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梅红 《阅读与鉴赏》2008,(12):16-16,25
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于漪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口头语、书面语等)。学习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张奎文 《天津教育》2023,(10):20-21
<正>语文与生命同时降生,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即是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声呐喊;语文学习与每个人终生相伴,第一声呐喊,便开始了学习语言、运用语文的生涯。什么是“语文”?语文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言文明、语言艺术、语言科学和运用语言规律与特定语言词汇所形成的书面语或口语的语言作品形成过程的总和;语文亦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是高级思维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大纲如是说。人们进行交际,学习文化、传播文化,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就是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听、说、读、写。“听、说”能力是人们驾驭有声语言的能力;“读、写”能力是人们驾驭无声语言也即文字的能力。文字,特别是汉字,是一种很“高级”的表意符号。它既能表情达意又能塑造形象,但又都是“间接”的,要接受到这些信息,还有赖于读者大脑的转换。这个转换过程,正是人们智慧和精神发育、发展的过程,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文字所承载的许多深邃思想,是影像制品无法比拟…  相似文献   

4.
潘晓云 《成才之路》2010,(1):I0019-I0020
所谓“语文”,按照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主流定义,“语”为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文”为文字(约定俗成指汉字)。广义而言,语文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载体——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延不绝的文明。  相似文献   

5.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会他们掌握这个工具,更要重视其所负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语言应当是本体,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核心,离开了语言这个本体,去挖掘文本所负载的思想内容、美学意境,那是舍本逐末。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才是语文课的根本,而朗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策略。一门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与人们对于该门课程性质的理解密切相关。“语文”包含这样三个层面:语意—文字、语言—文学和语境—文化。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发展学生对作品的鉴赏力,帮助学生丰富文化的底蕴。语文教学的策略可以概括为: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整体感悟、细处摄神。  相似文献   

7.
陈勇 《文教资料》2006,(4):85-86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要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就必须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本身所固有的。“道非文不善,文非道不生”,“文道统一”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义。言为心声,人们的语言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某种情感,语文教材集思想性  相似文献   

8.
语文负载着儿童文化与语言的交际,正如叶圣陶所说,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而作文能力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基于让习作成为儿童生活、娱乐、心灵愉悦方式的思考,笔者以“赏识学生”为目标,展开作文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语文负载着儿童文化与语言的交际,正如叶圣陶所说,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而作文能力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基于让习作成为儿童生活、娱乐、心灵愉悦方式的思考,笔者以“赏识学生”为目标,展开作文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王凤云 《辅导员》2009,(4):52-52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二字的含义,有“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法作文”等多种理解,而我认为,“语”就是语言、语法;“文”就是文字、文学。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语法与文字、文学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解释学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开创性的新课题。它主要以哲学解释学理论为基点,打破过去的概念化阐释模式,建构全新的语文教学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旨在为语文教学提供新思维、新视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这种解释学理论方法,把文本、读者作为丈学存在的本体层次,使之成为文学本体构成的重要部分,它显然不允许只专注于作家、作品的单一性阐释,而更加注重读者的解读活动。现代语言哲学家认为,本体即语言,语言即存在,谈“本体”就不可能不谈“语言”。本体和语言的这种交织同构关系决定了语言的人文视界与本体论阐释,包括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的构成、语文本体世界的哲学透视;语文的文化性存在特质及其本体的文化阐释探讨,包括语文的文化性构成探究、“文化语文”论与“诗性语文”的分析等。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要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达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全面的语文教材”的研究.它是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的不可忽视的工作,也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材设置单一,或以“文章作品”为语文教材,或以“文学作品”为语文教材,而严重忽视“话语作品”为语文教材.作为“全面的语文教材”至少应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话语作品的语言教材、文章作品的文章教材、文学作品的文学教材等三大类别.  相似文献   

13.
<正>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对核心素养内涵作了阐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怎样在具体的教学路径中落实呢?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用“以一带三”来概括,“一”是“语言运用”,“三”是“思维”“审美”和“文化自信”。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运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此带动其他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语言的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翻译。然而,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给翻译这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带来了障碍。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部分,许多词语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很难理解、翻译这些词语。因此,文化负载词汇就成为理解与翻译的关键。本文以“中国龙”译名所引发的争论为切入点,旨在从翻译的“文化转向”和“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原则与策略。笔者提出归化和异化策略都适用于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而这两者之间的选择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李建成 《江苏教育》2023,(1):37-40+46
语文在世界中发展,语文也在发展世界。“用语文发展世界”,就是要求教师以“发展世界”为导向架构语文教学,依据语文教学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开展教学实践。其教学方略是用作品中的语言重构生活语言,用作品中的活动指导生活活动,用作品中的境界创造生活境界。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以下简称《课标》) ,对语文课程及其特点作了准确而简明的概括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P1]语文的工具性是第一性的 ,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只有掌握了语文这个工具 ,才能更好地掌握人类文化和各类科学的知识。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通过语言的运用(包括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 )表现出来的 ,所以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提高语言运用的水平。人们一向所担忧的中学生的语言素养…  相似文献   

17.
高考语文科命题精神语文命题研究小组一、语文知识部分“语文知识”包含“文学常识”和“语言知识”两个组成部分。文学常识包括文学体裁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与文学作品有关的文化知识。这部分内容的知识性强,学习方法以记忆为主,考核方法也反映了这一特点。文学常识...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击下,美育一度被人轻视,美育的缺位导致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感情贫乏的“文化人”,精神庸俗的“废品人”。语文是工具学科,它所包含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文学更是人们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与美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击下,美育一度被人轻视,美育的缺位导致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感情贫乏的“文化人”,精神庸俗的“废品人”。语文是工具学科,它所包含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文学更是人们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与美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相似文献   

20.
译者在进行中国经典作品外译时,应重视作品中传达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的转换翻译,文化负载词是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能够直接体现整部作品的翻译水平。本文针对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物质文化、习俗文化等文化负载词,结合杨宪益、戴乃迭《祝福》英译本中的翻译实例,以探讨文化翻译视域下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