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时期京报并没有因新报的出现而趋于消失,反而成为新报中不可或缺的文本,出现了"文本中的文本"的独特现象.从文本理论的视角切入,发现新报之所以文本化京报,有吸引读者、培养读者群体层面的考虑,但京报自身所蕴含的政治权力,及其侧身其中的晚清社会和历史语境或更具决定作用.在华外籍报人将京报视为最权威的消息来源,通过将京报文本化为新报文本,而渐趋建立新报的权威;中国本土报人则通过将京报置于新报报首等方式,表明其中国性与合法性,在办报理念和实践上践行着一套尊王话语.通过与新报之间的互文作用,京报渐趋完成了从官方消息到大众化消息的蜕变,使读者从单一的官方权威解读中解放出来,跳出京报所定义的天下,进入新报所定义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编辑寄语     
本刊第五期的选 稿、校稿、定稿过程正值北京奥运期间.这个夏天,编辑部同仁一边受着奥运的激情,一边编成了这一期的杂志,当暑热渐渐远离的时俯瞰 ,散发着幽幽香的第五期与读者们见面了.  相似文献   

3.
《大观周刊》2012,(44):336-337
解构主义既否认作者的上帝地位,又否认文本的上帝地位,而是将读者视为上帝,强调读者对于文本的支配权力。解构式阅读则尊崇自由和富有创造性的阅读,总体来看是一种具有完整性、包容性的开放式阅读。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当中融入解构主义具有很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能够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青年记者》2017,(3):17-18
太阳照常在大地的另一端升起,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这是2017年的第一天,我们依然如约相见,相伴而行.此时此刻,亲爱的读者朋友,这是我们新的一年第一次见面,请接受我们朴素而真挚的问候与祝福! 我们身处于这个巨变的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正在深刻而迅速地颠覆着现实秩序的根基,对于很多传统行业来说,阵阵末日来临般的寒意扑面而来,既然无法置身其外,就不得不变、不能不变了!  相似文献   

5.
复旦大学新闻系主编的《新闻大学》与读者见面了.对于上海以至全国新闻界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新闻大学》的编辑方针表明,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培养新闻专业人才贡献力量.为达到这一目的,它把最主要的篇幅用来传播新闻专业各学科的基本理论,介绍新闻编辑、采访、写作的基础知识,反映中外新闻事业发展的情况、问题和经验.新闻事业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在当今这个时代,许多重大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往往离不开对新闻力量的正确发挥和运用.正如胡乔木同志曾经指出过的那样:"新闻是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是最主要、最有效的宣传形式".从目前的形势看,要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周桂羽 《东南传播》2023,(4):128-131
跨媒体叙事是我们时代重要的叙述模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刻影响着后媒介时代的受众。受众是媒体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媒介融合带来的权力变动影响着跨媒体叙事文本的生产过程。同时受众作为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其与信息生产者的权力关系也深刻影响着跨媒体叙事产业的发展。基于赋权理论视角,从意义生产与解读、受众内部的权力关系、受众与资方的经济博弈三个维度分析后媒介时代如何赋权受众。研究发现,在后媒介时代,跨媒体叙事不仅赋予受众极大的生产权力,同时也提升了受众解码信息的自主性。受众内部之间、资方与受众之间在权力的博弈中寻求平衡。不同维度上的权力重构在文化与经济上共同促进了跨媒体叙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阅读时代,网络文本和读者都发生了迥异于纸媒阅读时代的结构性变化。网络在给大众带来阅读自由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信息焦虑、阅读浅表化等问题,这使文本和读者主体性的构建成为网络阅读关注的焦点。接受美学对文本和读者主体地位的研究理论,为人们认识网络阅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为网络阅读构建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周玫 《新闻知识》2013,(1):15-17
当今时代,科技的进步使网络审美生态系统得以建构,加速了新的审美内涵的形成,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在审美主客体关系上,网络传媒审美反对作者与读者简单的授受单向度过程,强调两者身份合流;在文本的存在问题上,网络传媒没有即在、现成的文本,文本是读者与作者交互性的建构物;在文本间的关系上,复制技术模糊了原作与复制品的关系,文本间是一种拟像生存;在审美的期待功能上,网络传媒的审美精神表现出嬉戏性和回归游戏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开栏致读者:随着新的一年到来,《前沿对话》这个专栏与您见面了。该专栏将瞄准媒体发展趋势和学术前沿,关注传媒界具有广泛影响的事件,围绕热点问题,约请业界人士进行对话、探讨,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供借鉴。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0.
康艳艳 《出版广角》2021,(10):71-73
《吕梁英雄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真实写照,这一红色经典已经成为不同媒介时代反复传播的文本和符号.《吕梁英雄传》历经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社交媒介和空间媒介的媒介生态衍变,在现代媒介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被重新书写、叙述、建构,成为一个独特的跨媒介文本.  相似文献   

11.
读者来信     
读者来信[编者按]“编辑部传真”栏目本期与读者见面了。我们想通过这个栏目,在读者、作者和编者之间架起一座供大家切磋琢磨、研讨交流的桥梁。这里刊发的郑保勤先生的来信与来稿,就是在同上期陈力丹先生的文章进行学术对话。这种实事求是、平心静气的探究与争鸣,正...  相似文献   

12.
在今天的这个时代,阅读也许需要格外的智慧。印刷物数量的激增、不负责任的炒作,使读者的选择与领悟变得越来越重要与切实,过度的信息泛滥如同大而无当的数字无益地反复叠加,对于我们的智慧并无半点增益。读书能够开发心智,开启智慧性与创造力的钥匙始终在读者的手中,"著书、读书同样要有智慧,优秀读者之感受力及其  相似文献   

13.
标题是新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俗语说的“看报看题,看书看皮”虽常被用于贬义,但也说明了标题总是最先和读者见面的。打开报纸,首先跃入眼帘的是标题,标题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读者是否继续深读这篇文章的心理。 “题好一半文”,一个好标题常常会使一篇新闻添辉增色,画龙点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空前活跃的时代,读者总是想以最快捷的方式、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量的信息,在报纸这个巨大的信息源中,读者对新闻的选择过程也就是通过浏览标题完成的。所以,报纸争取读者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标题的竞争。  相似文献   

14.
"万物皆可嗑"的时代,大众进行想象性拼贴以服务自我.新媒体时代下,传播角色多元化,传播权力全民化,大众可想象可解读的空间增多,不同社群的参与欲望也随之增强.在此过程中,受众的身份多了一层中介的意涵,粉丝成为积极的受众、文化的主动生产者.传播文本在构建与扩散中,产生了大量的可再生性文化符号,越轨性与独立性逐渐淡化,"嗑文化"进而被"招安"进主流文化的麾下,在抗衡与收编之中,不断反省自身,实现身份革新.  相似文献   

15.
“微时代”——从日本的手机小说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视听界》2009,(5):116-116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质在近些年来逐渐展现,即媒介生产与消费都进入了“微时代”,内容生产是“徽创作”,内容消费是“微支付”,内容:体验是“微阅读”。:微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媒体文本先前的“宏大叙事”与“意义承载”,媒体生产与消费变得越来越切片化,娱乐与体验也越来越即时性。日本近些年发达的手机小说可以说是这种媒介“微时代”的一个影像。  相似文献   

16.
图片,是一种比语言更为直观的思想表现形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读书看字成了都市人一种奢侈的习惯,因此图片对于读者的感染力就更加重要.因为忙碌,大家养成了看图来选择消费品的习惯,于是,有些人把这个时代称为"读图时代".  相似文献   

17.
"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①在这里,我们采用"文学接受"这个文学理论术语,而不采用传统的文学欣赏或鉴赏.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正> 现在各类型图书馆为了方便读者、使图书广泛与读者见面、提高图书的利用率,一般都在图书阅览室采取了全开架的形式.这是深受读者欢迎的一种管理方法,但随之而来的是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乱架时有发生,偶而还有丢失现象.为管理好图书,除管理人员经常向读者进行爱护图书的  相似文献   

19.
编辑的创造性在于发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部作品,在它完成之后与读者正式见面之前,要送到出版社或期刊社与"普通读者"之代表的编辑者进行第一次见面--作品原有的美,要被编辑者所接受、评判、消化.然后,编辑回过头来,再对作品有欠缺的、不完美的、可以继续挖掘的地方予以弥补、修正、充实,使之尽可能地达到完善、完美.这个过程便意味着正是通过编辑这一环节,作者实现了其作品由主观到客观、由心灵到现实的哲学飞跃.同时也说明:作者已经完成的作品,其实并没有完型,要使它从潜在美转化为现实美的意义上最终完型、定型,必须经由编辑之手进行加工整理.而所谓的加工整理,其实就是对作品进行编辑意义上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20.
编辑活动是指向读者的一种活动,通过编辑,让作品或者文本作用于读者,编辑的目的才能达到.在作者、编辑和读者的三边活动中,读者是受动者,也是目的,因此,如果忽视了读者的接受心理,这样的作者和编辑是不可想像的.在这方面,接受美学的理论十分重视读者对文本生成的重大作用,甚至认为读者本身就是文本的一个有机因素.这些理论对编辑学研究也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Wolfgang Iser,1926-)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认为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为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