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孙夫人碑》,全称《晋任城太守羊君夫人孙氏碑》,又称《任城太守孙夫人孙氏碑》,隶书,书者无考,年月泐。立于西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碑高250厘米,宽97厘米。碑阳刻文20行,满行37字。碑阴刻文9行,满行16字,隶书,为清嘉庆二年(1797年)泰安知府金和钱塘江凤彝撰写的题记。碑首额下有穿,额隶书阴刻“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3行11字。《孙夫人碑》原在山东新泰县新甫山中,后佚。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江凤彝在新甫山中访得,后移新泰县学。1965年,移泰安岱庙汉柏院大门外廊下;1983年10月,移岱庙碑廊。与《吕望表》、《郛休碑》并称晋“三大丰碑”,用笔峻利,结构方整,有汉隶风格。  相似文献   

2.
晋《司马芳残碑》,出土时仅存上半段,中裂为二,残高106厘米,残宽98厘米,正面余文15行,满行17字.碑额阳刻蟠螭文:“故汉司隶校尉京兆尹司马君之碑颂”15字.为司马懿之父司马芳残碑,书体在隶楷之间,是由隶书转向楷书的过渡书体,书法峻逸.在陕西地区发现晋碑仅此一石,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纪泰山铭》,亦称《唐摩崖》、《东岳封禅碑》,刻于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为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撰书的铭文,刻于岱顶大观峰崖壁上.摩崖高1320厘米,宽530厘米.文隶书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字径为16厘米×25厘米.  相似文献   

4.
一、概说《秦泰山刻石》,又称《秦碣》、《李斯小篆碑》,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现存泰山岱庙东御座院碑亭内,为泰山也是中国书法史上记载现存最早的刻石。据宋刘跂《秦篆谱·序》记载,原刻铭文22行,满行12字,凡刻222字(其中大夫二字合为一字),字径6.1厘米。前12行为始皇刻辞,计144字;后10行为二世诏书,计78字(其中大夫二字合为一字),相传为  相似文献   

5.
<正>《段志玄碑》,唐碑刻,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刻立。碑为螭首,高334厘米,宽105厘米,厚35厘米。碑额篆书"大唐故右卫大将军扬州都督段公之碑"16字,无撰、书人姓名。碑文为楷书,23行,满行65字,全文2000余字。此碑原在陕西礼泉县昭陵乡庄河村北段氏墓前,1975年移存昭陵博物馆,为唐太宗昭陵陪葬碑  相似文献   

6.
《楞严经偈语》石刻,嵌在泰山灵岩寺御书阁下门洞外左右壁上.此石刻,《灵岩志》称“圆通经”,实为《楞严经》中部分偈语,用三言至七言以至多言为句,一般四句为一偈,是佛经中的颂词.该石刻所刻偈语内容,为二段,分刻于四石之上. 《楞严经偈语》石刻四石:第一石宽163厘米,刻偈词41行,满行10字;第二石宽147厘米,刻偈语39行,满行10字;第三石宽158厘米,刻偈语42行,满行10字;第四石宽149厘米,刻偈语、题跋、题款36行,满行10字.凡刻文158行,字径皆3厘米,均为行书,高皆39厘米.其中最末4行,题款为正书,字径约1.5厘米.  相似文献   

7.
正【概述】《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碑高240厘米,宽110厘米,厚25厘米,隶书23行,每行36字。碑额题隶书"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额下有穿,穿下书刻碑文,记述衡方生平,颂扬其为政功绩。碑末刻"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汉碑中很少有书写者姓名,此极为罕见。此碑原在山东省汶上县中店村,现存山东省泰安市岱庙内。  相似文献   

8.
正《契明碑》,全称《大周故镇军大将军行左鹰杨卫大将军兼贺兰州都督上柱国凉国公契府君之碑铭并序》,正书,娄师德撰,殷玄祚书。唐先天元年(712年)十二月十六日立,石在陕西咸阳北双泉洞。碑高370厘米,宽135厘米,36行,行77字。碑额篆书15字。现存陕西省咸阳博物馆。明赵《石墨镌华》评其曰:"笔法亦瘦劲可观。"此碑对后世黄庭坚、宋徽宗的书体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作品概况】《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或《汉郃阳令曹景完碑》,又称《曹景完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碑高272厘米,宽95厘米。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在陕西郃阳县出土。现存西安碑林。  相似文献   

10.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简称《多宝塔感应碑》,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四月立于京城长安安定坊。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徐浩隶书题额,史华镌刻。碑高285厘米,宽102厘米;34行,行66字;螭首、龟坐。现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相似文献   

11.
正《大智禅师碑》,全称《大唐故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又称《义福禅师碑》,隶书,碑阳为严挺之所撰,史惟则隶书并篆额,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刻立。碑高202厘米,宽112厘米。阳32行,行61字。额3行9字。碑阴较碑阳晚五年,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刻。阳成伯撰文,亦史惟则书,隶书27行,行9字。碑末附宋淳化、宣和、金大定、明弘治等  相似文献   

12.
正《李元靖碑》,又称《广陵李君碑》《李含光碑》,全称《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碑铭并序》,正书,颜真卿书。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刻。碑石原在江苏茅山句容县玉晨观,高333厘米,宽108厘米,厚34厘米,四面刻,前后各19行,两侧各4行,行29字。宋绍兴七年(1137年)五月十四日,碑被大风折断,后由沈作舟重立。明嘉靖三年(1524年)又遭雷火,碑毁为碎砾,至晚清,残石仅存数片。李元靖为颜真  相似文献   

13.
<正>《仇臣生造像记》,北魏造像题记,又名《三宝造像记》,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五年(524年)刻石,上像下记,呈纵长之势。石上部残,残高100厘米,宽42厘米,厚18厘米。上部为残龛像,下部为发愿文及年代、地名等,正面有楷书文字10行,满行18字,碑的背面与正面基本相同,碑的左右两侧亦刻有造像主人家族的题名。此碑现存陕西耀州区药王山碑林。造像记是佛教兴盛的产物。北魏时代,鲜  相似文献   

14.
正《谒金天王祠题记》,正书,颜真卿书。唐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十二日刻,碑在陕西华阴县华岳庙内《华岳颂碑》右侧,时年颜真卿50岁。拓片高176厘米,宽29厘米,正书4行,行22字。用笔横轻竖重,方圆兼备,结构平整雄壮,字迹奇伟,近于《东方画赞碑》。由此碑可以窥探到颜真卿书风的形成当始于此。《城隍庙碑》,又称《缙云县城隍庙  相似文献   

15.
第一章《曹全碑》概述东汉是隶书艺术大发光彩的黄金时代。《曹全碑》以秀雅多姿著称于世,是汉碑隶书中的珍品。《曹全碑》,全称《汉故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碑阳19行,每行45字(末行39字),共849字。  相似文献   

16.
<正>【作品概况】《刁遵墓志》全称《雒州刺史刁惠公墓志铭》,也称《刁惠公墓志》。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十月刻。高约80厘米,宽70厘米,厚15厘米。字共28行,满行33字。志阴2列,33行。楷书。清雍正年间在河北省南皮县出土,其一角已残缺。  相似文献   

17.
正【概述】《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又称《曹景完碑》《汉郃阳令曹景完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碑阳隶书20行,行45字(末行39字),共849字。碑阴隶书5行,共440余字。曹全系汉初名相曹参之后,孝廉出身,官至郃阳令。曾率兵征讨疏勒国,大获全胜。  相似文献   

18.
《爨龙颜碑》,简称“大爨”,在云南省陆良县城东南约10公里的贞元堡(又称薛光堡)。是南朝宋宁州刺史爨龙颜墓碑。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年),碑身高338厘米,上端宽135厘米,下端宽146厘米,厚21厘米。碑额“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碑文叙述爨氏世系及爨龙颜祖孙三代仕历。碑阳正文24行,行45字,爨道庆撰文。碑阴刻职官题名3列,上列15行,中列17行,下列16行。碑文书体属楷书,但保留有隶书风格,笔力遒劲,向为金石学家和书法家所推崇。  相似文献   

19.
正《韩显宗墓志》,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刻,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于河南孟县(今孟州市)出土。曾归县令陈传薪收藏,后经杜梦麟在志额题跋,置开封孔庙。有翻刻。志石高56厘米,宽33厘米。额篆书3行9字,志文魏楷书,前15行,行24字,后3行,行23字,末行为篆书。志文字体方俊,刻工  相似文献   

20.
《霍扬碑》,篆额《密云太守霍扬之碑》二行8字,北魏景明五年即北魏正始元年(504年)刻。原石在霍村霍氏家族墓地,碑高192厘米,宽96厘米,厚20厘米,碑文正书,17行,行27字。碑文记载了霍扬家族的由来与事迹。书法方整典雅,古色照人,有《爨龙颜》、《高灵庙》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