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古民族从十三世纪开始以一个文明强盛的民族崛起于世界历史舞台,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蒙古学业已成为世界范围的重要学科而吸引着众多的人们从事对它的研究。多年来关于蒙古史、蒙古社会制度、蒙古语言文学的研究颇有进展,出现了许多专著、论文,反映着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而言,蒙古风俗的研究却略逊一筹,有关史料十分缺少,为公众认可的研究成果亦屈指可数,进展是很缓慢的。在我国古籍中保  相似文献   

2.
《蒙古风俗鉴》是清末罗布桑却丹撰写的一部关于蒙古族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以及社会习俗的著作。可以贯穿整个民族的历史,其中也有丰富的语言材料,但就目前研究的情况而言,在词汇方面的研究却不够深入。本文选取《蒙古风俗鉴》中"全人"、"胡达"这两个词语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罗布桑却丹是中国近代蒙古族杰出思想家、学者。他的《蒙古风俗鉴》全面反映了蒙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是蒙古学研究的珍贵文献,被称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作为一部少数民族文献,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本文从《蒙古风俗鉴》的名物词研究出发,发掘出潜藏在词语背后的蒙、汉、满民族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罗布桑却丹的《蒙古风俗鉴》是一部蒙古族学者用蒙文写的介绍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最早也最全面的著作①。这部著作除了主要介绍蒙古民俗之外,还牵涉到许多方面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被有的学者称之为“小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蒙古风俗鉴》中所涉及的每一方面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文学方面的问题也不例外,这里仅就其中一篇迄今尚未引起文学研究界和文学史界注意的神话,做一肤浅的分析,并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萧大亨的《北虏风俗》是明人所著的一种有关明代蒙古的专题著述。与此前的同类著述相比,其中.有许多新的发现和记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文从体例、内容、思想等方面对《北虏风俗》作了较全面的评述,重点指出《北虏风俗》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蒙元宫廷服饰制度在建立发展过程中,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不小的效应。加强封建等级统治,维护统治秩序,刺激官手工业丝织等行业发展,促进蒙古文化、中原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新的政治环境下,多元文化冲击中,蒙元统治者没有放弃蒙古传统服饰风俗,传承发展蒙古文化,进而成为维系蒙古腹地宗亲贵族的纽带,于社会稳定、文化传承产生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7.
民间文学是历代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和流传的最古老的文学。它不仅有文学、美学价值,而且还有历史、科学、风俗及哲学价值。从研究民间文学的哲学价值入手可以探索其哲学思想渊源,研讨认识的本质,总结思维发展的规律,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结合蒙古族哲学思想史的研究状况,对民间文学的哲学价值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人们都知道在中国传统的民族刺绣工艺中,蒙古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刺绣艺术,但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却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据罗布桑却丹所著《蒙古风俗鉴》等有关文献记载,在元朝以前,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绣艺术,并且应用范围很广。如耳套,各种帽子,衣服袖口、衣领、大襟、蒙古袍的边饰、花鞋,靴子以及生活中所用的荷包、碗袋、飘带、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世居青海的蒙古族风俗、语言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青海蒙古族是在原有萨满教信仰的基础上,逐渐吸收了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宗教精神,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凸现因多种族群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不同于草原文化的青藏高原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0.
社会风俗作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十年来在清末民初风俗变迁、区域性风俗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在服饰、婚俗、陋俗等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完善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俗学学科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末,学科奠基人哈·丹碧扎拉桑教授对《蒙古风俗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蒙古民俗研究再现生机。1982年开始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点招收民间文学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1994年扎格尔教授率先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点招收民俗学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相似文献   

12.
《蒙古秘史》是一部关于蒙古族和北方草原民族的历史文化著作,翔实记录了成吉思汗家族、蒙古民族的崛起及至窝阔台汗统治时期的历史,保存了有关北方草原民族的大量史料、传说、故事、风俗、习惯、词汇、谚语、歌谣等;它还是一部采用散文体和韵文体(诗体)语言叙述的古典文学名著。详细介绍了《蒙古秘史》的产生、衍变和传播经过及其影响,评介了国内外的版本、译本,重点对《蒙古秘史》哈萨克文译本所存缺憾原因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1月,本刊“蒙古学研究”栏目入选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对我们而言,这既是一种荣誉,是对本栏目过去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把它作为我们工作的新起点,力求在今后把本栏目办得更好。近年来,随着学科发展,蒙古学研究视野日渐拓宽,由原来的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等传统领域,逐步扩展到了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作为身处内蒙古自治区的学术刊物,继续办好“蒙古学研究”栏目,积极推进蒙古学研究,对我们来说责无旁贷。在这里,我们特邀我校几名专家、学者从语言、文学、历史和文化几方面就蒙古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民间美术是民族民间风俗生活中的直观性和审美性的象征表现。博克是蒙古民族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博克手们的衣着装饰是蒙古民族民间美术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博克手们的衣着装饰也因蒙古民族各部族的不同地域民俗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呼伦贝尔地区博克手们比赛时配戴的护膝用具——“陶烈”,就有其鲜明的地区特色,本文就“陶烈”的民族艺术特色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 ,在传统风俗观下 ,“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风俗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二重性。古代学者的风俗观关注风俗发生的地域性与政治性 ,对风俗的教化功能有着特别的强调。近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 ,人们对风俗进行了重新的思考 ,认为风俗可以救世 ,虽然对待传统风俗的态度明显不同。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具有三种特性 :一、风俗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二、风俗具有流动贯注的传习性与扩散性 ,又有着难于变化移易的凝固性。三、风俗习惯虽然难于改变 ,但它还是能够移易的。当代社会是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 ,传统风俗观有关风俗的理解与评述对于当代社会的民俗文化建设以及民俗学研究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的民俗学应该关注现实社会风气时尚的研究 ,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出发 ,阐释自己对民俗文化价值的看法 ,区分民俗的美善与丑陋 ,注意与国家政府合作培育、提倡“良风美俗” ,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学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笔者首先回顾了蒙古比较文学研究在改革开放30年中所取得的成绩,也批评了蒙古比较文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完善蒙古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培养多语种人才促进蒙古比较文学跨语言研究等四个方面对蒙古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蒙古风情》的作者波.少布对散在的大量的蒙古族民俗资料进行了基础性的梳理和钩沉,彰显了他广博的学识素养和研究功力。该书构架与表述清晰,文图结合,形象直观,研究方法多样,突破了以往重风俗事象描述而忽略其赖以存活的环境、演变轨迹与文化特征的传统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一提到民族学或民族民俗学研究就似乎是指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民俗研究,汉族成为例外。所以,尽管有关汉族的历史、汉族风俗的书籍、研究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系统地对汉族的历史,尤其是对汉族风俗史进行研究的作寥寥无几。而由徐杰舜、周耀明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族风俗化史纲》(以下简称《史纲》)就是一  相似文献   

19.
朝鲜半岛,自古与我国交往频繁,先进的汉文化源源不断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高丽一朝,虽然有本土文化的对抗,但其汉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1276年,蒙古军攻破临安,元一统天下。被蒙古七次进攻的高丽,成为元的藩属国,长期的人员往来,给高丽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元素———蒙古风。因而,高丽一朝,文化内容异彩纷呈,汉文化、本土文化和蒙古风俗,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1月,本刊“蒙古学研究”栏目入选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对我们而言,这既是一种荣誉,是对本栏目过去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把它作为我们工作的新起点,力求在今后把本栏目办得更好。近年来,随着学科发展,蒙古学研究视野日渐拓宽,由原来的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等传统领域,逐步扩展到了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作为身处内蒙古自治区的学术刊物,继续办好“蒙古学研究”栏目,积极推进蒙古学研究,对我们来说责无旁贷。在这里,我们特邀我校几名专家、学者从语言、文学、历史和文化几方面就蒙古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