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丁立华  王传君  刘富江 《科教文汇》2012,(1):172-172,182
随着高校招生及收费制度的改革,普通高等院校的特困生队伍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对这些同在一片蓝天下却面临着不同寻常经历的大学生从内心表示极大的同情和关注。为了切实做好高校特困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本文通过对特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提出了解决特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特困生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特困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而这个群体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心理脆弱。同其它同学相比特困生的心理问题表现突出,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正在受到普遍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特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就如何加强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高校招生不断扩大、高校特困生比例不断增加、特困生在思想和心理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等特征的新形势下,这对开展高校特困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规范管理、广开渠道以及以特困生工作带动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探索了新形势下开展特困生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说”难以显性检测,不好命题,高考很少设计;另外,书本厚,时间紧,连课文都难授完,哪有空闲让学生“说”;同时,随着年龄增大,学生已不再那么单纯,心理越来越复杂,高中学生课堂上也就越来越懒得“说”。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招生并轨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 ,学生上大学原则上均应缴费。”“改革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的作法 ,逐步实行收费制度。”因此 ,特困生无力上大学现象日益严重 ,比例增大 ,缴费上学与一些学生家庭无力承受的矛盾 ,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就特困生问题谈几点感想。1 高校特困生现象及成因特困生是指家庭供给能力低于该生所在学校收费标准与该校所在地区最低生活水平之和的一部分高校在校学生。高校特…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因其形象直观,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心理课堂教学之中,以此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心理课堂的积极性,营造心理课堂的深“情”厚“意”,提高心理课堂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王健  彭新 《中国科技纵横》2014,(16):294-294
近年来,在我国的运动训练教学改革与理论研究中,运动员的心理情绪调控越来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认为:“心理情绪可以决定运动成绩的质量”,因此,研究探讨运动训练中如何调控运动员情绪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陈卫新 《科教文汇》2009,(12):122-122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给学生作文下评语,则是这一环节的点睛之笔。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易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然而,传统的作文评语大多公式化、模式化,僵化教条的语言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写作的心理。本文就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作文下评语。  相似文献   

9.
一、幼儿素质教育的由来一方面,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要求迫切了,有了教育投资的心理,也有了教育投资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期教育。广大家长已经不满  相似文献   

10.
覃继勇 《科教文汇》2013,(26):151-151,162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资助贫困学生,“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然而现实的问题是非贫困辍学的学生却越来越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现象会有什么危害?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笔者认为应着力从政府、社会、学校、家长这几个层面去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郑 《科教文汇》2013,(18):175-176
目的:研究大学生感戴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三者的关系。方法:采用董霞修订的大学生感戴问卷,段建华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以及Kessler10中文版量表,对武汉市3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3份。结果:(1)大学生的感戴水平存在性别差异(F=3.483,p〈0.0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专业类型差异(F=5.793,p〈0.05);(2)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与心理健康存在负相关,三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感戴和心理健康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43.3%的变异。结论:女大学生感戴水平高于男大学生,文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理工科大学生;大学生的感戴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感戴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强。  相似文献   

12.
张强 《科教文汇》2014,(6):205-205,209
近年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2004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发生后,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目前,该领域的理论和研究主要涉及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对此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登建 《科教文汇》2012,(23):14-14,16
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学习、习惯、心理、态度等方面。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提高自身心理健康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积极组织班团活动,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与家庭的沟通,让学校和家庭共同来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陈际 《科教文汇》2012,(14):193-193,196
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需要学校及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就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进行分析,并对高职院校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的预防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黄晓庆  张薇 《科教文汇》2013,(3):191-192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心理健康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关注。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几年,在大学生当中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自杀、他杀、休学等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为了减少此现象的发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高校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旨在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6.
潘敏 《科教文汇》2011,(24):167-168
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现实的过程。建立心理问题发现、跟踪和干预机制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减少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困惑和不良影响,高校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机制,保证每一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实施全程跟踪辅导和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预防学生伤害事件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彭志彬 《科教文汇》2012,(15):65-66
当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日趋成为很重要的问题。本文围绕对中小学优秀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分析了一些中小学优秀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提高中小学优秀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王怡青 《大众科技》2014,(8):159-160
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成为重要工作之一。但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视化程度不够、缺乏专业老师、指导形式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建设,加强老师的专业提升,完善学生心理档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等策略,来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9.
阳爱国 《科教文汇》2011,(24):100-101
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个性、健康的心理、较强的心理调适与承受能力,就难以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正处于心理躁动的青春期的高中生心理是否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高中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探讨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0.
朱颖 《科教文汇》2012,(23):190-190,193
对于所谓的积极心理学,是在20世纪后期兴起于美国的一门心理学思潮,这门学科是符合现代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启发与借鉴意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中职生的积极人格为首要目标,以塑造中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重点内容,以丰富和深化中职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为手段,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为保障,构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心理体验,构建积极完善的校园文化环境,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推进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