极端紧迫性。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开发、教育社会化、市场经济等等现代理论的视阈,探究我国社会证书考试机制改革内涵与外延,为我国社会证书考试的管理机制、认证机制、资源机制的改革提供必要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而且不同的学生其智能优势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肯定学生间智能的个体差异。理论研究指出,造成学生之间政治成绩差异的并非仅是他们的智力,还包括他们的智能结构和政治学习情感水平,因此我们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本文就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促进学生智能发展谈几点建议,望能有助于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一、乐观地面对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多元化的智能,每  相似文献   

20.
《威廉·威尔逊》是19世纪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的心理悬疑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以主人公名字为题,围绕其内心世界描绘出一幅匪夷所思的画面。小说描述了同名同姓并在形态、相貌、身材方面几乎相同的两个威尔逊,亦真亦假,一假一真。从开篇主人公的内心困惑,到结尾主人公的死亡独白,小说情节步步推进,读者却愈加迷惑。文章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解密小说中的真假威尔逊以及两个威尔逊的关系,探索其死亡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