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芳玲 《考试周刊》2014,(22):150-150
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是当前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研究之便,把弱势群体归为贫困、残疾、单亲、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民工,弱势群体子女即指上述各类人群的子女。弱势群体子女由于父母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中的弱势,经常置身于"困苦"的环境,加之其心理抵御能力差,很容易引发某些心理疾病或社会问题。中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关注并有效解决中小学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既是家长、学校,又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社会弱势群体子女语文教育问题值得重视。本文以凯里一小为例,对社会弱势群体子女语文教育支持的可行性、语文生活化教育以及社会弱势群体子女语文教育支持的对策等相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一个需要社会援助和扶持的特殊困难群体,其子女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文章结合相关调查资料分析探讨了弱势群体子女弱势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制约于此的因素,并建设性的为改善弱势群体子女的弱势心理提供一些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弱势群体及其子女的有关问题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弱势群体子女的成长环境及环境对其影响,探讨了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把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弱者群”,称为社会弱势群体。在学校中也存在弱势群体。学校的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学习、发展及社会交往能力差,受到周围环境轻视的学生群体。其组成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子女,如城市失业下岗人员和从事简单劳动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相似文献   

6.
城镇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子女主要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子女、流浪儿童、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各种低收入或无收入人群的子女。他们所受的教育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下,且在未来的一定时间里无法改变现状。解决城镇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健全法律法规,确保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权;建构平等、无差别、无歧视的教育环境,提高弱势群体子女的适应能力;切实加大教育救助力度,确保城镇弱势群体子女不因贫因而辍学;加快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探索,努力拓宽就学渠道。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都在整体向前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很多现实问题,其中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是目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弱势群体本身就是社会中的相对弱者,他们没有足够的物质精力和精神精力去争取孩子的教育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一下弱势群体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关注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教育由传统的精英型教育走向大众型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对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予以足够的关注,并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管理。一、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及成因分析“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这个群体是社会援助的对象,是社会福利的接受对象。”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对象为在大学校园中接受教育的残疾人子女、特困家庭子女、低收入家庭子女、单亲家庭…  相似文献   

9.
一、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特征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又带有盲目性,对自我评价往往是自尊伴随着自负,自卑又总是同固执、孤僻交织在一起。②成熟感产生日益强化,在独立意识发展的同时,存在幼稚、偏激的一面。③情绪不稳定,易消沉、暴躁或洋洋自得,常外显为冲动性的过激行为。二、弱势群体子女形成不良心理问题的几个因素造成弱势群体子女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外因和内因。外因即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中弱势群体子女受歧视问题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弱势群体子女,主要指从农村到城市从事劳务的人群及下岗职工人群的子女。目前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种种歧视他们的现象,其结果是伤害了这些孩子的自尊心和爱心。造成弱势群体子女受歧视的主要原因有教师素质低、教育管理办学思想有偏差、家长缺乏维权意识及由于政策不完善而形成的一些错误认识。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要寻求弱势群体子女在学校教育中受歧视问题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一个需要社会援助和扶持的特殊群体,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值得关注。中小学教育接受水平和程度是西部贫困地区城镇弱势群体子女提高社会地位,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途径。很多下岗职工、农民工自身受教育有限,已经错过了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失去了提高社会地位的条件,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期望将来有机会改变命运,提高自己乃至家庭社会地位。一、调查对象本文通过对地处西部贫困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临洮县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不仅自身面对着就业歧视、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融入程度低等问题,其子女也陷入入学难、受教育不公平的困境。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应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而现实却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是这一目标很难实现,本文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子女这一弱势群体面临的实际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如何解决现实问题阐述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具有低职化或无职化、贫困化、脆弱化和边缘化的特征。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社会学理论认为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子女,不仅包括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残疾儿童和女童,  相似文献   

14.
李梅 《考试周刊》2011,(86):212-212
所谓“弱势群体子女”,是指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把子女扔给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弱势群体子女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弱势群体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便是困难之一。弱势群体子女在受教育上的弱势不仅表现在受教育过程中,还体现在受教育的起点和结果上。和谐社会的构建意味着社会秩序状态的变革,我们应把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纳入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进行救济,从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扩大教育资源、完善社会建制及引导被救济者自救三个视角来考虑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6.
试论弱势群体子女教育补偿的政策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贫困家庭子女成为教育弱势群体的现象凸现出来。对于受条件限制的弱势群体,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须承担起对其弱势群体的应有责任。不是歧视和排斥,也不是出于怜悯,而是把它视为一种责任并成为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的基础。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进行补偿不仅在理论上有可行性,而且在现实中也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弱势群体的子女在校园中大多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心理学家曾经统计出一个惊人的数字:在人群中,80%的弱势群体子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甚至一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人格缺陷和习惯性不良行为。因此,锤炼弱势群体子女的意志,帮助他们自立自强,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最终养成健全的人格,是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困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问题就是弱势群体子女的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弱势群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现状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深刻思考。关心和研究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问题,保障弱势阶层平等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维护和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公正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9.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而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弱势群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一是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防止"断裂"社会的产生;二是有利于弱势群体子女具备"向上流动"的人力资本,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三是有利于逐步形成以"自致性"因素为主的社会分层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整个的社会公平正义;四是有利于使其"充分社会化",从而有效消除社会"结构性"紧张.  相似文献   

20.
进入城市就读的农民工子女,随着进城务工农民的增多而逐年增加,随之而来困扰他们与政府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学校、家庭如何携起手来适时对这些弱势群体进行教育救助,以确保农民工子女的就读权利和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对于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对于农民工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