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集邮多年,在收集集邮票品的同时,对集邮文献也很感兴趣,特别是近十年来倾心于专题集邮,对涉及专题集邮的文献更为关注。然而这类集邮文献却是专著不多,  相似文献   

2.
赵宁 《上海集邮》2000,(3):17-17
一般来说,订阅或购买集邮刊物的读者都是比较“严肃”,或者说是比较“专业”和认真的集邮者。集邮刊物是集邮爱好者获取、交流和探讨集邮知识的园地,因此从集邮刊物发行量上也可以反射出集邮市场的一点变化。  相似文献   

3.
附图是1895年英文《香港集邮杂志》(或译《香港邮刊》)创刊号封面,原件约如大32开本。封面上表明这是一份月刊,每月1日出版;地址在香港坚道5号和香港大酒店(当位  相似文献   

4.
1985年正当台湾铁路节时,爱好铁路与火车邮票的同仁郑玉藩、马嘉良、蔡英清、廖光禹、魏耀林等,于邮政博物馆802室成立了火车邮票俱乐部,由邢忠义先生负责资料室工作,决定出版《铁路邮刊》。火车邮票俱乐部比较特别,它是一个邮会组织,是台湾第一个小型专题性的组合,会友多是老铁路和对铁路与铁路邮局十分喜爱的人,所以很有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蒋宇冰 《集邮博览》2014,(12):68-69
这是一本比国内通常所见大16开本还要宽出6毫米的堪称硕大的邮刊,加上4封共40页,全彩铜版纸精印,图文并茂。但奇怪的是,明明上面全是熟悉的中国邮票图案,文字却全为英文,唯有在封一左上角圆形会标下侧,才找到了一行从右向左排列的细小繁体中文:"中华集邮会"。  相似文献   

6.
1949年以前,苏州有一份《苏州邮刊》,是当时的"苏州邮人联谊会"会刊。对于该刊的情况,知晓者似乎不多……由于时隔半个多世纪,保存下来的《苏州邮刊》实物少之又少,即便是当年参与编刊的当事人也只是凭记忆来回忆,所以现有的《苏州邮刊》资料相当匮乏。  相似文献   

7.
近日翻看陈年的邮品,看到了21年前北京市集邮协会时任秘书长李保联写给我的一封信,那个时候我还是一名初中生,手捧来信我心潮澎湃……  相似文献   

8.
《邮友信 箱》是无锡崇安 区工人俱乐部 集邮小组的一 份邮刊。1959年 8月创刊。 《邮友信箱》起初是《集邮通讯》的副刊,每月随《集 邮通讯》订户附赠。此刊实际上是集邮小组组员的交流 平台,主要刊登组员的征让信息,在联络邮人、促进邮 友交流、邮品流通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尤其是自1960 年3月后,《集邮通讯》停刊,《邮友信箱》逐渐由副刊  相似文献   

9.
北京是企业金卡的诞生地,也是金卡集邮的发源地。1994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个金卡集邮组织“金卡集邮联谊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会刊《金卡集邮》至1998年12月,共出版了41期。2000年初,北京的金卡集邮爱好者重新筹建金卡集邮组织,2001年4月成立了“北京金卡集邮研究会”,会刊《金卡》现已出版13期。 1995年1月1日,“河南金卡集邮联谊会”在郑州成立,会刊初名《金卡集邮》。1997年5月18日从第6期起更名为《河南金卡集邮》,与郑州邮政广告信息公司联合主办,4开4版彩印,是印刷质量最好的金卡邮刊。  相似文献   

10.
我国各省、市、区、县集邮协会会刊,林林总总不下千种,所存在的形式、印刷的方式、发行的周期等等都有差异。这些地方邮协会刊的发行存在着地域的局限性,流传的范围有大有小,其发行量也有差距,多不过万份,少则仅百余份,特别是碰上一些“仅供会内会员交流”的邮报,更让我们这些文献集邮者望报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笔者曾多次介绍过欧美国家的邮票发行部门、集邮组织或集邮报刊开展的集邮调查。这些调查涉及到集邮者的情况、购买邮票的情况、对已发行邮票的评价、对邮票题材的选择等,它们成为这些国家制订或补充修改邮票发行政策的科学依据,成为集邮组织有的放矢、更好地为集邮者服务的利器,成为集邮报刊调整版面设置、进一步满足集邮者需求的导引。  相似文献   

12.
《集邮博览》曾对我国早期邮刊(1955年之前)及集邮复苏后的邮刊进行了介绍,但对1955年至1966年间的民间邮刊少有介绍。《集邮通讯》《集邮通讯》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邮刊之一,由江苏无锡市崇安区工人俱乐部集邮小组发行。该小组是无锡市几位集邮者创建的。创刊号上刊有章程及组员录,计29人,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张曙(建秋)、孙君毅、张筱弇、窦莲荪、万祚新等。  相似文献   

13.
据1936年2月14日《申报》报道,"中法联运通航自经两国政府于去岁正式签订《中法联运通航合约》后,我政府即令由中国航空公司负责筹辟联运航线。中航公司于奉令后即根据该公司美籍董事毕斯培氏试航勘定之航线,自广州而西营河内设站  相似文献   

14.
本人收集全国省级邮协会刊的总第一期(创刊号或试刊号),在参阅《中国集邮史》下册"大事年表"时,发现此书对省级邮协会刊的记载存在问题,主要可分以下五种情况:一、记述不实比如,775页:"(1981年)1月《上海市集邮协会会刊》创刊。从第5期起改名《上海集邮》"。其  相似文献   

15.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集邮被当作“封、资、修的闲情逸致”遭到批判。面对“文化大革命”那样极端险恶的政治环境,却有一种邮刊诞生了,它就是《一往无前》邮刊,就象一颗流星,发出微弱的光芒,在文化大革命的邮坛上一闪而过。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故地当阳,是《三国演义》中发生故事较多的地方之一,而最让人们耳熟能详的当是赵子龙冲锋陷阵,突出重围,千军莫挡的单骑救主。而故事"单骑救主"的最佳原地正是长坂坡。一千多年后的  相似文献   

17.
在我几十年的集邮经历中,相识与结交了众多的集邮朋友,他们成为我集邮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我这里要说的两位“邮”友,并非集邮界的朋友,而是我永远敬重而难忘的西四邮局的舒有义师傅和西长安街邮局原局长高振声同志。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来华外籍集邮人士中,在写作、出版方面,应以西班牙人棉嘉义(J.Mencarini)较为突出。棉氏的各种邮文中,又以《华邮纪要》和其他专门记叙中国邮票的文章在中国比较有名;而棉氏的关于其他邮票的著述,以往邮刊中介绍似不多。现在本文所谈的2本英文邮书,都是多年以前美国中华集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枚胶东战邮实寄封,长约12.7cm、宽6.7cm,内有信函,保存较好。此封是"山东胶东军区司令部"公函封,用较薄的纸张糊制,红色油印。收信人名址是"掖北沿海区大朱石吕文昭家信"(图1),封背盖两枚邮戳,"胶东/?.8.22/战邮G"戳(图2)和"山东/?.8.25/掖县"戳(图3),两戳年份都不清。  相似文献   

20.
“东方欲晓”这一标题,并非仅指天天都会发生的自然现象,也指人们经过漫漫长夜,对黎明的期盼。凡是经历过上世纪“文革”动乱的人,在1971年林彪集团折戟沉沙的“九一三”事件之后,一般都有这种“东方欲晓”的心情,期盼着早一天结束这场灾难。有远见的人,则筹划着“动乱”过去之后,如何重新起步。 七十年代初的交通部邮政总局,以宋兴民为代表的一班关心中国邮票事业的人,已在悄悄地思考:邮票发行工作“大伤大痛”之后,应该如何康复。 宋兴民同志人称大老宋,幼时读书不多,闯过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