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此幅泼彩《黄山图》雄奇奔放,纵逸潇洒,笔墨劲健。画面群峰列嶂,不用钩勒,涂染精妙;奇峦邃壑,活灵活现,神与腕合,古翥今翔。画面浮云流动,云海迷漫,幽宫缥缈;光感变化,明晦之状;远近兼济,立体之感;显系融入西画光感、透视、色彩诸法。《黄山图》是画家汲取了张僧繇、吴道子的“疏体”“没骨法”及“色彩法”之长,进而融会贯通、青出于蓝的代表作,可谓色彩绚丽,“大红大绿”,亦绮亦庄。此图作于1982年,为作者九登黄山之作,亦是作者晚年成熟作品之一,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
空前绝后     
典故顾(顾恺之,晋代画家)冠于前,张(张僧繇,南朝梁代画家)绝于后,而道子(吴道子,唐代画家)乃兼有之。宋·赵佶《宣和画谱》  相似文献   

3.
这是宋代画评家对盛唐画家吴道子与北齐画家曹仲达—人不同画风的概括评价,同时也概括了两个时代绘画风格的不同特点和演变。 曹仲达以画“梵象”著称,其画风吸取了印度笈多朝造像的特点使人耳目一新,被称誉为“曹家样”。后世评述其风格:“曹之笔,其体调叠而衣服紧窄”,其意思是所作人物衣纹紧紧贴在肌体上,好像刚从水中走出来一样,即所谓“曹衣出水”。 吴道子的创造成就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他独到的宗教图像样式,称为“吴家样”。因为吴道子画画时,讲究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笔不周而意周”的“疏体”,运用“兰叶描”(或…  相似文献   

4.
婴戏图为宋代流行之题材。娃娃类年画是早期杨柳青年画作品的主要内容。杨柳青年画中的娃娃画吸收了以苏汉臣《秋庭婴戏图》为代表的宋代婴戏图的众多元素。《秋庭婴戏图》用线上多是游丝描,并把笔的提按、徐疾、轻重等等控制到了最为精妙的状态。受其影响,杨柳青娃娃画的线条圆润流畅、富有变化。  相似文献   

5.
在成语故事《画龙点睛》中,画家张僧繇仅仅是"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那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乏神韵的四条龙,转眼就"腾空而去"。可见此间的"点睛之笔"是多么神奇,又是多么需要。如果不是那一笔,四条龙永远不会腾飞,观赏者永远不会感受到张僧繇绘画艺术的真谛。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尽显自己的教学智慧,依据教学进展和教  相似文献   

6.
《野人闲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后蜀孟昶得吴道子所画“钟馗捉鬼图”,图中钟馗左手捉一鬼,右手第二指揽鬼眼睛,笔迹道劲。但孟昶却认为用拇指掐鬼眼睛更有力,于是令黄筌改画,黄筌却另画了一幅献给孟昶,并说:“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气色眼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拇指,所以不敢辄改。筌今所画,虽不及古人,一身之力,意思并在拇指。”黄筌不轻易改动吴道子的画,是他艺术见地十  相似文献   

7.
心诀与手诀     
正唐代文人段成式在《寺塔记》中,记载了画圣吴道子与弟子卢棱伽的故事,颇有深意。故事说:卢棱伽常学吴势,吴亦授以手诀,乃画总持三门寺。方半,吴大赏之。谓人曰:"棱伽不得心诀,用思太苦,其能久乎?"画毕而卒。卢棱伽用心学习吴道子的画风,作品尚未完成,画技就已得到老师的大加赞赏。但是,吴道子却忧其"用思太苦",恐伤及性命,结果一语成谶。故事的关键之处在  相似文献   

8.
王晨 《林区教学》2012,(10):63-64
为劝善惩恶描绘的地狱图,称之为地狱变。这种震撼人心的地狱描绘图,始自印度阿旃多石窟寺。西域、中原也有地狱图流传至今。我国自唐代以后即盛行着这一种绘图,张孝师、吴道子等人,皆为著名之高手。其中,又以吴道子最为有名,他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在"景公寺"墙壁上绘出"地狱图"时,京都长安的观者惊惧万分,不敢食肉,两市屠夫为此而转行。  相似文献   

9.
维摩天女像     
<正>《维摩变相图》,是中国道释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道释人物画,是以《维摩诘经》有关内容进行绘制的,自东晋南北朝以来一直甚为流行,直至两宋时期,仍然是颇为流行的道释人物画题材。从顾恺之首创《维摩诘图》以后,陆探微、张僧繇直至北宋李公麟,均创作了《维摩诘变相图》问世。民间创作的此类绘画作品,数量也非常庞大。据统计,敦煌莫高窟目前遗存《维摩变相图》即达68壁之多,可见这一绘画题材的流行之广。李公麟  相似文献   

10.
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真迹多已经失散,后人见到的大都是宋人的摹本,然而吴道子粉本《八十七神仙卷》却在1937年由徐悲鸿在香港偶然得之。此画纯以线条表现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笔墨遒劲洒脱又充满韵律感。《八十七神仙卷》随徐悲鸿经历战乱,还曾经战火中丢失,又失而复得,留下了一段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11.
东晋南北朝是我国绘画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时期在绘画方面,除了出现歌颂人的绘画艺术以外,还出现了《剡山图卷》(戴逵)、《九州君山图》(戴勃)、《秋山图》(宗炳)、《大山图》(谢赫)、《山居图》(陶弘景)、《雪山江树图》(张僧繇)等一大批山水画作品和《画云台山记》(顾愷之)、《画山水叙》(宗炳)、《叙画》(王微)等我国第一批山水画论文。虽然当时的画作在艺术上比较幼稚、粗糙,正如唐代张彦远  相似文献   

12.
宋郭若虚《图书见闻志》载唐人阎立本观摩张僧繇画迹事,颇发人兴味。“唐阎立本,至荆州观张僧繇旧迹,曰:‘定得虚名耳。’明日又往,曰:‘犹是近代高手。’明日往,曰:‘名下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张僧繇南朝梁人,早于阎立本约百年,自是画坛高手,一代名师。阎立本不盲信盲从,必亲历为验。第一天观摩,得出“定得虚名”的印象;第二天看出了味道,作出  相似文献   

13.
正以线作画,是中国画的特征之一。无论是白描、水墨、浅绛,还是青绿等绘画形式,都离不开"线"的应用和表现。常言道,有笔有墨为之画。笔墨即笔线,"线",是中国画的生命之线。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线描演变出丰富的笔法,古人提炼出了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即"十八描"。其中,兰叶描,是对衣纹曲折向背的一种描法,有其独立性,其特点是在运笔中时提时顿,产生忽粗忽细,形如兰叶的线条;铁线描,因形如铁丝而得名,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遒劲有  相似文献   

14.
苏轼曾对唐代的诗、文、书、画的佼佼者作了一个总结,他认为写诗杜子美第一,作文韩愈第一,书法颜真卿第一,绘画则是吴道子第一。这几个人当中,吴道子属于"半路出家"型,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吴道子开始是学书法的,曾经拜张旭、贺知章为老师,  相似文献   

15.
正魏晋南北朝是中华艺术中极为辉煌的历史时段:书有王羲之,诗有三曹七子二谢,画有陆探微、张僧繇、顾恺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洛神赋》,赋文叙述了自己于洛水边与美丽洛神相遇的故事。本文品味、赏鉴《洛神赋图》,从六朝艺术"明空见性"说起,兼论曹植《洛神赋》的创作动机,点出《洛神赋图》的闪光之处在于宣扬人神相通,以美劝世。本文不同于普通的绘画鉴赏,作者并不在意绘画的内容、笔法,在他看来,不论是画还是赋,都为了展现对美、至诚和自然孜孜不倦的追求。而这一追求古今相通,或许这正是《洛神赋图》和《洛神赋》跨越了千年还能深深打动我们的原因吧。  相似文献   

16.
《孟蜀宫伎图(轴)》,为明朝画家唐寅所作.唐寅(1470年-1523年),是"吴门才子"之一,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苏州人.他初拜周臣为师,取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后又拜沈周为师.汲取了元四家的水墨画法,博采众长,兼融了"院体"的工细与"文人画"的笔墨而自成风格.此画藏于故宫博物院,为绢本设色,尺寸为纵124.7厘米,横63.7厘米,是唐寅早期的作品.该画描绘人物用线谨细流畅,敷色妍丽,属南宋院体一路.  相似文献   

17.
"游丝毛雕"阴刻线工艺发端于春秋晚期,流行于战国中晚期至东汉之际,至汉代这种治玉工艺日臻成熟完善,成为同时代玉作工艺成就的代表作。游丝阴线的刻划多是用细小勾砣旋切而成,组图形态有单阴线、双阴线、直线、曲线、短斜线等多种,此类微雕阴线本身亦有粗细、繁简、深浅之分。高濂《遵生八笺》所述的"双钩碾法、游丝白描",仅是汉玉"游丝毛雕"中的一种特殊形态,不能将其作为定义、判别汉玉"游丝毛雕"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8.
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题"和"目"的解释为:"题",额也;"目",人眼也。额头和眼睛都是人体中最突出醒目的部位,文章的题目也先于文章结构和思想感情映入读者的眼帘,它是张僧繇笔下龙的眼睛,是文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文章题目的重视,很多学生多套用常见的作文题目,如《难忘的一件事》《我最喜欢的一堂课》等,而  相似文献   

19.
正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南北朝时,梁代的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却没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走。听的人不信,偏叫他点上。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作,震破了墙壁,两条龙飞上了天空,只剩下没点眼的两条。这就是"画龙点睛"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隋唐时代,中国山水画已经成熟,展子虔《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盛唐的吴道子进而发展了简练而又写实的山水画法。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在真实描写大自然并表达一定的审美认识上达到高峰。继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分别开创并继承南北山水画派之后,北宋关仝、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各擅胜场。北宋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围绕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核心意境问题,系统地总结了经验,使中国山水画理论更加体系化。经过南宋画家对寄幽情美趣于精粹景色中的探索,至元代尤其是元四家,山水画又出现了重视主观抒发与风格创造的新高峰,也完成了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