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享有"译界之王"的美称。在二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他一共译书180多种,涉及11个国家90多位作家的作品。将对林纾文学翻译的动机、特点和重要性进行简要地介绍。  相似文献   

2.
翻译类别有很多种,其中包括作家翻译自己的作品,即自译,这是翻译中并不多见的现象。通过对自译概念的介绍,首先回顾国内外的自译作家,然后选取林语堂的自译作品作为个案研究,在词语、句法、篇章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试图从林语堂的自译实践总结其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潘磊 《科教文汇》2009,(5):242-242
十八世纪末期,法国兴起了一次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大革命的爆发,使整个欧洲到处都发生着剧烈的动荡、尖锐的冲突和急剧的变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国文学界先后兴起了一股浪漫主义的思潮。德,英,法,俄等各国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本篇论文将以这一时期英国的代表作家雪莱为例,论述法国大革命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两年前,法国作家米歇尔·乌勒贝克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基本粒子》,在西方文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部反映当代西方性爱与色情风习的小说,挑开了西方社会文明与自由的华服,亮出了它的溃疡。读完它,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悲凉。米尔·乌勒贝克(1958—)是20世纪90年代登上文坛的法国作家。他的第一篇题为《活着》的论文于1991年秘密发表,第一部小说《格斗领域的扩展》在199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战斗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娟 《科教文汇》2010,(34):154-154,173
伪译者借助翻译的名义,进行非原文本和译文的转化。文学翻译体现译者的创造性。本文以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为基础,研究伪翻译的创造性,找到文学翻译和伪翻译的共同之处,以阐明伪翻译亦是伪译者一种文学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6.
《今日科苑》2014,(11):30-33
<正>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法国作家莫迪亚诺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现年69岁。颁奖词称,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此前,他频获重量级奖项,其作品《环城大道》于1972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暗店街》于1978年获龚古尔文学奖。诺奖委员会的颁奖词称,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唤醒了对最不  相似文献   

7.
马海娟 《内江科技》2008,29(1):50-51
本文通过多元系统理论来研究外国翻译文学与我国本土文学的共生及融合的现象,研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即五四运动前后翻译文学如何从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并对本国本土文学产生影响,系统地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进行翻译活动的研究工作中,结合社会语言学,能够促使翻译研究工作逐渐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进而能够促使翻译研究工作得到质的飞跃。本文主要介绍了翻译社会语言学基础,探析翻译活动与"科学场"的基本概念以及认识翻译活动的"介入理论"。  相似文献   

9.
吴海燕 《内江科技》2008,29(3):99-100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提出了翻译中所需要遵循的三条标准,即忠实、通顺、美,这三条标准在他的成功译作《浮生六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来解读其英译的《浮生六记》,以期能为林译研究添砖加瓦,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问题进行积极探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多维度的研究模式尚未形成.为促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实施,聚焦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现状,以中国文学作品为例,回溯其翻译传播过程,构建行之有效的研究模式.基于马莱兹克社会系统模式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在"翻译学+传播学"的基础上,融入社会学的相关概念,构建了以"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的相互作用为焦点的社会翻译传播学研究模式,并根据翻译生产及译后传播过程中主要任务及行动者的不同,分别构建出包括翻译、编辑、出版,以及流通、评论、认可的行动者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在"西方商业出版社出版"的框架下,翻译生产过程中的译者、作者与传播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译讯的生产发展;译后传播过程中行动者的相互作用以及"非人类"行动者的转化,将直接影响媒介关注点、文章可读性以及受众接受度.构建出的社会翻译传播学研究模式切合当前研究热点,贯穿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全过程,其中各行动者网络独自运作又环环相扣,实现了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受众、传播目的、传播环境七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形象化表达,为研究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法国著名小说家、存在主义作家阿尔伯特·加缪并不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作家,但他在存在主义方面的影响以及把存在主义哲学引入文学写作领域方面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本文对其作品《客人》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翻开19世纪欧洲大陆的文学作品,我们会看见另一番景象。拿破仑像一座灯塔,矗立于文学之海的岸边,将其闪耀的光芒播撒在波涛翻滚的海面上,引导一些舵手驾船靠近他,仰其光芒。可以说,这些伟大作家、诗人对拿破仑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类社会进步浪潮的关注,对人类社会前途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涂宇明 《科技风》2014,(14):227-228
接受理论文学翻译模型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创新,而且在翻译实践活动和译本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用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本文简介了接受理论文学翻译模型,并从接受美学角度对文学作品的重译,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译者对目的语读者的关照和翻译的对话性特征这四个概念进行了相应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王秀云 《中国科技信息》2005,(17A):214-214,237
晚清以来,人们一直把林纾称为“翻译家”。本文通过阐释当时的社会环境、大众认可的翻译理论以及林纾的语言把握程度,对“翻译家”林纡提出质疑:林纾的确为中国的文学翻译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他用文言出版的大量外来文学不是翻译成果,而是整理纪录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该文简述了19世纪法国汉学家毕奥(Edouard-ConstantBiot,1803-1850)的生平,详细考证了他对中国古代天象记录(彗星,客星,流星)的翻译与介绍,所依据的中文文献,与当时汉学和天文学研究的关系,并以毕奥对中国古代流量研究为例,探讨中国古代天象记录对西方天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叶立刚 《内江科技》2006,27(6):44-44,49
通过具体译例说明社会文化语境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同时探讨了文化词汇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文学翻译必须考虑社会文化语境因素,这对译出高质量译作非常重要,并提出了一些关于源语与目的语语境产生差别时的语境增补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文话交流活动在世界的日益频密,使得文化差异这一往往会对交流活动构成障碍的概念突显出来。文学创作作为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借助文学翻译架设了跨文化交际桥梁。文学翻译自然难以避免以各种翻译途径克服文化差异这一重任。  相似文献   

18.
翻译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转化,还有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不可避免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通过描述性翻译来研究后现代美国女性文学译介,论述影响译介的不同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9.
1996年10月至11月笔者赴法国和德国讲学时,顺便关注了这两国钞票上的头像。法国50法郎钞票上的头像是 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00~1944)。他是在二战期间牺牲的法国飞行员和作家。他的成名作是《夜间飞行》(1931)和寓言《小王子》(1943)。200法郎上的头像是法国著名法学家和政治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孟德斯鸠(1689~1755),是著  相似文献   

20.
武琳蕴 《金秋科苑》2011,(6):177-177
本文首先阐述了翻译的性质及奈达的翻译等效论。进而谈翻译家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创作,并指出这样的创作是一种再创造,而不是简单的两种符号的转换。文章认为,翻译文学应该是译者本国文学财富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