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校德育高耗低效历来为业内外人士广为诟病。反思传统德育,偏重于外摄教育、权威教育、服从教育,轻视乃至无视教育主体自身的理解、体悟、自省、自律等作用,使得不少学生在学校德育情境下的表现与非学校德育情境下的表现迥异,实实在在地表现出知行不一、知情不一等矛盾的双重人格,正如有些学者说的“口头上君子,行动上小人”。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学校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的德育.它不仅仅是解决学生德性的认知问题。而且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证明,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德育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目前德育实效性不高的主要成因是:  相似文献   

3.
李斌 《中国德育》2004,(9):25-27
主体性德育是指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主体的自主性活动为基本特征的;以提高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它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它要求教育者深入研究教育对象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注重他们对道德内涵的“顺应”和  相似文献   

4.
作为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品德与社会学科必须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同步进行,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扩大教学效果,创出德育工作的亮点。目前承担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任务的主要是小学语文教师及班主任,因此教师有责任也更有能力结合学校德育重点和班级实际强化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体性德育活动,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教育与素质教育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学校德育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大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素质,促进社会道德的超越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成效,有两个必要的途径,其一是让学生作为主体出现在每一个教育场中,即实现其主体性;其二是将德育活动依附于现实的学习、生活,继而落实到学生个体,即实现其生活性。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置身于德育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道德认知与体验,实现道德的成长。而这两个途径都要求德育工作者树立立体的德育观,把德育的总体目标细化为若干个看得见、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当前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从分析构成高校德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入手,按照新时期的要求,提出了提高高校德育有效性的五个构思。  相似文献   

8.
对教育活动主体性的强调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所谓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是人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人格品质。主体性表现为主体精神的弘扬和主体能力的发挥,它是人得以全面、自主、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也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所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精心设计和有效组织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健康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学生的发展就会落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就只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因此,学校要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10.
黎进来 《教育导刊》2005,(10):30-31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学校德育也面临着许多困惑和挑战。我校教师经过一段时期的追踪调查,发现了学生在人格成长中普遍存在的几种现象:一是依赖性强,表现为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意识不高,自理能力不强,养成了强烈的依赖性。二是双重人格,表现为在校尊师守纪,文明有礼,讲究卫生,乐于助人;而在家则唯我独尊,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书包随处丢,书房摆设杂乱,街头乱扔乱丢。三是进步欠明显,一些学生虽经老师反复教导,  相似文献   

11.
学校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开展特色的德育实践活动,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实施学校德育课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借助德育实践活动等多种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2.
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情感意志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人的能动性是人的道德发展的根本性力量。道德教育只有重视受教者的主体性,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尊重人的道德选择的自主性,才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德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学校德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在这个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重新审视传统的以“灌输”方法为主的德育模式,坚持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丰富德育方法,重视德育实践,构建主体性的德育模式,实现德育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4.
赵晴 《四川教育》2001,(5):16-16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教育。人的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创新精神的源泉,也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初中学生在生理上正处于青春初期,伴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其心理上也在发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变化:性意识觉醒、个性心理逐渐成熟、社会兴趣激增、感情世界丰富等。这正是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关键期”、“黄金期”。学校应抓住这个契机,选好切入口,对学生实施主体性教育。我们认为初中生社会交往良好心态与技能培养是实现学生个体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假如一名学生没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即便具有再高的知识水平、再强的技术能力,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已经成为现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在此对提高小学生德育有效性的策略进行简要探究。  相似文献   

16.
公主岭市黑林子镇中心校从第一次制订并实施《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提纲》,进行德育实验以来,取得一定成绩,成为德育先进校。1992年,学校又制订《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德育实验方案》。回顾和反思这么多年来学校德育的历程,察觉和悟出当前学校德育之所以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落后于当今学生的实际,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学生领导力是学生依托其能力素养而产生和扩大的,促使组织中其他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作用的影响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领导力的培养要注重德育引领。在“红领巾寻访”德育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领导力,要从“点”上融入、“线”上串联、“面”上拓展,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为学生发展赋能。  相似文献   

18.
<正>德育活动是以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没有活动就没有德育,活动使主客体发生联系。在学校,活动是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过程,是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高校体育教育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研究,来实现塑造高校学生主体性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发展空间,更强调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除了各种指导课外,学生更多的时间是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和社会中,他们要按计划进行调查、考察、实验、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研究活动。也正是由于这种发展空间是开放的,所以学生在积极参与、亲历实践中,会经历各学科课程难以遇到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个性最大限度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