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德育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的途径是指教育者对青少年实施德育时可以利用和选择的渠道或路径。在受教育者周围,有利于实现德育什务的渠道和路径是多种多样的.这样为探寻多种德育途径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德育的实施拓展了新的途径。我们可以根据基本相同的德育因素相对集中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划分出多种不同形式的实施德育的途径。-。政治教学教育的途径它是指通过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以思想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人生哲理、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以及…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提出的儿童教育建议作了分析和思考,并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指出《教育漫话》中三点可资借鉴的地方:其一,教育者必须重视儿童的德育;其二,教育者必须发掘儿童的潜能;其三,教育者必须尊重儿童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健康生活一直是重要的教育主题,当前也被写进德育课程标准和德育教材,成为课程的重要内容.健康并非对生理状态的简单表达,而是作为一种道德话语表示人的生命整体呈现出完好状态.健康如美德,追求健康本质上是一项道德活动.对于健康生活,社会与个体分别承负不同的道德责任.对道德责任的认知与践行是德育课程在进行健康生活教育主题时必须把握的教学重点,教育者可关注以下方面:调整观念方向,重视健康生活教育的道德视角;突出情境与背景,丰富学生对健康生活问题的多维分析;引入伦理视角,加深学生对健康生活问题的道德思考;促进实践转化,在行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强化·浸润·体验·养成"德育模式是我校基于对学生成长规律性的分析与把握而提出的。施行这个模式,目的是通过强化教育,引导与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通过文化浸润和活动体验,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固化,并内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一、把握时点规律,强化德育标准由于地域文化、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各不相同,学生的思想情况各有特点,道德认知水平各有差距。如何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及早帮助学生确立德育成长目标十分重要。第一,重视高一起始年段的德育衔接工作。学  相似文献   

5.
"完美"的不安李大同对儿童少年实施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及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均需要开展一些教育活动。活动蕴含着教育者的意图,通过活动将此意图深入到儿童心中,以收到教育效果。为此,教育者要精心设计,调动一切教育手段,使活动富有童趣,为儿童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6.
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实现真正的德育是学校教育努力追求的方向.学校德育主要是对学生的品行、道德、思想、政治等各方面素养展开集体教育,德育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反抗.过分注重成绩和智力发展的教育是缺乏温度和生命力的,品德作为人立身处世的重要保障,应该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在更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今天,教育中的心理因素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实现心理健康与德育的融合渗透,是当前基础教育的关键任务.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主题班会是在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组织开展大学生德育活动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养成过程,是班团开展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大学生主题班会,怎么样能开展好大学生主题班会从而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每个教育者探讨研究的课题,怎么样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值得每个教育者深思.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中,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者的个体价值被等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仅被认为是对教育对象而言的,这既遮蔽了教育者个体性价值主体,又笼统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恰当地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者的个体价值,既要澄清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所指及其属性对个体教育者主体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相似文献   

9.
一、德育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但由于许多教育工作者认识上的不足,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道德教育或政治教育。甚至有些教师把德育理解为政治课教育,认为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是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德育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不是一种品德的养成。当然德育也不仅是学校德育,按其发生的场所还包括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三者是按学生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所经历的德育形式来划分的。而学校德育教育是德育养成和品德内部矛盾运动的主要场所,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苏霍姆林斯基有几个重要的教育思想:学生最需要的是自由时间;大自然是儿童的第一课堂;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关心儿童的健康;教师最重要的教育素养是深刻的科学知识.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的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但至今未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根据杜威的德育思想构建生活化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的德育思想全面而又系统地构建了生活化德育的合理本质与内核。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作为理论依据,文章解释了生活化德育“回归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即把社会生活作为德育的本源与基础,在新课程的教材上体现了回归有意义的儿童生活的主题;“做中学”思想说明了“经验”和“活动”在生活化德育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们是形成儿童道德品性的重要教育方法;“儿童主体性原则”确立了德育中儿童的主体地位,通过发挥儿童主动性,培养儿童的能力和情感。文章从杜威的思想联系德育实际探讨了生活德育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学生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一、提高教育者自身创新力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当务之急首先,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者创新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过程,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能动的、创造性再现。教育者为了把握教育对象思想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需要,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抽象方法,塑造出教育对象未来的理想形态和功能。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劳动汗水凝结的过程,即价值创造过程,产出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即受教育者认知能力和思想觉悟的提高,练兵打仗的热情的高涨。其本质就是教育者在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3.
如何全面地从实质上认识德育过程,它关系到学校德育的方向、性质和能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问题.人类社会有学校教育以来,任何学校全面的德育过程都应有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受教育者的能动过程,受教育者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受教育者德的社会化过程.德育过程的实质,就是使受教育者德的社会化.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进行教育导向和调控各方面影响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按照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需要在德的性质和德的发展方向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导向,并将家庭、环境和社会各方面对受教育者德的影响调控到统治者所要求的德上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者要根据社会需要,在品德、思想和政治等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导向,使受教育者沿着社会所要求的德去发展提高.二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  相似文献   

14.
舒艳琴 《湖北教育》2022,(6):14-15+4
<正>在“和雅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光谷二十五小主要从“和润德育、和乐课程、和趣课堂、和雅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一、和润德育“和润德育”旨在培养具有基本的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新时期少年。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实际,以“人人心中有集体”“人人有好习惯”“人人有乐趣”“人人有进步”为抓手,着力实施“和润德育”。  相似文献   

15.
德育与心育     
薛永宽 《班主任》2004,(8):9-10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重点解决的是人的社会倾向性问题,即"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心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心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心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教育、耐挫力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等.尽管德育与心育在教育的侧重点与内容方面不尽相同,但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弄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实践上如何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正>新时代的学校德育,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强调课程育人。而一所学校的德育课程实践,则体现出教育者的育人精神与时代担当。德育课程实践是教育者宽广的教育视野的体现。视野决定未来,教育者的教育视野往往决定学校德育的创新高度。正如斯宾塞所说:“在教育你的孩子时要进行你自己较高的教育。在心智方面,你必须学好那门复杂的学科,那就是在你的孩子、你自己和社会中所表现的人性和它的规律。在道德方面,你必须经常发挥你的高尚情感而控制那些较低级的。”即教育者需要拥有丰富、开阔的教育视野,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与品德形成规律,系统建构与实施德育课程。学校的直接德育课程、间接德育课程及隐性德育课程,都淋漓尽致地体现着教育者的儿童观、课程观、教学观以及世界观。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教育者用社会思想品德规范教育影响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专指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德育工作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受到所在环境的制约,因而环境对德育工作的开展也必然产生影响。就社会环境而言,和谐正成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在和谐社会视野下,深入研究和把握高校德育工作的状况和特点,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态度改变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态度的转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研究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对象及教育情境构成影响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四个基本要素,协调平衡认知结构则构成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内在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握好态度改变的一般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有效地借鉴和运用态度改变的方法和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要提高德育效果,必须正确认识并把握德育系统的结构,保持系统的有序性.受教育者是德育系统中的主体,与教育者是主体间性关系.受教育者具有自组织的特性.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组织功能,让学生"学会选择",真正成为自身道德价值体系建构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数学解题中的雅努斯思维●广东省顺德市第一中学宁垂信雅努斯——相传是古罗马中的一尊门神,它有着截然相反的两副面孔,因而在思维理论中,人们把对两种截然相反情况的同时考虑,称为雅努斯思维或两面神思维。雅努斯思维是美国学者A·罗森堡于1979年率先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