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节校内教研课上,一位老师执教《槐乡五月》第一课时。学生初读后,老师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且要求其他学生在倾听课文第1~3自然段后,每一自然段分别用一个句式来说一句话:第1自然段是"啊,",第2自然段是"呀,",第3自然段是"呵,"。这样的说话练习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味性,同时也有很大的发  相似文献   

2.
方老师:我在班里虽不是出类拔革的学生,可以说是中游,但对语文很感兴趣。每当要上下一课时,我总会把要学的课文预习一遍。老师说,这样做有利于下一课的学习。我每一课都预习,可都没有什么显著的成效。是不够认真,是功夫下得不够,还是方法上有问题?我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来改变预习的效果。请您对我这个问题给以解答。谢谢!河北省深泽县营里中学张晓鸣1998年1月3日张晓鸣同学:你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在每学一篇新课文之前都将课文看一遍进行预习,这是认真学习的一种具体表现。有些同学尽管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就是没有…  相似文献   

3.
杨哲 《教书育人》2008,(5):11-11
最近,看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位在沈阳市和平区一所中学就读的初二学生小宇在日记中写到:上语文课学<范进中举>了,老师在讲课时,下面就隐隐传出哭泣声,好几个同学和我一样哭了,课文里说的那种世态炎凉现实中也存在,周围全是"胡屠户"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4.
最近,看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位在沈阳市和平区一所中学就读的初二学生小宇在日记中写到:上语文课学《范进中举》了,老师在讲课时,下面就隐隐传出哭泣声,好几个同学和我一样哭了,课文里说的那种世态炎凉现实中也存在,周围全是"胡屠户"这样  相似文献   

5.
我听说有这样一件事:开学第一天,一位年轻教师到高三×班上课,在课堂上发现了两位女学生无意间的一次小声讲话。这位老师板着脸,不问青红皂白,把讲话的那个女生喊起来,严厉训斥,并赶出了教室。这位同学很委屈,她只是因身旁同学身体不适而询问了一句。但经过班主任老师的工作,该同学还是去找了这位老师承认错误。但这位老师不是说该生态度不诚恳,就是以没时间听检讨为借口而加以拒绝。经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多次努力,第6次学生才算获得了原谅。这  相似文献   

6.
刚打了预备铃,我走进教室,就听王小明、韩颖颖和翁然三位同学几乎同时喊了起来:“老师,刚发下来的试卷被撕碎了!”我急忙走近看了看,三位同学的座位旁一地的纸屑。为了不影响试卷讲评,我先请那三位同学安静下来,与同桌共用一下试卷。我扫视着班里的学生,凭直觉,撕试卷的很有可能是此时神情显得很不自然的钱小非同学。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事情呢?论学习成绩,他中等偏  相似文献   

7.
2010年11期班刊有一篇《让小报告弃暗投明》的文章,一学生小森告诉老师说,有两位同学放学后用粉笔在黑板上乱写同学名字,这样不仅浪费粉笔,还侮辱了同学,希望老师能管管。这位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在打小报告,告诉他应该当面指出同学的错误。我认为这位老师的做法欠考虑。学生生活在学生群体中,很多学生要考虑到自己的君子之言能否换得别人的君子之行。  相似文献   

8.
一天下午我刚上完课,有个学生便趴在我耳边,悄悄地对我说:“老师,告诉您一个秘密,有些同学在背后叫您‘魔鬼老师’呢!”听完后我大吃一惊:什么?当了十多年老师,还是第一次听到学生这样”亲切”地称呼我。我心里很难过,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因为,我自认为是一位十分温柔的老师。教过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说我是一位脾气很好的老师。怎么新学期一开始。我就荣获如此“殊荣”,心中的难过无法形容。  相似文献   

9.
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精心准备了一堂语文公开课,课题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十八课)。老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读了之后,很多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也一一进行了回答。老师感到这一环节进行的差不多了,刚要转到下一个环节,这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问:“老师,书上说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这里的东京是日本的东京吗?”老师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不是。”并示意学生坐下,这时又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老师,我认为东京就是北京。老师这时有点不耐烦了:“大家注意,东京就是东京,不是日本的东京也不是…  相似文献   

10.
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把自己用卡纸做的一只蝈蝈送给了朗读最好的那位学生。为了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再来读读这篇课文,我灵机一动,说“: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再来试试,读得好老师教你画蝈蝈,你就可以自己画一只绿色的蝈蝈了。”我本以为这样  相似文献   

11.
史峰 《辽宁教育》2010,(11):35-36
有一位老师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时,先这样要求学生:打开课本,先将课文快速读一遍。学生读课文不到两分钟,老师又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情景”,然后要求学生:仔细看看这些情景,你曾经见过或是梦见过这些情景吗?于是学生的注意力又被吸引到多媒体上来,放下课本瞪了眼睛看“情景”。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们对课堂教学完美性的评价已经形成一种定势认识:教学的每个环节应该是环环相扣,教师的每一句对话、每一个肢体语言都是恰如其分,老师在教学中做到滴水不漏,尽善尽美。这样的课真的就非常"完美"吗?一位教师在大型的教研活动中执教"圆的认识"一课,前面的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在讲解了半径的概念后,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半径的特点,并要求学生在各自所画的圆中画半径,限时30秒,可能因为老师看错了时间,操作活动的时间被延迟了许多……随后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有同学说画了15条:有同学说画了25条;还有同学说能画无数条;但有位同学认为不能画无数条,他已经把整个圆快画满了,再也画不下去了。  相似文献   

13.
近日,学校举行教学能手选拔活动,有位教师上<黄果树听瀑>一课.课伊始他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竟然齐刷刷地齐读起来,教师顿时满脸通红,手足无措.待学生齐读了6个自然段之后,教师终于"果断"地拍手让学生停下来,说:"看来我们的同学都很喜欢齐读,但老师觉得自己读自己的会有更大的收获."听课的教师相视一笑.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参加教研组活动,听一位老师讲解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课中,老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学生很顺利地理出小说的情节结构: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对此,老师作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对象"在场化"一位老师到一所偏远农村高中借班上课,课文是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面对陌生的学生、全新的教学环境,这位老师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作了这样的导入:  相似文献   

16.
正有位老师执教苏教版一下《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文,课文的最后一句写道:"母亲知道小平学习这样用功,心里很高兴。"老师在多媒体上将"很"字描红,意在让学生关注。当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这段话时,学生就很明显地把这个"很"读得重了,老师随即表扬了这个学生。随后,再请学生齐声朗读这段  相似文献   

17.
近日我们学校搞了一次集体备课,一位老师执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在评课的时候,有不少老师反映,这样的课文难于执教,原因是这是篇叙事文,没有溢美的言词,人物形象也并不是十分鲜活,另外,课文里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学生读了一遍也就能全部了解,也没有什么可挖掘的。所以,老师们不得不对这篇“浅文”选择蜻蜓点水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我从一本书上看到,一个外国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足球比赛的作文。有位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由于今天晚上下雨,足球比赛延期进行。”一篇作文就写了这么几个字,可这位老师非但没有批评他,还在他的本子上写了“很有创意”。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以前听同事说过的一件事:有一个同学把苹果画成方形的,还有一位学生把蔚蓝的大海画成红色的。老师称赞说他们  相似文献   

19.
“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列宁为什么能找到那个养蜂的人?”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读完《蜜蜂引路》的一二自然段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上很安静,孩子们在紧张地阅读和思考。一秒、两秒、三秒……两分钟过去了,可是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孩子们那一双双迷惑的眼神分明在告诉老师:这个问题我们回答不了。“谁能先说说列宁找养蜂人一路经过了哪些地方?又看到些什么?”老师略加思索之后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一带有鼓动性和启发性的发问使课堂  相似文献   

20.
我到学校参加儿子的家长会。会上老师点名批评了一名学生,说这孩子上课扰乱课堂秩序,下课喜欢打架欺负小同学。老师还用了“行为粗野”这样一个我认为很不恰当的词来评价这位学生。当时,我看到孩子的父亲满脸通红,内心很愠怒的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