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夜莺之歌》(六年制第十册)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男孩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鬼子的故事。学生读完课文后,往往认为课题意思是:一个男孩学夜莺的鸣叫声。显然,这样的认识是很肤浅的。 教学时,我针对课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题中为什么用‘歌’,而不用‘鸣声’或‘叫声’呢?”  相似文献   

2.
学习《夜莺的歌声》(人教版第十册)时,同年级的老师为两个句子的修辞发生争论:1.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它们的修辞手法是属于借喻,还是借代?  相似文献   

3.
那天我上《夜莺的歌声》。我背对学生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时 ,下面发出了几声“夜莺”的叫声。我知道又是那顽皮的学生在扰乱课堂纪律了。我转过身来 ,扫视了一下全班学生 ,教室里立即寂静无声 ,大家显然在等待着我对“夜莺”的呵斥。我正想责备是谁在捣蛋 ,但转念一想 ,不如……“刚才那只‘夜莺’叫得真好听。你能不能再叫一次给大家听听?”同学们愣住了 ,教室里更安静了。我接着说 :“老师是真心想听一听你再学夜莺叫一次。”这时 ,那个先学夜莺叫的同学就轻轻地又叫了几声。我又接着说 :“大家都会学夜莺叫吗?”我话音刚落 ,教室里立即响…  相似文献   

4.
读为何物读为何物?有何重要意义?重新审视读之要义,对我们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无裨益。读1936年版的《辞海》:(一)诵书也。见《说文·公羊传·定》元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疏:“习其读,为习其经而读之也。”199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①看着文字念出声音。②阅读,默看(文章)。③指上学。④字的念法。诵《现代汉语词典》:①读出声音来。②背诵。③称述,述说。可见,“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义:一是“诵”,看着文字念出声音,有别于一般的“看”,这是“读”的最初意义;二是“看”,阅读,默看,“含于内而不宣于外,存于心而不传于人”,是在…  相似文献   

5.
鲁迅支持的《海燕》月刊被查禁后,方之中创办《夜莺》月刊,以鲜明的立场、犀利的笔锋,继续坚持左翼文艺方向,撑起左翼文艺运动的大旗,《夜莺》被称为《海燕》的姊妹刊物。因为鲁迅,方之中吸取了力量;因为《夜莺》,方之中与鲁迅结下了战友的情谊。  相似文献   

6.
说“羮藿”     
高语三册《〈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中“一箪食,一豆羹”之“羹”,课本无注。“羹”在古代为何物?羹,先秦为一种带汁的肉食,和味的浓汤,又称羹汤。肉羹名臛,《尔雅·释鸟》有“枭鸱”条,宋代邢昺疏:“其肉甚美,可为羹臛。”这在古人不少著作中都有论述,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羹臛法》,唐代  相似文献   

7.
《孤独的收割人》(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一诗中有这样两句诗: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杜鹃声唤醒了春光”。《教师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认为这两句诗是从反  相似文献   

8.
“夜明砂”为何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语文》(人教版)新教材第二册《石钟山记》文后,收有清人俞樾《春在堂笔记》卷七中的一段文字,大意是对苏东坡关于石钟山得名之因的解说提出异议的。其中有一句:“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此中夜明砂为何物?《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中均未收此条目。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好为《梁父吟》”,“好为”表示经常性的行为,显然可以观出诸葛亮对于《梁父吟》的喜好程度。诸葛亮钟爱的《梁父吟》为何物呢?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册《隆中对》一文课下注为:“《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注解本身无误,但释文过于含糊,《隆中对》开篇即指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并非修饰之言,实属微言大义耳。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类似可以开启学生…  相似文献   

10.
有一位农村教师在检查《夜莺之歌》(六年制小语第十册)自学效果时问:“你们觉得本文的结尾写得怎样?”这时有三个学生相继回答说:“本文结尾含蓄,耐人寻味。”教师说:“很好。”于是,对本文结尾的处理就以这样草率的问答而告结束。课后,笔者好奇地问了这三个同学:“《夜莺之歌》的结尾  相似文献   

11.
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三册李白写的《越中览古》时,有学生问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诗中最后一句“只今唯有鹧鸪飞。”中的“鹧鸪”为何物?一是为什么选它入诗?这两个问题确实令人深思。为了探个究竟,我翻阅了几卷书,了解一个大概,同时也把“鹧鸪”在诗中的意蕴作如下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二册《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最后一段,引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一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前人们还据此概括了一个成语:沧海一粟。那么,此处的“粟”指何物?一般的辞书都释为粮食的“粟”或“谷子”“谷粒”。《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汉语成语词典》1986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辞源》1983年修订本 (2000年印刷)、《辞海》1999年版,在释“沧海一粟”时,都是这样理解的(分别见第122页、76页、1863页、缩印本1072页)。不少教材和选本,则对此未作注释,或许是编者认为它就是上面所指的内容,人们容…  相似文献   

13.
在古典小说里.我们常常会看到“太岁头上动土”这句熟语。如《水浒》第二回史进对陈达喝道:“好大胆,直来太岁头上动土。”这句熟语用来比喻触犯有权势的人,自取祸殃。“太岁”是何物,为什么如此厉害?有下面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材中几次出现《梁甫吟》。诸葛亮“好为《梁甫吟》”(《隆中对》);李白《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杜甫《登楼》:“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吟》究竟为何物,何以值得文人墨士垂青?  相似文献   

15.
正"无恙"一词可谓生命力极强,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到今天,历久而不衰。《战国策·齐策》中,赵威后问齐国的使臣:"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1956年,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也提到它:"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两个例子中,前者的"恙"分别当祸患、灾害、忧虑讲,后者的"恙"当病痛讲。总之,"恙"是个不好的东西。恙,究竟为何物?千百年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中的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材中几次出现《梁甫吟》。诸葛亮“好为《梁甫吟》”(《隆中对》);李白《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杜甫《登楼》:“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吟》究竟为何物,何以值得文人墨士垂青?  相似文献   

17.
正【案例】《夜莺的歌声》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打击敌人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叙述,以空行为标志,写了四部分内容:(1)诱敌上钩;(2)传递敌情;(3)成功脱险;(4)坚守岗位。"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  相似文献   

18.
“沧海一粟”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一般解释为: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形容渺小。我总感觉这样解释不准确。分析一下它的结构,很明显是个偏正词组,“大海”是“粟”的定语,与“粟”是领属关系,也就是说“粟”是“大海”里所有的。根据习惯的解释,就是“小米”是“大海”所有的。但大海哪来的小米呢 ?实在令人费解。这里的“粟”究竟指何物 ?我在《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几种工具书里,查到了“粟”字的义项中,都有一个可指作“沙”的义项,例如:   又沙谓之粟。《山海经》:柜山有英水,中多丹粟。 [注 ]细丹沙如粟也。 …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材中几次出现《梁甫吟》,诸葛亮“好为《梁甫吟》”(《隆中对》),李白《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杜甫《登楼》:“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吟》究竟为何物,何以值得文人墨士垂青? 《辞海》注《梁甫吟》乐府曲名。梁  相似文献   

20.
释“摴蒱”     
姚鼐《登泰山记》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注释中说:“古代的一种赌具,又作樗蒲;一套共五个,也称‘五木’。”今天的师生早已不知樗蒲为何物,有必要作进一步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