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把对社会生活的清醒描写和对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的刻划杂模在一起,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这篇小说是彻底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也是鲁迅战斗史上新的开端。那么,生活中有“狂人”的原型吗?确实有,鲁迅的一个姨表兄弟就是“狂人”的生活原型。1916年10月的一天傍晚,鲁迅正在灯下看书,突然一个神色紧张、头发蓬乱的年轻人来找他。鲁迅仔细一看,原来是在山西太原做文书工作的表弟,就给他…  相似文献   

2.
知识分子形象系列「狂人」不狂《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的发表体现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在作品中,作者运用写实与象征交织的艺术手法,塑造了狂人这一形象。从表面上看狂人是一个患“迫害狂”的狂人,他“语颇错杂无伦次”,有着“被迫害妄想”的明显症状。当街上人们见了狂人在交头接耳议论,狂人认为要吃他;街上一个女人骂儿子说:“我要咬你几口才出  相似文献   

3.
<正>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在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自发表以来,它一方面一直吸引和激动着广大读者,一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分岐和争议。这种分岐和争议特别表现在对小说主人公形象的理解和论述上——“狂人”究竟是不是狂人①?他是怎样一个人?对此,有的研究者回答:“狂人”确实是狂人,他表现了一般精神病患者共有的狂癫症状。有的研究者认为,“狂人”是反封建的战士,他具有清醒的头  相似文献   

4.
关于“狂人”的艺术形象 (1)早期讨论的分歧多年来,对《狂人日记》的研究的分歧,多集中在如何解释“狂人”这一具有独特色彩的典型形象上。较早的一种流行说法,认为这个人物不是真正的狂人,而是一个反封建的战士,所谓“狂人”云云,不过是统治者加诸他的诬称;后来又流行一种“寄寓”说:即认为狂人并不是什么反封建战士,而完全是一个普通的狂人,作品的思想是作者将自己的思想直接“寄寓”在这个普通疯子的日记中的。由于这两种解释都有着明显的偏颇,无论从作品实际或从理论上讲都无法自圆其说,所以,后来基本上已被各家否定。近年的讨论文章,在对过去研究讨论的种种意见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通过对狂人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特征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生活素材、社会背景等诸方面的考察,从而形成了比较趋于一致的意见,即狂人“既是狂人又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残酷性的惊雷狂飙。《狂人日记》中塑造了一个反封建的斗士,一个狂人的典型。他是受着吃人的封建礼教摧残折磨的“被迫害狂”。但他即使在  相似文献   

6.
在俄国,当托尔斯泰纵横文坛时,只有一个契诃夫可与之较量.这场"拳击赛"中契诃夫比较可怜,他一个穷光蛋,居无定处,初中就开始蹭住蹭吃,一有钱就得养一家子人,初懂人事就疯写小说,一年可以写出129篇小说、短剧和杂文,平均三天一篇.这样一个文学狂人,要写他的传记,你如何穿透这些浩瀚的小说和戏剧,直取其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相似文献   

7.
爷爷泡的茶     
在俄国,当托尔斯泰纵横文坛时,只有一个契诃夫可与之较量。这场“拳击赛”中契诃夫比较可怜,他一个穷光蛋,居无定处,初中就开始蹭住蹭吃,一有钱就得养一家子人,初懂人事就疯写小说,一年可以写出129篇小说、短剧和杂文,平均三天一篇.这洋一个文学狂人,要写他的传记,你如何穿透这些浩瀚的小说和戏剧,直取其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发表至今已六十多年了,但学术界对它的认识仍不一致,特别是对主人公狂人的看法还分歧颇大。这种情况,给这篇课文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令教者相当棘手。我们认为《狂人日记》研究中的这种情形,与长期来研究者对《狂人日记》的“小序”有所忽略有很大关系。《狂人日记》的主体虽是“日记”,但“小序”也是很重要的,不可漠视。如果说“日记”只是狂人病时状况的展现的话,那么“小序”则为人们提供了一篇相当完整的狂人小传:狂人早先曾在“中学校”学习,后来“大病”,“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已经六十周年了。对这样一篇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人们作过许多评论和分析,但见解却远不能说是一致的。就连它的主人公究竟狂还是不狂,恐怕直到如今,在一些同志心目中依然是个问题。这除了反映出评论者思想方法的不同之外,也说明作品本身篇幅虽然不长,却的确包含着相当丰富而复杂的内容,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本文想就理解这篇小说的三个主要问题,说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作品。六十多年来,尽管人们对《狂人日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但在对“狂人”形象的认识上始终不能一致,甚至有很大的分歧。而正确认识“狂人”的形象,则是进一  相似文献   

11.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主人公"狂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小说中,他异乎常人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了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在以"狂人"为例对鲁迅小说中启蒙者思想进行解读中看到:作为传统社会的"独异力量",启蒙者与社会传统有着无法割舍的悲剧性联系,正是这样的尴尬处境造就了启蒙者复杂而又具有超越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倘若说,文学是一种寂寞者的事业;那么,从事散文创作的人,更注定了一辈子不能摆脱寂寞的命运:他很难象小说或其他体裁的作者那样,靠一两篇作品就可以一举成名;他的面前,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和喝采,更没有跻身于全国大奖的殊荣.——的确,与它"走红"的"左邻右居"小说相比,散文是太冷落寂寞,太不引人注目了.于是乎,面对这冷  相似文献   

13.
王凯萱 《下一代》2008,(Z2):38-38
"狂人"原名张亮,因为他喜欢鲁迅笔下的那个人物———狂人,所以同学们便戏称他为"狂人",他也欣然接受了这一"雅号"。进入初二,"狂人"感到肩上挑着的担子有些重了,他已没有时间也没有闲情去醉心于阅读鲁迅小说了。又是一个周末。"狂人"用整整一个上午才完成了堆积如山的作业。他是班上的尖子,是整个年级在一年多以后能考取重点高中的几棵"苗  相似文献   

14.
狂人宿舍     
狂人宿舍里住着六个狂人。狂人宿舍的最大特点是“狂”,正如他们的舍歌所唱:“我一直比较狂,比较狂,比较狂……”狂人宿舍还有几个特点,一日“高”。六位狂人个个都是《灌篮高手》的后备主力。去掉一个最高身高1.86m,去掉一个最低身高1.76m,狂人宿舍平均身高1.81m。每回集体出游,六位狂人总是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成为大众焦点。有时回头率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果戈理,于1835年发表了一组揭露彼得堡生活矛盾的小说《彼得堡故事集》,《狂人日记》是其中的一篇.该篇用20段日期混乱、不连续的日记,描绘了一个令人哀伤的故事.该篇主角波普里希金是沙皇时代一个九品文官,因官职卑微,没有权利去爱上司的女儿,忧郁致狂——相思狂.作品描写了他的被侮辱被欺凌的经历.  相似文献   

16.
<正>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学习和研究现代文学尤其鲁迅作品的读者、学者时常提到它。人们对这篇小说的深刻思想和战斗意义的评价,是比较一致的,而对“狂人”形象及其语言的认识,却有很大分歧。有感于一些论者对“征人”语言的特点似乎注意不够,很少具体论析,我以小说的首尾两节为例,写了《“狂人”和月光》等三篇札记,试图阐述鲁迅在日记前的小序里已指明的“狂人”语言的特点。拙文承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者厚爱,发表在该刊一九八二年第一辑。我在札记之二《对于日记第一节的时解》(以下简称《理解》)中,  相似文献   

17.
《狂人日记)作为一个小说文本,虽呈现为一种心理小说形态,可这井不意味着没有故事。相反,《狂人日记》中涉及的故事恰恰不止一个.它实际上讲述了众多真实的和虚幻的吃人故事。《狂人日记》就是由这些故事汇编而成的“吃人”话语.而且.不断地重复这一“吃人”话语成了狂人患迫害狂的主要病态心理特征;同时,“吃人”话语也在狂人的不断重复中变“幻”成真.从而引发了堂·吉河德式的反抗斗志。和堂·吉河德面对风车、酒桶时的勇猛一样.狂人也立志要劝转那些他随想中要吃人的人.其言行是可笑的、滑稽的,但同时也是令人深思的。虽其…  相似文献   

18.
苦茶     
重读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苦涩的滋味便渗入心脾。很少有人能读懂鲁迅人生的这部小说。他笔下的人物渗透着他人生的苦涩:一个文学家的苦,一个思想家的苦,一个革命家的苦。一篇《狂人日记》,激起文学界层层波澜。以笔下一个狂人的口吻道出了中国数千年的悲哀:这是一个压抑人性、扭曲人性的  相似文献   

19.
我家有三个"狂人",这三个"狂人"一个比一个"狂",每天都上演着不同的"疯狂"剧目。你想知道这三个"狂人"都是谁吗?赶紧跟随我去看看吧!先来说说"购物狂"吧!这把交椅得由我妈妈来坐。只要一上街,我妈看见什么都想买。在我的印象中,只要老妈一上街,就没  相似文献   

20.
《狂人日记》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早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一般被认为是直接受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而创作的。确实,鲁迅是吸收了果戈理小说的一些写作手法,如企图借狂人之口揭示真理;另外在形式与情调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二者相比起来,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缺乏系统的象征性,只是闹剧似地显示了一个狂人本身的荒诞性。即使就形式而言,果戈理的小说标有日期,试图表述一则有条理的故事,尽管逐渐在狂人日益的迷乱中失去了意义;不同的是,鲁迅笔下的“狂人”在文化意义上却是一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的“狂人”。(超常的智慧,当它被别人理解时,便成为天才者的门脸;当它不为人理解时,便成为疯子的证明。)日记虽无日期,他其中条理却是清晰分明的——超现实的清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