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都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保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最佳效果。我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枯燥、被动型、重复型、竞技型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主动转变角色,变主讲为主导。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体育能力、创新能力和体育素质的提高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张柱著 《考试周刊》2011,(14):158-159
教育改革是与发展以整个体育的改革和发展紧密联系的,传统的体育教学论因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体力的教育观念,因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快乐体育"倡导从情感入手,在发展体力的同时进行知识、情意并重的人格教育,改变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灌输、学生机械模仿学习的教学方法;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启发式的教法与发现式的学法,改变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快乐体育"理念的提出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是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体育课堂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果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所提出的要求密切相关。为此,许多体育工作者对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从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提出了不少可取的建议。那么,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基础"对课堂教学效果有什么影响以及如何结合学生心理,进行课堂教学?笔者试从这一角度谈一谈体育课教学效果的提高。略抒己见,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苏兴春 《考试周刊》2009,(51):156-157
当前,高中体育教材内容繁多、组织形式单调,很难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锻炼身体的能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对体育教学的要求。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评价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  相似文献   

5.
李杰 《考试周刊》2012,(32):118-119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这就要求体育课要有新意,用新鲜的事物、形式或角度刺激学生,启发学生活动的动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从而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6.
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新的教学观念,突出以学生为本,真正确立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应遵循“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心理、生理、认知、情感、思想与行为等角度出发,让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奇、求新的心理较强,这就要求教师在上每节课都要有新的创意,用新鲜的事物来刺激学生,开启学生的感官,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体会到上体育课的乐趣,从而达到"乐学健康"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但现在多数学生因社会环境影响,家长、老师教育方法不当,而人格心理不健康。"三维健康观"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展学生的身体,也要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此,笔者就怎样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特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心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新观念.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中不和谐因素的分析,揭示旧的体育教学模式不适应当代素质教育,为和谐体育课堂提供依据,使体育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既达到教育的目的,又构建学生与教师给的和谐体育课堂。  相似文献   

10.
盛杰 《考试周刊》2012,(13):104-10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进行梳理,从中总结出有关体育教育的思想理念,提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身心全面发展;体现教师"职业尊严",注重主导地位的发挥;注重体育教学内容要"社会生活化"。  相似文献   

11.
贾善龙 《中小学电教》2012,(10):118-11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在此之后,素质教育蓬勃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中心点也从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的怎样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怎样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教学的重点又逐渐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优化教"到促进学生...  相似文献   

12.
荆万里 《考试周刊》2012,(71):145-145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教师所面临的工作压力随之加大,给教师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平稳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如何调节体育老师的工作压力,寻求相应的解压对策,维护其心理健康,就现在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面对课程理念的调适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要求体育教师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我校开展的"小学生习作多元化评改实验研究",以作文评改能力梯级发展为序,形成了有利于促进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七种评改模式,突出培养了学生主体参与评改作文的能力,使学生在多层多边交往中挖掘潜能,达到了"自能改文"的目标。一、教师评改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自己习作的评改在心理上仍依赖于教师,42%的学生认为"教师批阅后集体讲评"是最有效的批改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王永胜 《考试周刊》2010,(57):231-232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基础上,完成对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培养。因此,探讨、研究"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对科学教育教学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则一直是教育学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新的教育模式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点,到"双主体论"成为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一种教育认知活动的再次提升。主体认知到主体活动就是教育行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尊重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体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已为人所重视。如何发挥本学科的功能,已成为教育者研究的重点。一切教育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传统体育教学教师只注重对学生传授知识、练习数量,而忽视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受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只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机械工具。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和学习为主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与学生建立新型的教者与学者的合作关系。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已成为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何志强 《考试周刊》2011,(18):75-75,50
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不再成为课堂上唯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的做法,做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渠道、多方面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赏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调动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发现"或"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扩展其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并"主动学习、愉快发展",而"赞美"就是既方便又实用的常用赏识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的要求和目标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也在逐步提高,为了满足社会对体育教学的要求,各个高职院校需要创建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师资队伍。体育教师是实施体育课程的主体和引导者,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程度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整体的质量有直接关系。因此,继续教育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达到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学生才会拥有强健的体魄,对教师和学生的未来前途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孙耀 《中国成人教育》2007,(21):155-156
走进当今大学体育课程,针对课程目标的细化、平等(教师与学生、学生个体与个体)概念对教育主体与客体的迷惑,理论研究与课程实施对象和实践环境的不和谐,对终结性评价的盲目否定等现状,从体育课程文化的传承与促进人的发展出发,提出了以教师为主体和丰富课程内容、构建新的体育课程评价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